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从王子到佛……
一个船夫在河边看到一位漂亮的女士带着一个孩子摔了一跤,他连忙上前查看,竟然意外发现这位女士是他以前相好过的一个名妓,而那个孩子,则长得和他有九分像!
这个船夫名叫悉达多,眼前的前名妓则叫珈玛拉,是他当富商时的伴侣,而这个孩子,则是他们的儿子。
悉达多本是婆罗门之子,他出身高贵,家世显赫,家教也非常好,而且还长得俊美,是个妥妥的高富帅。
如果按照既定的轨迹,悉达多会继承他爸爸的财富和地位,娶个白富美,再生几个娃,老婆孩子热炕头,幸福快乐地过一生。
然而,这中间出了个小岔子,悉达多虽然身体住在黄金屋里,可心里却空无一物。在焦虑和煎熬中,他遇见了3个僧人,并在他们身上感觉到了一丝安心,于是他决定放弃所有,当沙门去!
他爸爸听了,又急又怒,这孩子瞎折腾个啥,这不闹吗!然而,悉达多去意已决,不论爹妈怎么劝,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了。
一路上再苦再累他都没有后悔,因为他以为已经有了自己的追求。可是渐渐地,他开始迷茫了,苦行僧的生活让他找不到意义。
为了寻找新的意义,他重新上路,并在城市里成为了一名富商,还遇到了一个名叫珈玛拉的名妓。
两个人一拍即合,整天寻欢缠绵,好不快哉。这时的悉达多沉迷于情欲中,早已经忘了自己的初心。
终于,在一次彻夜狂欢后,他感受到了无尽的空虚。悉达多选择独自坐在芒果树下思考人生,这次,他觉醒了,他看到了自己的路。
于是,他再次丢下自己的财富和伴侣,绝尘而去。他还重新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新身份——船夫。
在日复一日的船夫生涯中,悉达多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就在一切都要走上正轨之时,悉达多却又在无意中重新遇到了自己从前的伴侣——珈玛拉,以及他那已经满11岁的儿子——小悉达多。
珈玛拉因为在河边被蛇咬了,不治身亡,留下了她和悉达多的儿子小悉达多无人照料。悉达多不愿意儿子再回到世俗,被金钱名利污了身心,于是强行把他留在身边。
然而,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儿子的叛逆让悉达多有心无力,父子俩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终于有一天,儿子和年轻时的自己一样,也选择了离家出走,悉达多这才明白了当时父亲的心情。这一刻,他悟了。
这就是《悉达多》的故事,它是德国著名作家黑塞在1922年发布的,也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它的篇幅并不算长,只有100多页,按照一般的阅读速度,大概2个小时就能读完。
但这本小书,却让不少读者惊呼“像真正在过自己的一生”。不为其他,只是因为书里字字句句,都如同醒世良言一般,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轻易看见“自己”,也让人忍不住深思那些关于自我和生活的困扰与回答。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卡尔夫,由于他爸爸和外公都是干牧师的,所以他们默认为黑塞以后也会成为一个牧师。于是他们就把黑塞送到了当地的神学院就读,为他量身打造了一个“牧师养成计划”。
然而,黑塞本人对当牧师并不感冒,他在13岁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么“成为一名诗人,否则什么也不做”。
为了实施自己的“牧师养成计划”,黑塞的父母把他送到了一所封闭的神学院学习,他只能在那里寄宿。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黑塞就跑了,原因是他实在无法忍受封闭刻板的经院教育,这和他浪漫自由的诗人气质太不符了。
不幸的是,黑塞很快就被抓回来了,逃学计划以失败告终。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让黑塞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导致他多次尝试自杀。父母没有办法,只能让他辍学回家。
辍学后的黑塞四处打工,他当过钟表匠、图书管理员、学徒…只要不是当牧师,他什么都愿意做。
在打工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歌德、尼采、叔本华等人的著作,并笔耕不辍地写诗。不当牧师的黑塞,快乐极了!他还接触了新的文化,并快乐地从中汲取能量。
1911年,黑塞到中南半岛、新加坡等地游历,并在华人街接触到了中华文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黑塞在他的各类作品中都加入了不少东方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
在作品中引用李白的诗;以佛陀修行的故事为蓝本,创作《悉达多》;把老庄和道家思想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不仅如此,他还甚至在给茨威格的信中坦白称:“我笔下的圣者虽然穿着印度袈装,但他的智慧更接近老子而非释迦摩尼”。
为此,甚至有评论者戏言: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在《悉达多》一书中,黑塞以自己独特的宗教家学渊源和对于东方文化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为我们描绘出了悉达多的人生,让我们能够在书中获取能量,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不论您是佛学爱好者,还是您正陷于某种困境中找不到出路,亦或者您对黑塞的作品特别偏爱,我都建议您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悉达多》。
它是浮躁生活中的一缕微风,让您烦闷的心可以静一静,然后更好地启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