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培法师简介

时间:2023-04-26

守培法师简介

守培法师简介

  释守培,俗家姓陈,出家后法名印光,字守培,别号敏道。他是江苏省泰县人,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甲申岁出生。守培父名陈学贵,母亲韩氏,在农村中耕作维生,生活十分艰苦。守培出生未久,父母相继去世,他依赖兄嫂生活。因家贫无力入塾读书,就帮兄牧牛割草。十岁那年,到邻村姑母家中吊丧,见僧侣做佛事,经声梵呗,心有爱好,僧侣中有三乘和尚者,对守培友善,守培因求三乘和尚带他出家。三乘征得其兄同意,带他到小庵中为之剃度,并送他入私塾读书,同时也在庵中读佛经、习唱诵。

守培法师事迹

  发奋阅经

  守培十三岁时,三乘和尚往焦山参学,他一人在庵中独守门户,前后数年。光绪二十九年,三乘和尚于参学中回庵,带守培到焦山,从普净和尚受具戒。圆戒后仍回泰县小庵中守门户。

  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守培二十一岁,复往焦山,听通智法师讲《阿弥陀经疏钞》。听讲数日,不解经中义理,郁郁而归,深感不解佛法,愧为出家人,因在庵中发愤阅经。光绪末年,到镇江金山寺,从青权禅师参禅,历时三载。

  弘传戒法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年二十八岁,到镇江超岸寺,协助圆觉老和尚弘传戒法,受到圆觉老和尚的赏识,为之传法受记,成为圆觉的法子。继之行脚参访,朝礼五台、峨眉诸山,参访耆宿。又行脚到长安,在卧龙寺挂单。是年中秋节前,武昌起义,西安风声亦紧,他偕同道侣二人,入终南山西河滩茅篷潜。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他自终南山行脚到四川成都,朝礼宝光、文殊各大寺院,再登峨眉,直登山顶。然后由重庆乘轮顺江而下,返抵镇江,回到超岸寺,出任监院。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他请普照法师到超岸寺讲《盂兰盆经》。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请霞山法师讲《金刚经》。

  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传戒,戒期后圆觉老和尚退居,他继任超岸寺住持。

  主持普陀

  此后数年,守师朝礼普陀山及宁波阿育王寺,礼佛舍利塔,听兴慈法师讲《弥陀疏钞》。此次再听《疏钞》,对经中要义,均能理解,了然于心,与十年前初听时迥然不同。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他在超岸寺传戒,戒期圆满后退居,闭关自修。并于此时开始撰述《金刚经研究》,表诸法实相,正空宗名称。

  佛学教育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守培法师应镇江定福寺之请,讲《金刚经》及如来应化事迹。这时,国内政局南北对峙,再革命风潮弥漫全国,而佛教则益发没落衰微。守师考虑如何振兴佛教,提高僧侣素质,培育弘法人才。

  于是在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间,在超岸寺创办玉山佛学社,招收青年学僧,延聘名师,讲授佛学及儒家四书、诸子之学。这是民国肇建之后,镇江最早创办的僧侣教育机构,造就了不少人才。

  直到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日寇侵华,始因战争影响而停办。

  讲经礼佛

  一九三八年(民国十七年),守师应苏州西园戒幢寺之请,讲《维摩诘经》。

  一九三○年(民国十九年),讲《大乘起信论妙心疏》。

  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着《佛教本来面目》。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着《唯识论新旧两译不同之意见》。

  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在超岸寺再讲《金刚经》,作《唯识三十论释》。

  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在镇江太平寺讲《阿弥陀经》,并作《瑜伽真宗义品略解》。

  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参加宝华山“仁王护国般若讲经法会”。是年七月日寇侵华,我国对日宣战,冬十二月,镇江沦陷,超岸寺的佛学社停办,寺众星散。守培不忍放弃千年祖庭,独居寺中留守。

  道誉之隆

  翌年,他的剃度师三乘和尚在泰县示寂,他返回故里,为师治丧,守灵三年,以报三乘对他的培育之恩。

  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他守制期满,葬师灵骨,建塔完毕,又返回超岸寺。此后他往来于镇江、上海之间,常在上海玉佛寺、居士林及庄严寺等处宣讲经论,法筵极盛。当时,社会上把印光、兴慈、守培合称为三大师,可见其道誉之隆。

  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是他六十寿诞之年,他的弟子震华法师,任上海玉佛寺住持,为他出了一分祝寿特刊,对他赞仰备至。在宣统末年,为争取设立僧学堂而大闹金山寺的仁山法师,曾为守培写〈祝寿诗〉五古一首∶

钦哉守培翁,僧中之大雄,金山力参学,超岸随弘宗。

开办佛学院,学者从如风,诸方闻教化,德重望亦隆。

著书而立说,理精辞且丰,发人所未发,决不苟雷同。

末世为指南,长夜作洪钟,我佩其卓识,人惮其辞锋。

愿师永住世,警聩而振聋,不由斯英俊,谁称象与龙?

