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你我这样的凡人要如何才能开悟

时间:2023-06-28
星云大师:你我这样的凡人要如何才能开悟

星云大师

  主讲人:星云大师

  时间: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内容摘要:1983年11月2日,星云大师于台北国父纪念馆开示《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全篇共分为悟是什么,如何开悟,悟后观念,悟后生活四个部分,详细的描述了修行证悟的始末。在此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欢迎关注。

  如何开悟?

  古来能证悟的高僧大德很多,开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样,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递兴衰的现象而开悟的。譬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并且做了一首诗偈来表达他的心境:“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参之后,回来见到庭院的梅花,终于开悟说:“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有的禅师多以日常生活为机缘而开悟,譬如:永明延寿禅师听到柴薪落地的声音,而豁然大悟:“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香严智闲禅师在锄田的时候,偶然拾起一块瓦片,往后一丢,瓦片击到竹子,“空!”地一声,他便悟了,脱口说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南宋时的张九成,夜半听到青蛙鸣叫的声音,恍然大悟,写了一首偈子:“春天月下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与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这就是闻天籁而启开了智慧。种种前贤的证悟昭彰如在耳目,试问我们在(píng)常生活中,究竟听到了多少天籁呢?

  有的禅师看到花绽花落开悟了,听到泉流蛙鸣开悟了,有的禅师打破了杯盘碗碟而开悟了,甚至有的禅师摔了一跤而开悟了。譬如有名的柴陵郁禅师骑驴过穚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而见到自性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有的禅师却见到衣服上的一根毛而开悟。唐朝时候,有一个以树为家的鸟窠禅师,因住于树上而得名。他有个学生跟随着他学了十六年之久,禅师却不曾特地为他开示法要。有一天,这个学生忍不住了,向鸟窠禅师告假回家,禅师问他:

  ‘咦!你在我这里不是很好吗?你要到哪里里去呢?’

  ‘我要去参学。’

  ‘为什么要去参学?’

  ‘我要去研究佛法!’学生说。

  ‘啊!我这里也有佛法呀,你何必走呢?’

  ‘可是,师父!我跟随你十六年了,你从来没有讲过佛法?……’

  鸟窠禅师听他这么说,不疾不徐地从破烂的衣服上抽出一根毛,对他说:

  ‘你看,这不是佛法吗?’

  学生一看,当下就豁然开悟了。他因为这一根布毛而领悟到佛法大意,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所以后人就称他“布毛侍者”。我现在不要说只拿一根毛,就是把整件衣服拿给大家看,大家会开悟吗?好比收音机要调准频率,照相要对好焦距,才能声音清晰,影像鲜明。悟也要机缘和合,针锋相对,才能参透消息。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针见血。那么我们一般人要如何才能开悟呢?我举出几点意见:

  (一)身心俱放

  有时候我们不仅对自己内心的欲望放不下,甚至连外在的身体也很执着,为了这身心的桎梏,我们受了种种的辛苦,如果能把身心统统放下,自然就能解脱。

  在印度,有一位名叫五通梵志的婆罗门外道,由于他只证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种神通,少了一个漏尽通,烦恼未尽,不能解脱。有人就劝他说:

  ‘你应该去向佛陀请教问道,他会帮助你证得漏尽通的!’

  五通梵志接受了劝告,捧着两盆鲜花要去供养佛陀向他请益。佛陀看到五通梵志迤逦走来,就对他说:

  ‘梵志,放下!’

  梵志一听佛陀如此说,赶快把左手上的一盆花放下。佛陀看了,还是说:

  ‘梵志,放下!’

  梵志又把右手的花放在地上,两手空空了。没想到佛陀还是说:

  ‘放下!放下!梵志放下!’

  梵志一听,心想:‘老是叫我放下放下,都放下了,再没有东西可以放下了啊!’

  佛陀大声叫他:‘梵志!你放下啊!’

  这时候,梵志‘噢──’想通了,原来不是叫我把花放下,是叫我把身心放下!

  我们老是在身心慾求上、人我是非上、功名利禄上贪求执着,不能俱放,一日不放下这些五欲尘劳,就一日不能与道相应,洒脱自在。

  (二)勘破生死

  能勘破生死,就能悟道,如果执着生死,是无法开悟的。

  过去,有一位很美丽的小姐下了决心要参禅,向一位老禅师请教说:

  ‘禅师啊,我要怎样来参禅悟道呢?’

  禅师看了看她,心里想:这么漂亮的小姐尘世里的羁绊纷扰一定更多,就教教她一句诀:‘随他去,不管他!’当然,过去禅师参禅的方法很多,比如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位禅师教她这一句诀,无非是要她止息心外的纷纷扰扰,得以明心见性,证悟佛法。这位小姐求道心切,紧紧记住这句诀,努力地参究。

  有一天,她男朋友来找她了,有人告诉她:

  ‘小姐,你男朋友来看你了!’

  ‘随他去,不管他!’小姐头也不抬,继续再参!

  过了不久,从美国寄来一张入学通知书,告诉她申请留学的学校很欢迎她去就学。她看不也看,说:

  ‘随他去,不管他!’

  这位小姐当初为了准备出国,曾经去碰碰运气买了一张爱国奖券,家里人打电话来说:‘中了,中了第一特奖!’

