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这三件事,越做恶业越多,希望你没做!
佛教讲,修福不惜福,到头一场空。懂得修福,亦需懂得惜福。其如果不懂惜福,那么无论你修多大的福报,到头来依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如修福之人,往往会去行一些培福之事,如最常见的布施、放生、供养等等。虽做了这么多培福、修福之事,但其在生活之中,却并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改变,这是为何?因为不懂惜福,因此在培福之后,做了一些有损福报之事。如佛教告诫众生的三件事,劝人作恶,广种恶因,表面行善,暗自抱怨,知因种果,苦难难离等极损福报之事。
一、劝人作恶,广种恶因。
俗话讲“行善积德,福有攸归。”其不管是学佛还是不学佛,保持一颗善心是不可或缺的。亦只有善心依存,我们才能广行善举,广结善缘,广种善因。
在律藏中有这么一句话“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诫大众,不管当下种下的是善因,还是恶因,其“善恶之果,皆自受,无人可替”。
其经藏虽如是说,但往往却有人因不解佛意,从而错乱因果。亦是让这句话变了味道,变成了,只要我不亲自去中恶因,其恶果就不会到我头上来。但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这种想法亦只是为了自己想作恶,想逃避恶果,从而找出的“借口”。
佛亦是深知大众习性与根性,因此也给学佛之人打好了“预防针”。剧经典记载,佛如是说;“复有业集而不作,若有众生,自不作业,以恶心故,劝人行恶,是名集而不作”。佛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其就是劝诫众生,不要以为自己不亲自造作恶业,就不会拥有恶果。如果你以恶心劝他人作恶、行恶、种恶因,亦会因为你的这种行为,种下恶因,聚集恶业,受其恶果。
二、表面行善,暗自抱怨。
佛教讲行善、布施、礼佛、供养等等,皆需从“欢喜、清净心”出发。如此才能将所行善举,布施功德最大化。但如果我们行善,只是做一些表面“工作”,心中亦是充满抱怨与不满,其往往只会让我们所行之布施、供养、善举等大打折扣,甚至还有可能会因善得祸。
佛教讲“德不配位必有灾祸”,其如上述所讲,如果我们行善如不能做到清净、欢喜。其往往就不是培福,而是耗损福报,为何?因为你发心不对,你的表面行善,只是用于商业,或对自身利益而言。其不仅不能真正帮助他人,反而可能还会害了他人。
三、知因种果,苦难难离。
俗话讲“无知不可怕,知道了但不改正这就很可怕了”。就如,抽烟喝酒之人,他们知道抽烟喝酒会对身体不好,但却不能戒除,其心烦意乱之时反而会酗烟酗酒。
在当下,对于因果二字,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其不说都能深信因果,但对佛教所讲的“因果不虚,报应不爽”之理,还是能懂,能明。其虽明白,懂得,但对当下所作的种种恶业,恶行却很难改正。为什么?因为性格,习性等毛病,这亦是为什么经藏会说“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的主要原因。
经云;“其性刚强”,也正是这个原因,从而让我们知因却还是喜欢给自己种果。其知因而种果,不仅仅会让我们很难离苦得乐,亦是会让我们福慧难增,其耗损福慧之大,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