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憨山大师:第一次悟境
平阳是妙峰的故乡,当年妙峰年纪还小,故乡遭遇百年罕见的饥荒,妙峰的父母都在那次饥荒中死去,妙峰为此出家为僧。
这回,妙峰和德清同到不阳,虽不能说妙峰是衣锦还乡,但二人也算是衣食有着落,口袋里还有山阴王和一两个朋友送的盘缠,正好可以用来做个墓。
在平阳择墓地期间,平阳太守胡顺庵听说有德清和妙峰这样两位有道僧人在自己的领地里,兴奋异常,只是他得到消息太晚了,直到德清和妙峰离开后才知道。这位太守也真诚心,立刻带了差役沿途追下来,一直追到灵石方才追及二人。
到了五忧山,德清不像第一次那样到处游玩了,他准备专心在五台山住一段时间,所以二人选择了北台的龙门居住。
德清和妙峰二人住在北台,并无其他邻居,而二人的喜好、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二人也并不是始终在一起,这样一来,德清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参他的禅。
不料他坐禅许久,心里却总不能完全安静下来,忽而听得窗外风声萧萧,山谷岩洞为之呼号;忽而冰消雪融、润水冲激山石,如奔雷直下,搅得德清坐也不是立也不是,就是不能入静。
第二天清晨,妙峰夜游回来,看德清脸色灰白,气色极差,心浮气躁的样子,当真大吃一惊,不知昨天夜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正要开又问德清,德清已先道:“吾不能入静,大风作时,万窍怒号,冰消润水衝击奔腾若雷。有如千军万马奔腾之状,甚以为喧扰。”
德清大喜,一拍手道:“这句话我也读到过,昨天夜里怎么想不起来?险些坠入魔道。幸得良师盆友指点迷津。”他立刻动身到不远处的一座独木桥头坐着,任水声在耳边激荡。刚开始时,水声仍然很响,德清念佛的意念常常被它打乱。
他的人仍坐在独木桥头,水的哗哗声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外界的声音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影响德清的思维。
就是在这种半飢饿状态下,德清苦苦地修身养性。
“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五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
开悟显然使德清相当高兴,因为这是一个禅宗弟子毕生追求的。禅宗认为佛法不可言传,开又即错。为了打破学子的执迷,有些师父使用“当头棒喝”之类的办法,而德清也在冰雪之境苦苦参了许多日子,于是他留下一幅偈子:
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头灭。
《楞伽经》是一部非常深奥的经典,德清开悟之后,也用了八个多月的时间,才将全书与自己所悟一一印证,将《楞伽经》读通,明白全书的旨趣。
下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