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憨山大师:聚与散都有缘分

时间:2025-01-18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聚与散都有缘分

德清上少室山、拜初祖、历游洛阳、伏牛山,最后至五台居留、开悟的日子里,他并不知道少年时代的好朋友雪浪,正在到处追随他的足迹。

因为德清在五台山清苦的生活和雪浪沿途的艰辛,二人见面时,发现对方比当年分别都瘦了不少,但两人也均成熟了许多,他们互诉五年来的情况和分别后的思念。彼此之间既为对方的道业有一定成绩而高兴,同时也为相见之难感到凄楚。

德清道:“雪浪师兄,你是知道我的,我既已下定决心,不会轻易改变。”

德清道:“五台冰寒雪冷,你是南方人,禁不住苦寒,当年你不也是因北方的冰雪而我不要北行的吗?我看你这些日子,人也瘦了不少,身体更显单薄,怎么能在五台?”

德清道:“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有我们的责任。你我之间,聚与散都有缘分,怎么可以像世人一样,由着自己的性子而来呢?”

德清厉声道:“雪浪师兄,你的人生责任,在于继承无极法师的衣鉢,将之发扬光大,不能像我这样,坐枯禅、终老江湖。江南佛法衰微已久,要靠你一人的力量,来教诲世人,启发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向佛之心,才能不负当年无极法师苦心培养你的心意,怎么可以一意孤行,效小儿女之态,为一己之私,而负天下众人?”

他知道德清的坐枯禅之说,不过是一种谦词,从见面以后的互诉中,他意识到德清的志向并不仅是东南一隅之地。他了解德清,从小心高志大,他在五台山苦修,是为了求得自己的佛学能够更为精深,以达到光大佛门的大志。

第二天,雪浪一早郑重告别,德清默默地目送雪浪下山,嘴里不停地念着佛,为雪浪一路平安,也为雪浪能够振兴东南佛门而祈祷。

——

在北京时,左司马汪伯玉兄弟因为是少年时代的学友,关系自然不同些,有时候德清到他们府上坐坐,谈谈天,但他并不常奔波于权门。后来干脆到盘山隐居,还是汪伯玉派人硬将他拖回京师的。

在明朝,僧侣和官府的关係至为密切,许多名侩大德,往往与官府颇有联络,像山阴王这样的高官都是如此,一般官吏就更不用说了。

胡顺庵可以算是德清的老朋友了,在德清三十一岁时,他转调到雁门关做兵备,雁门关为军事重地,峰峦高耸,形势险要。此关距五台山相当近,而胡顺庵又是德清的崇拜者,所以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到五台山拜望德清。

明日更新。

RECENT POSTS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这些东西不可供佛,对“佛”不敬!

佛心平等,不起丝毫分别,如果众生能心怀恭敬,量力而行,那么不管供养何物,都是在“舍”,也都是在降服自己的“贪婪心”。 然而,佛教以慈悲为怀,本着导人向善的初...
2025-06-11
这些东西不可供佛,对“佛”不敬!

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

以前有弟子问我:“怎样才能安乐?” 我想这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放下执着就会安乐。”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简单直接的答案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
2025-06-11
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

每个佛弟子的“三千万”,切记,切记!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楞严》救正法”。 诸位要好好地推广《楞严经》,尤其是最上乘这个禅宗的心法能救度一切众生,每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就会终身受用无穷...
2025-06-11
每个佛弟子的“三千万”,切记,切记!

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

看脚下 一天晚上,克勤、慧勤、清远三位弟子陪同五祖法演在山亭上说话。到了该回去的时候,灯笼里的油烧完了。 五祖法演在黑暗中对他们说:“你们三个人各自就此情景下一转...
2025-06-05
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

修行你要处处注意这点,心才会静!

对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就对任何事不挂碍,免得临命终时念头一起,就要继续轮回了。 修行是要在动中取静,不是静中取静,那功夫未到,最好动静都无挂碍。 较能干的人不好...
2025-06-05
修行你要处处注意这点,心才会静!

学佛之人,为什么要拜忏?

烦恼一直挥之不去?生活与修行总是不如意?每逢遇到种种的人生考验时,法师总是会劝人多拜忏,才能心安平安。 很多人也确实感受到拜忏能让人焕然一新,恢复信心,重新出发,因此无论生活...
2025-05-31
学佛之人,为什么要拜忏?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