  别人把好消息转告她,一心参禅的小姐还是一句:‘随他去,不管他!’浑然忘掉了心外的世界。

  经过了这么多次‘随他去,不管他!’,冲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有一天,无意之中看到她童年时候与老祖母合照的相片,发黄的相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如今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头发苍苍的老祖母也已过逝了。她心里想:‘再过几十年,我不是也一样要埋骨黄泉吗?人生无常,生死一瞬,我还执着什么呢?’

  一个转念,她冲破了最后一道“生死的关卡”,对她来说生死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透过无常生死,她悟到了无生无灭的究竟安乐。

  (三)不近人情

  有时候,为了悟道,禅师们的作法是不近人情的。

  我一向主张八宗兼弘,但是在佛教的宗派里,我出身的祖庭是属于禅宗的“临济宗”,因此临济义玄禅师是我们的祖师,现在我把这位老祖师怎么开悟的情形告诉大家。

  有一天,临济禅师在田里工作,他的师父黄檗禅师到田里去看他,黄檗禅师看到满头大汗的徒弟就安慰他说:

  ‘你做得很辛苦了!’

  临济禅师对他师父的慰问,不但不感谢,反而扑上去打了他几拳。临济禅师的徒弟在一旁,看到师父无缘无故打师公,很不服气,就凑上去打师父几拳。黄檗禅师看到了,反而抓住徒孙的手说:

  ‘小子!你怎么可以打他呢?’说着,一巴掌打过去。三个人打成一团,难分难解。如果他们三位今天在这里相打的话,各位看了一定会很失望,也许会认为:

  ‘啊!这些出家人比我们还不如,我们在家人跟朋友碰面了也不会打架啊!’

  乍看之下,几个互有师徒关系的禅师大打出手,的确有悖常情。但是在他们三人你一拳、我一掌之中,却蕴涵彼此之间无比亲蜜的法情道爱。这一拳打散了彼此的差别对待,这一掌沟通了彼此的心灵;这是心心相印的一拳,是惺惺相惜的一掌。在打架中,他们的慧命交流在一起;在打架中,他们体悟禅的妙趣。假如我们也能和他们一样,从打架中悟出禅机,打架也变成喜悦的事了!因此表面上悟道者的一些行径,看起来很不近人情,但是事实上这里面却有更通达的道情。

  云门禅师去参访汾阳无业禅师,到了无业禅师的道场,正是薄暮冥冥的时分。云门使劲地敲着深锁的两扇大门,半天过去了,知客师父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之后,抬起一脚正要跨入门槛的时候,知客师父出其不意用力把门一关,把他这只脚压在里面了。

  ‘哎哟!哎哟!好痛哟!’云门禅师痛彻心肺地叫着。

  ‘谁在喊痛呀?’知客师父佯装不知地问。

  ‘师父!是我啦!’

  ‘你在哪里里呢?’

  ‘我人在外面。’

  ‘你人在外面,怎么会痛呢?’

  ‘因为你把我的脚关在里面了。’

  知客师父一听,大喝一声说:

  ‘你还有里面、外面啊!’

  云门禅师虽然被压断了一条腿,但是这一关一阖却截断了虚妄纷纭的世界,证悟了内外一如、(píng)等无二的道理。

  百丈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马祖禅师出外,半路上,看到天空迎面飞来一群野鸭子,马祖禅师就问:

  ‘那是什么?’

  ‘野鸭子。’百丈禅师说。

  ‘飞到哪里里去了?’

  ‘飞走了啊!’

  马祖禅师一听,马上用力把百丈禅师的鼻子捏起来,百丈禅师大叫:

  ‘好痛哦!好痛哦!’

  马祖禅师就说:‘既然飞过去了,怎么还会痛呢?’

  百丈言下大悟。这一捏把一切的爱憎无明、物我彼此都捏除得无影无踪。禅师们种种悟道的方法,看似乖逆违悖、不近人情,唯有透过不近“凡情”的大转化、再提升之后,才能体悟超乎俗情常理的真理真情。

  (四)专精忘我

  求道要秉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专心精进以至于忘我,才能开悟。

  太虚大师在普陀山闭关静修,有一天晚上打坐的时候,耳畔听到钟声“当!当!”低沈雄壮地响着,原来是寺院开大静养息的时刻。由于他专心一致,放下众缘,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敲钟做早课的时候才出定。大师听着悠扬嘹亮的钟声,还以为是晚上睡觉的钟声。

  不久前才圆寂的一百二十岁的虚云老和尚,七十多岁那年,驻锡于陕西翠微山,一日清晨,淘米下锅,盘起腿来等饭煮熟,那里知道这一入定,就整整入定了一百八十天才出定。刚出定的时候还不知道时间,翻开埋在雪堆的锅盖一看,半年前煮的饭早已发霉腐烂了。如此专心一致,心无罣碍,才能深入禅定证悟菩提。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证道后回到故乡,他的嫂嫂非常尊敬他,奉他为师表,要跟他求道。马祖道一禅师对她说:‘你把一个鸡蛋吊在半空中,每天注意听,只要听到鸡蛋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就可以悟道了!’嫂嫂信以为真,每天专注倾听鸡蛋的声音,从不懈怠,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鸡蛋的声音。渐渐地,吊着鸡蛋的线朽烂了,有一天终于断裂了,鸡蛋从半空中掉了下来,发出“ㄅㄥ”的一声,嫂嫂一听,悟了-原来物我合一,心外更无一个真实世界,这一声打破了里外、人我,而臻于如如。可见,只要思想统一、精神专注,就是无情也能说法悟道了。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