今秋年六十,俚句祝我公,福寿绵绵永,等佛无有终。

  著作研究

  此后十馀年,他多在上海弘化。其间历经日寇投降、国府退迁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他讲经撰述如旧。一九五五年舍报往生,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三。他遗留的著作,有《大乘起信论妙心疏》、《楞严经妙心疏》、《唯识三十论释》、《唯识论新旧两译不同之意见》、《瑜伽真宗义品略解》、《不与万法为侣之禅宗论》。此外,还有一篇颇具争议性的论文∶〈新八识规矩颂〉。

  原来守培幼年以家境贫困,父母早逝,出家前未曾读书。依三乘和尚出家后,和尚慈悲,送他入私塾读了几年书,学问并没扎实的根柢。他出家后习唱诵,住禅堂,未读过佛学院,亦未闭关阅藏或潜修,故文字般若的修养亦不够深厚。所以他初听《弥陀疏钞》,竟至不解义理。但由于他天赋绝高,加以刻苦力学,勤于自修,使他在佛法义理的解悟上有相当的成就。如对《金刚》、《维摩》、《楞严》、《起信》等大乘经论,他“无师自通”;而对法相、唯识之学,尤有深入的研究,更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这种见解,在当时也颇有争议。

RECENT POSTS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冒雪向雁门关而去

德清招待胡顺庵的,是他平常所用的极为简单的饭菜。平时吃惯大鱼大肉的兵备大人的肠胃,此时以燕麦、野茶来调和一下,倒也是可以一去油腥。所以,胡兵备觉得十分新鲜、清爽。胡顺庵...
2025-01-19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冒雪向雁门关而去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东林寺文宣部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拣利愚黠,万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刹。视诸众生皆是佛,只顾救生忘国宪。赴市心乐颜不变,蒙...
2025-01-19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一日禅:交友应带侠气

人不能没有朋友,与朋友交往要带一点侠义之气。虽然不一定要做到为朋友两勒插刀、毁家输难,至少能偶而吃一点亏,让朋友多得一些利益,或是多担当一些责任,都不要太介意。如果对朋友...
2025-01-19
一日禅:交友应带侠气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聚与散都有缘分

德清上少室山、拜初祖、历游洛阳、伏牛山,最后至五台居留、开悟的日子里,他并不知道少年时代的好朋友雪浪,正在到处追随他的足迹。因为德清在五台山清苦的生活和雪浪沿途的艰辛...
2025-01-18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聚与散都有缘分

狗身五百世,一朝遇佛缘:均提沙弥的前世今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舍卫国,佛法的光辉普照大地,佛陀在此驻锡,引领众生走向解脱之路。彼时,尊者舍利弗秉持着慈悲济世的宏愿,昼夜不停地以天眼洞察世间,寻觅那些与佛法有缘、应当被度...
2025-01-18
狗身五百世,一朝遇佛缘:均提沙弥的前世今生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一天夜里,梦到了文殊菩萨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德清天天读经,时时与自己所悟境界相对照,时间长了,连做梦也在参佛道。德清所梦到的文殊菩萨在金刚窟大般若寺中,倚卧状上,妙峰法师在左首待候,德清即上前参拜,并...
2025-01-17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一天夜里,梦到了文殊菩萨

你知道人生四宝吗?

安心入梦乡,如舟泊静港,悠然自得;快乐品佳肴,似蜂采甜香,满心欢畅;欢喜展笑颜,犹花绽春日,明媚生光;健康行世事,若树沐朝阳,茁壮成长。此四者,乃人生之瑰宝,熠熠生辉,照亮前行之路。...
2025-01-16
你知道人生四宝吗?

一日禅:对治焦虑

人为何会陷入焦虑的漩涡?皆因那心中所求与手头所拥,宛如天平两端,难以平衡。才华似流星划过夜空,璀璨却短暂,难以承载那浩瀚如海的野心;存款犹如沙滩上的城堡,面对风险之潮,轻易便被...
2025-01-16
一日禅:对治焦虑

人一定要看清自己

观人易如反掌,尤其是那些瑕疵与不足,在旁观的视角下似乎昭然若揭。然而,反观自我,却仿佛雾里看花,难上加难。我们所见的他人,不过是心灵镜像中的投射,是主观认知的剪影。 将过多的...
2025-01-16
人一定要看清自己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傲气”的小僧

西元一五七四年,德清二十九岁,他先上燕京西面的香山游。在这里经过汪伯玉、汪仲淹兄弟的介绍,他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像王凤州、王麟州兄弟以及南海欧桢伯等许多名士。大家对这个年...
2025-01-16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傲气”的小僧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