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九个佛教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经言;“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教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其学佛之人穷其一生恐难以阅尽。虽其难以阅尽,但如能“知行合一”想要开悟,亦是不难。其如知而不行,甚至知而入迷,亦就说明会错了意,从而走错了方向。九个佛教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一、“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
拜佛,可谓是学佛之人的主要内容之一,亦是学佛之人每天应修的定课。但拜佛却不仅仅是让我们弯下身体,更多的是让我们放下傲慢。
在礼佛之时,一般采取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头面礼足”,一种是“五体投地”。这其不仅仅是礼佛的仪轨,更多的是我们对诸佛菩萨恭敬、虔诚之心的表征。亦是让我们放下傲慢之心,开启真如智慧。
二、“吃素”不是清口禁欲,而是心怀慈悲。
古语言;“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学佛之人皆知,想要做到诸恶莫作,其第一条就必须“吃素。”但这吃素亦非“怕上火,怕生各种疾病。”更多的是让我们心怀慈悲。
佛教讲“放生、护生”其功德最为殊胜。但真正的放生,亦并不是说购买多少活物进行放生,而是做到“茹素”。因为吃素本就是最好的护生、放生之法。
三、“念佛”不是累积数字,而是清净心地。
念佛,可以说是学佛之人皆行之道,正所谓“念佛成佛”。但念佛并不是让我们累积数字,而是清净心地。
佛教讲“念佛一声,功德无量。”为什么会功德无量呢?因为通过念佛,我们能够消除烦恼,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了,那么烦恼也就少了,杂念也就没有了。所以,念佛并不是让我们积攒数字,其积攒数字,亦只是念佛初期的一个方便之法。
四、“合掌”不是双手作秀,而是恭敬万物。
合掌又称和十,他并非学佛之人的作秀,而是对万物的恭敬。经藏有言;“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去过寺院的都知道,在礼拜诸佛菩萨、面见出家僧众、早晚课、放生法会之时皆需合掌,这不仅仅是一种礼貌,亦是对诸佛菩萨、出家僧众与万物的恭敬之心。
五、“禅定”不是长坐不起,而是心无挂碍。
禅定,想必大家都听过,那什么是禅?什么是定?经言“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禅定,不是长座不起,而是心无挂碍。
学佛之人皆知,想要入定的首要条件就是心清净,心无杂念。其如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就曾一定好几月,并且还是想什么时候入定就什么时候入定,这不仅仅是老和尚开悟了,亦是老和尚早已“心无挂碍”了。
六、“欢喜”不是颜面和乐,而是心境舒展。
欢喜并非脸上表面的欢笑、高兴,而是对心境舒展。就如,我们第一次去寺院之时,心中是否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欢喜”。如经藏所言“世尊为我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
七、“清净”不是摒弃欲望,而是心地无私。
佛言“三业清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去造身口意三业,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清净。如造口业,其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种恶因。清净亦代表着无有烦恼,其并非摒弃欲望。更不是说脱离现实生活,放下不该放下的责任,恰恰相反而是心地无私,不找借口,光明磊落。
八、“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欲。
布施,并非花钱购买功德,而是帮助我们舍弃“贪欲”。佛言“贪、嗔、痴、慢、疑”众生皆具,其对治贪欲最好的办法,其就是“布施”,通过财物的布施,让我们斩断贪欲,从而获得升华与转变。
九、“信佛”不是求佛保佑,而是践行无我。
信佛,并非祈求诸佛菩萨给予我们什么?而是通过学佛,知道什么是正信、什么是正行,从而改变自己,改变当下的生活。信佛亦不是崇拜偶像,而是通过实践去修持,正所谓“知道的再多,不实修皆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