为什么要信佛?怎么信?

时间:2023-04-25

为什么要信佛?怎么信?

一、信仰

  首先要有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为随顺义,信才随之,不信则不随。“信”敬慕义,尊敬仰慕。信有多种:

  1、不信

  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

  2、疑信

  疑己和他,一面信一面疑。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不好,今天遇知识来赞叹,便增信心,明天遇恶知识,笑之迷信,便又生疑,自与自矛盾。

  3、浅信

  信佛为好,而不识所以然。或信佛菩萨有灵,“能保佑我发财,保佑我生好孩子,找好对象,没有病,发财,什么事都好。”同时也相信神鬼都能保佑他,把佛和神鬼混在一起,谓之迷信。有的人生了病,或孩子有病,以为医师都是人,不如佛菩萨有灵,于是走到庙里去求签问卦许愿,一旦病好就对佛教起信仰,不好则不信,搞不清何者为佛菩萨。

  4、深信

  学佛人经过相当修持,已得受用,觉得佛法是有真理,立志不变,无论如何不改变,可谓定信、真信。无论什么磨难亦坚持,如钻木取火,如铁锤磨针,这样经过一翻寒彻骨,才能有梅花扑鼻香的境界。山穷水尽,自然会有柳暗花明,要一门深入自有受用。

  所以信仰,所信的对象要搞清楚,才能在日常生活上随顺实行于行动。

二、三皈——信佛的入门

  为什么要信佛?有信仰故,信的是佛法僧三宝。

  佛: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言教,即今经典。

  僧:剃发染衣,依法修行的出家人。

  宝:希有贵重。

  1、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

  受了三皈,才称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所以学佛入门三皈为根本,皈依有救护之义,因近三宝故。

  皈依亦为一切戒的根本。

  佛教对能皈依的范围很广——人、天、鬼、畜,只要发心皈依者可受。对所皈依境,应选择,天神不是归(敬处),诸漏未尽,三宝具足无量功德,堪为人天之师。

  2、如何皈依?

  皈依时必须心境相当。因既是形式上,又是心性上的问题,受时,口念、身拜、心想,主要在于心的领受。

  三皈三结,必须要讲明白,听清楚,不能寄皈依。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即可,为隆重起见,故有请师开导、发愿、回向。

  皈依师是作证明,不可以为干爹,应敬一切佛,一切经典,一切僧众,为报恩偏重本师亦可,除本师以外,其余一切不恭敬供养,错也。

  误认为受三皈只是拜师父而已,而不研讨何谓佛法僧,不去争取做一个具备佛教徒的条件。

  3、皈依的行业是什么?

  皈依三宝,可得救护,但必须修习正行,才能真正得救护。即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三、行解

  具足“信、愿、行”,出离心、菩提心、正知见。

  1、信

  正信佛法。信自,信他,信苦,信无常。常思惟诸苦逼迫,人命无常,人身决定死,死无定期,而发出离心,不贪着世间欲乐,衣食名望不过分追求,思惟人生的价值意义(人生难得,却又微不足道)。常思惟业果轮回之苦,深信业的决定。

  2、愿

  愿离娑婆,愿成佛道,愿增善根,同时愿一切人同沾法味——菩提心,上求下化。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

  3、行

  实践:具足正见,先衡量自己根器,后选择修法,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经义?(无常,无我,涅槃),不可妄自世智辩聪(如念佛)妄执邪成。

  凡夫修行,心志不定,很难一生做到彻底的信心不退,因果善恶夹杂不绝故,如善愿力不坚固,信心不落实,行为不清净,念头不正确,来生很难再信佛法,既种善根,过了相当时间,又将再度信佛,学佛有迟速之不同。——净土法门。

四、实践信愿行

  戒定慧是学佛人最要紧,以此三学对治“贪、瞋、痴”三业。

  1、持戒

  戒有分“有相”与“无相”,有相则身口戒,无相则心戒。

  心戒:对治贪毒诸烦恼,克服昏沉掉举,不妄求色声香味触(红尘),财色名食睡(五欲)。身戒:指别解脱,各众不同,居士一般五戒,以五戒约束身口,杀、盗、淫:身,妄、酒:口,因意的贪瞋痴,故导致身口之业。

  所以五戒又与十业相连,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三(贪、瞋、痴)。

  三皈、五戒、十善是人天之因,出世法之基础,不持者将是地狱、饿鬼、畜生之因。以后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施、戒、忍、精、禅、智)。

  学佛应福慧双具,诵经、礼拜、念佛为“修慧”,布施、供养、种种善事为“福德”,更重要应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观经》所云,为往生之正因。如《父母恩重难报经》佛礼骨骸以表孝义,净饭王死,佛亲手抬棺。

  2、修定

  不生杂念,信心清净,不为魔扰,不为境转,如禅师抱女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学佛者的风格。

  3、发慧

  开发自己本能的智慧潜力,有智慧才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罗蜜故,能度一切苦厄)。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而智慧为能度,有智慧为导,行一切行不染着,处处知本心,认识自己,观照自己,以此而回向。

  三学不独佛法为然,儒家亦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为克己乃去物欲:戒。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本性之动:定。天下为仁,乃妙用无穷:慧。

  世出世法无二理,唯在一心。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净名经》:心净则佛土净,心出家则真出家。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