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你了解吗?简谈佛教

时间:2023-04-21

起源和历史

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在印度的痂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出生并成为一位道德导师。佛教的教义强调摆脱生命的苦难和不满,通过修行和内在的转化来达到解脱和切底的安宁。


释迦牟尼

佛教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早期教时期,佛教仍处于创立阶段,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在修行和行为的影响。上座部佛教时期,佛教开始形成宗教团体,并建立了具体的教义和规范。大乘佛教时期,佛教开始向更广泛的群体传播,强调的是教义的普及和更广泛的救赎。

宗派

佛教分为不同的宗派,有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等等。最主要的宗派包括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而大乘佛教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大乘佛教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流派,如禅宗、华严宗、净土宗等。


朝拜图

下面聊聊两大主流佛教宗派“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异同点

共同点:

基于悟道: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都是基于佛陀的最终目标--觉悟或解脱。

因果观念: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都强调因果观念,即一切都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不可逃避的。

重视正法: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都重视正法,即佛陀的教导,认为正法是通向解脱的唯一途径。

不同点:

理解佛陀:上座部佛教认为佛陀是一位卓越的导师和灵感,但不是神或救世主。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佛陀是“三世诸佛”之一。

观点不同:上座部佛教中,成为阿罗汉(阿罗汉是能够从轮回中解脱的人)是最高境界。而大乘佛教则认为成为佛陀是最高境界,注重涅槃的彻底性,但是没有成为阿罗汉的尊贵。

实践方法的差异:上座部佛教在实践上着重于内省于解脱个人,而大乘佛教则强调广大众生的慈悲和菩提心,注重通过修行解脱众生。

佛教在我国的主要发展时期及影响

东汉时期(25年-220年):佛教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我国,受到一些皇帝的赞赏和保护,如明理皇后和明帝曹叡等。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寺庙相继兴建,并且产生了第一座官办寺庙洛阳白马寺,至今仍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洛阳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在这一时期,佛教成为了主流思潮之一,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人们纷纷建造寺庙,并修建了美丽的楼阁,其中就包括杜牧所感叹的“南朝一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一百八十寺庙,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朝时期(618年-907年):佛教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得到了皇室和民间的广泛支持和信仰。这个时期既出现了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又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佛教文化和思想代表作品,如《金刚经》、《大悲咒》等。

玄奘法师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1年):佛教在这一时期逐渐衰落,但在民间仍然有很大影响力。同时,佛教也逐渐与当时社会文化结合,产生了一些新的佛教思想和文化形态。

佛教经过了漫长的传播过程,逐渐融入了我国文化和思想体系中,产生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佛教雕塑、壁画等。此外,佛教也对我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和探索内心的方式。如大乘佛教的禅宗对我国哲学、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

佛教壁画

如今,佛教依然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重要宗教和文化传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在当今社会,佛教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并且在许多国家拥有广泛的信徒。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以及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已经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