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从王子到佛……

时间:2023-05-25

一个船夫在河边看到一位漂亮的女士带着一个孩子摔了一跤,他连忙上前查看,竟然意外发现这位女士是他以前相好过的一个名妓,而那个孩子,则长得和他有九分像!

这个船夫名叫悉达多,眼前的前名妓则叫珈玛拉,是他当富商时的伴侣,而这个孩子,则是他们的儿子。

悉达多本是婆罗门之子,他出身高贵,家世显赫,家教也非常好,而且还长得俊美,是个妥妥的高富帅。

如果按照既定的轨迹,悉达多会继承他爸爸的财富和地位,娶个白富美,再生几个娃,老婆孩子热炕头,幸福快乐地过一生。

然而,这中间出了个小岔子,悉达多虽然身体住在黄金屋里,可心里却空无一物。在焦虑和煎熬中,他遇见了3个僧人,并在他们身上感觉到了一丝安心,于是他决定放弃所有,当沙门去!

他爸爸听了,又急又怒,这孩子瞎折腾个啥,这不闹吗!然而,悉达多去意已决,不论爹妈怎么劝,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了。

一路上再苦再累他都没有后悔,因为他以为已经有了自己的追求。可是渐渐地,他开始迷茫了,苦行僧的生活让他找不到意义。

为了寻找新的意义,他重新上路,并在城市里成为了一名富商,还遇到了一个名叫珈玛拉的名妓。

两个人一拍即合,整天寻欢缠绵,好不快哉。这时的悉达多沉迷于情欲中,早已经忘了自己的初心。

终于,在一次彻夜狂欢后,他感受到了无尽的空虚。悉达多选择独自坐在芒果树下思考人生,这次,他觉醒了,他看到了自己的路。

于是,他再次丢下自己的财富和伴侣,绝尘而去。他还重新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新身份——船夫。

在日复一日的船夫生涯中,悉达多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就在一切都要走上正轨之时,悉达多却又在无意中重新遇到了自己从前的伴侣——珈玛拉,以及他那已经满11岁的儿子——小悉达多。

珈玛拉因为在河边被蛇咬了,不治身亡,留下了她和悉达多的儿子小悉达多无人照料。悉达多不愿意儿子再回到世俗,被金钱名利污了身心,于是强行把他留在身边。

然而,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儿子的叛逆让悉达多有心无力,父子俩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终于有一天,儿子和年轻时的自己一样,也选择了离家出走,悉达多这才明白了当时父亲的心情。这一刻,他悟了。

这就是《悉达多》的故事,它是德国著名作家黑塞在1922年发布的,也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它的篇幅并不算长,只有100多页,按照一般的阅读速度,大概2个小时就能读完。

但这本小书,却让不少读者惊呼“像真正在过自己的一生”。不为其他,只是因为书里字字句句,都如同醒世良言一般,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轻易看见“自己”,也让人忍不住深思那些关于自我和生活的困扰与回答。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卡尔夫,由于他爸爸和外公都是干牧师的,所以他们默认为黑塞以后也会成为一个牧师。于是他们就把黑塞送到了当地的神学院就读,为他量身打造了一个“牧师养成计划”。

然而,黑塞本人对当牧师并不感冒,他在13岁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么“成为一名诗人,否则什么也不做”。

为了实施自己的“牧师养成计划”,黑塞的父母把他送到了一所封闭的神学院学习,他只能在那里寄宿。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黑塞就跑了,原因是他实在无法忍受封闭刻板的经院教育,这和他浪漫自由的诗人气质太不符了。

不幸的是,黑塞很快就被抓回来了,逃学计划以失败告终。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让黑塞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导致他多次尝试自杀。父母没有办法,只能让他辍学回家。

辍学后的黑塞四处打工,他当过钟表匠、图书管理员、学徒…只要不是当牧师,他什么都愿意做。

在打工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歌德、尼采、叔本华等人的著作,并笔耕不辍地写诗。不当牧师的黑塞,快乐极了!他还接触了新的文化,并快乐地从中汲取能量。

1911年,黑塞到中南半岛、新加坡等地游历,并在华人街接触到了中华文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黑塞在他的各类作品中都加入了不少东方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

在作品中引用李白的诗;以佛陀修行的故事为蓝本,创作《悉达多》;把老庄和道家思想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不仅如此,他还甚至在给茨威格的信中坦白称:“我笔下的圣者虽然穿着印度袈装,但他的智慧更接近老子而非释迦摩尼”。

为此,甚至有评论者戏言: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在《悉达多》一书中,黑塞以自己独特的宗教家学渊源和对于东方文化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为我们描绘出了悉达多的人生,让我们能够在书中获取能量,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不论您是佛学爱好者,还是您正陷于某种困境中找不到出路,亦或者您对黑塞的作品特别偏爱,我都建议您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悉达多》。

它是浮躁生活中的一缕微风,让您烦闷的心可以静一静,然后更好地启程前行。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