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平息怒火,这2句话需谨记!
佛家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喜欢生气,喜欢发脾气,亦是不智之举。喜欢发脾气容易招来灾祸,伤害他人。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不管当下是顺境还是逆境,能够控制怒火,皆是在给自己种植善因,给自己种下善缘。
在佛教中有这么一句话“若无相欠,岂会相见。”当下所遇到的种种形形色色的众生,皆是来讨债的,我们只有将此债还了才能了却过去的种种善恶之因。如遇违缘,亦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如遇善缘,亦是“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但不管是善还是恶,皆需懂得珍惜与感恩,而非一味伤害。所以这脾气一定需要懂得去“控制”,一但控制不好,往往“善缘”也会变成“恶缘”。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控制好怒火,切勿让怒火烧掉本该具有的“善缘”。如何平息怒火,这2句话需谨记!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这良好的人际关系乃是修行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石。但你的怒火,也就嗔恨心亦是广结善缘的绊脚石。如若脾气不好,常常喜欢发脾气,这亦会让你难以结下人缘,种下善因。
佛说“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用这句话将嗔心的害处,一语道破。并且告诫众生,起嗔心会让我们出现种种不良征兆,养成诸多坏习性。如因嗔心而“丧失理智、口不择言、动作粗暴”等等。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无形之中伤害了他人,让人避之唯恐不及,那么这种种现象的出现我们还能结下善缘吗?并不能!
“多瞋众生慈悲观”
经中有云“多瞋众生慈悲观”,修行、修习、实修皆离不开一字,这个字就是“修”。修行是为了增长我们的福慧,开发我们的慈悲之心。这慈悲之心,亦是佛陀给我们用于化解“嗔心”的一剂良方。在想发脾气之时,怒火爆发之时,想一想自己的种种不舒服,想一想因你发脾气而伤害的他人,这最终辗转难眠的是谁?还是我们自己,正所谓“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
反之,如若我们懂得“多瞋众生慈悲观”,能以慈悲包容对待他人,其心情也会豁然开朗,这收益最大的是谁?亦是我们自己。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所以这学佛、修行如若难生慈悲心,皆会无有所得,慈悲心亦是修行不可或缺的一样。有慈悲心的人,心性柔和,在面对事情之时,亦会为大众着想,能够放下自我。放下了自我,心量自然也就大了,也就不会烦恼重重。
对治“嗔心”说难亦难,说不难亦不难。想要改变,想要控制好嗔心,就需常常思维“因果”之理,思维因“嗔心”而引起的种种害处。佛教讲“长养慈悲心”,这慈悲心亦需懂得思维、明白因果之理。日久功深,必定能够降服自己的嗔心,慈悲心也就自然增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