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的觉性

时间:2023-04-30

如斯的觉性

  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开口便说:“善哉,善哉!大地众生悉具佛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什么是佛性?佛性就是觉性。

  觉性又是什么?觉性就是众生觉察宇宙、人生实相的一种本能。通俗地说,觉性就是灵性,即灵明觉性。

  觉性有三重境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如实地觉悟了诸法的真谛;觉他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诸法的真谛,而且还以慈悲平等之心,去帮助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觉悟;觉行圆满是自觉、觉他的智慧与德能均已达到最高、最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说,人佛二性,本为一体。不仅人有佛性,万物众生也都有佛性,就连小小的蚂蚁、蚊子也一样有佛性。所谓佛,就是心中不再有贪、嗔、痴的毒素,不再有七情六欲的烦恼。

  “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蚊子,去理解众生是如何从本具觉性到完全丧失觉性的过程。蚊子在叮咬人之前,异常灵敏,它通过每秒钟振动五六百次翅膀来感受周边的各种变化。当它准备叮咬时,通过扇动翅膀来发送和接收信息,来判断相互的位置,来判断人的警觉程度。然后,它会慢慢地落在你的身上,但不会马上就叮咬吸食,而是稍微停顿一下,再次观察你的反应。这时若稍有动静,它便即刻飞走。灵敏觉性告诉它:危险!

  可一旦吸吮到人血,它就会沉醉在美味中不能自拔。不一会儿,它细细的肚子变得滚圆,这时即使你轰它,它也不愿飞起。真是乐不思蜀了!“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这时,蚊子面临的危险最大,因为吃得太多,反应速度很慢。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蚊子在没有吸食到人血时,它的觉察能力是灵敏的;但当它吸食到人血后,因为美味而生起的贪著心,覆盖了其敏锐的觉察能力。

  其实,人性也是如此。欲望过强的人,会因为欲望而遮蔽了觉性,而觉性的缺失容易让人丧失理性,犯下错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蚊子是这样,鸟是这样,人也如此。贪、嗔、痴会让人失去理智。

  一切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尽管身体构造不一样,但佛性是相同的。佛性中产生了人性,这就是轮回的诞生;人心中发现佛性,这就是解脱的开始。

  我们看懂了这个问题,就要慢慢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欲望,不断将被贪欲覆盖的觉性修炼得敏锐起来,恢复它本具的灵明觉性。我们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对于凡俗之人,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不可能的。但恶念起时,能不能及时觉悟?能觉悟,善念就生了;不能觉悟,可能就会演变成恶行。

  如果没有信仰,人在内心空虚时,会更加追逐眼耳鼻舌身意上的感受和满足,眼睛要看美丽的,耳朵要听悦耳的,鼻子要嗅美妙的,舌头要尝美味的,身体要感受美好的。这时人的状态最危险,因为人的欲望众所皆知,人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

  人不可能完全消灭欲望,而且,适度的欲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欲望如洪水,如果没有堤坝,会泛滥成灾,会把自己淹没。因此,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学习禅坐,培养定力。通常,人们习惯于向外看、求外力,结果是越看越乱、越求越少。因为人们没有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没有活在当下,所以无法解决自己当下所遇到的问题。只有随时保持觉知,常住善念之中,不忘记佛在心中、道在当下,才能守护住自己的这一颗心,让我们本具的佛性显露出来。

  有一首偈子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在问题发生的当下,要能立刻觉察,同时把问题解决。让觉照持续如链,不要断掉,且不断地运转,让觉性与行为合一,这就是修行,也是对幸福与觉性的修复。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