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哀思……清明烧纸,你怎样选
清明节前后,在北京的许多大街小巷和十字路口,经常可以看到市民烧纸祭祀,缅怀逝去的亲人。市民对此行为褒贬不一。有市民认为,这是传统祭祀文化的一部分,清明节可以理解;一些市民认为,在大街上烧纸是不文明的行为,破坏环境,影响市容。随后当地工作人员也前往现场加强指导。而这个问题也促使更多的市民就清明节应该用什么形式缅怀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春节。清明扫墓、祭祖、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每逢清明节临近,一些市民就晚上一直在南里科技园中街路口烧纸。缅怀祖先没有错,但在路口烧纸的行为危害环境,影响市容,实属不文明。
市民比较配合执法队的工作,但扑灭明火后,不少市民并没有清理干净,地上留下了成堆的灰烬。有市民认为烧纸是传统习俗,无可厚非,也有市民认为在公共场所烧纸不可接受。
市、街道办事处和各级政府每年都在推进文明祭祀活动。有关部门还推出了网上祭祀、扫墓等文明祭祀。但不少市民仍习惯在路口烧纸。原因是市民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为逝者烧纸。
烧纸祭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可以用来表达哀思。建议有关部门细化管理,如划定特定区域,规定使用避免空气污染、火灾风险低的祭祀材料。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实际上是哀悼的重要载体。其实应该规范处理,哪里可以烧纸?结束后应该有什么样的后续行为?比如我们有些墓地,墓地里可能有很多树不能烧纸,所以我们可以在墓地的一些区域建一些小庙宇,比如墓地的入口作为配套,一个小庙宇允许人们在这座寺庙里烧纸。简而言之,需要一个专业的部门来开辟更多的途径,发展更多的想法。如果不能烧纸,有一个新的行为可以和这个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像模拟烧纸,就像我们以前点灯一样,(现在)可以是电子不灭的蜡烛等等。
对这个问题的担忧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争论,各方应该行动起来,积极探索,推出更多替代性的牺牲方式,在讨论中形成共识。
对于清明上街烧纸的行为,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