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三个重要的答案

时间:2023-07-02
一行禅师:三个重要的答案

一行禅师(图:资料图)

  一天,有个皇帝想到,只要他知道三个问题的答案,行事就不会再有差错了。

  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

  无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皇帝下令全国上下遍贴告示:如果有人能回答以上问题,将获重赏。不少人看到告示便赶往皇宫。每个人的答案都各不相同。

  有人对第一个问题的建议是,皇帝制定一个详尽的时间表,将每年、每月、每天、每个小时该做的事情都规划好,然后依表行事。只有这样,皇帝才能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另有人认为,不要能事先计划好所有的事,皇帝应该把无谓的玩乐放在一边,保持对每一件事的关注,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还有人坚持说,皇帝只靠自己,不可能有足够必要的先见和能力决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皇帝真正需要做的是设立一个智囊团,依照智囊团的忠告行事。

  有人则说,有些事必须立即决定,没有时间等大家商量,但是如果想预告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应该询问术士和预言师。

  众人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共识。

  有人说皇帝应该完全信任臣子,有人认为应该信赖神父和法,还有人向皇帝推荐医生,也有人对武士充满信心。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

  有些人说科学是最重要的事业,其他人则坚持说是宗教,还有人主张最重要的是军事技术。

  皇帝对所有答案都不满意,一分赏赐都没有给。

  沉思好几个晚上后,皇帝决定去拜访一位住在山上的隐士,据说他是一名智者。皇帝希望能找到隐士问他那三个问题,虽然他知道隐士从不下山而且出了名的只见穷人,不与权贵有任何来往。于是,皇帝装扮成普通农夫,命令他的随从在山下等候,他独自上山寻找隐士。

  到达圣人的住所后,皇帝发现他正在小屋前的菜园翻土。隐士看到陌生人,点头致意,然后继续翻土。体力劳动对他来说显然很吃力。他年岁很大了,每次把铲子戳进地里翻起土来,都会上气不接下气。

  皇帝走近他,说道:“我来这儿是想请教您三个问题:做每件事情的最佳时机为何?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不论何时都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隐士仔细地听着,但只是拍拍的肩膀便接着翻土。皇帝说:“您一定是累了。来吧,让我帮帮您。”隐士谢过他,把铲子递给皇帝,然后坐在地上休息。

  翻过两行土之后,皇帝停下来向隐士重复他的三个问题。隐士仍然没有回答,但是这次站起来,指着铲子说;“你休息一下吧?我可以接着翻。”可是皇 帝没有停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最后,太阳开始下山了。皇帝终于放下铲子,对隐士说:“我来这是要问您,看看能不能回答我的三个问题,如 果您不能做任何回答,请明白告诉我,我也好踏上回家的路。”

  隐士抬起头,问皇帝:“你有没有听到那边有人在跑?”皇帝转过头。他们看到一个留着白色长胡须的男人从树林里出来,手按着肚子上流血的伤口狂 奔。那个男人还没有跑到皇帝面前便神志不清地跌倒了,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皇帝和隐士掀开男人的衣服,看到一个被砍得很深的伤口。皇帝很仔细地清洗男子的 伤口,然后用自己的衣服包扎。可是不到几分钟,血就浸透了衣服。皇帝把衣服洗干净,再次包扎伤口,而且这样反复了好几次,直到血不再往外冒。

  这名受伤的男子终于恢复了意识,向他们要水喝。皇帝跑到下面的河边,带回一壶干净的水。那时,太阳已经完全下山,夜晚的空气开始变冷。隐士帮皇 帝把人抬进小屋,放到他的床上。那个男人闭上眼睛,安静地躺着。经过爬山,翻土的漫长一天后,皇帝累坏了,倚着门就睡着了。当他醒来,太阳已经爬上山头。 他一时自己身在何处,为何来到这里。他往床那边看去,看到那个受伤的男子也正慌乱地看着他。当那个人与皇帝四目交接,他定下神来看着皇帝,轻声低语速地说 道:“请原谅我。”

  “你做了什么,要我原谅你?”皇帝问。

  “您不认识我,陛下!但是我认识你。我是你的死敌,我立誓要复仇,因为在上次那场战役中,你杀了我的兄弟,抢走我的财产。当我知道你独自上山找 隐士,我决定在你回程的路上突袭你,把你杀死。但我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你出现,于是离开埋伏的地方想找到你。可是我没找到你,反而先撞见你的待从,他们认 了我,砍了我一刀。幸运的是我逃脱了,一路跑到这儿来。如果没有遇见你,我现在必死无疑。我本想杀你,你却反过来救了我一命!我真是说不出的羞愧和感激。 如果我活下来,我余生都做你的仆人,我也会嘱咐子子孙孙同样待奉您。请宽恕我吧!”

  看到自己与夙敌这么轻易就和解了,皇帝欣喜若狂。他不但原谅这名男子,还许诺归还他所有财产,派御医和仆人服待他,直到完全康复。命令待从护送男子回家后,皇帝回去见隐士。他想在回宫前,最后一次问隐士那三个问题。他发现隐士正在昨天翻过的土地上撒种子。

  隐士站起来看着皇帝;“你的问题不是已经有答案了么。”

  “怎么说?”皇帝困惑地问。

  “昨天,如果你没有同情我年老,帮我翻土的话,你会在回去的路上那个人攻击,然后你会深深懊悔怎没有留下来和我在一起。

  “所以,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翻土的时候,最重要的人就是我,最重要的事就是帮我翻土。后来,当那个受伤的男人跑来这时,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照料 他伤口的时候,因为要是你不照料他,他就会死去,你也会失去与他和解的机会。同样地,他是当时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照料他的伤口。

  “记住,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托尔斯泰的这则故事,很像佛经里的故事,不逊色于任何经文。我们谈论为社会服务、为世界和(píng)尽力、为人类服务、为远方的人服务、为世界的和(píng)尽力。但是我们常常忘记:我们首先要为身边的人而活。

  如果你不能为你的妻子或丈夫、孩子、父母服务,你将如何服务社会?如果你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快乐,你怎能期望自己可以让别人快乐?如果我们在和(píng)运动或任何服务团体中的朋友不能互爱互助,我们能爱护谁、帮助谁?我们是为了服务人类,还是只是为了组织的名誉而工作?

  为谁服务?

  为和(píng)服务,为任何需要的人服务,服务的范围无所不包。

  让我们先看看小范围:我们的家庭、同学、朋友、社区。我们必须为他们而活:因为,如果我们不为他们而活,我们为谁而活呢?

  托尔斯泰是位圣者——我们佛教徒称之为“菩萨”。可是皇帝自己能够看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吗?我们要如何活在当下,如何与周遭的人活在一起,帮助他们减轻痛苦,让他们活得更快乐?该怎么做?答案是:我们必须修持正念。托尔斯泰提示的道理看起来简单,但是若想付诸实践,我们必须借助正念,以求正道。

  为了方便朋友们修习,我写了这些篇章。很多人都写过这些道理,但亲身实践。我只是写下自己所经历与体验的事。我希望你和你的朋友在回归自性的求道之路上,会觉得这本书有点用。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