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的“灯”,有何表法意义?
灯,在佛教中象征着
光明和智慧
《华严经》载:
“譬如一灯,入于暗室,
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
入于众生心室之内,
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
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燃灯供佛
不仅仅是点亮
作为客观物质的灯
更是在虔诚供养的同时
点燃我们心中的智慧明灯
佛教寺院中,处处有“灯”。文殊院亦是如此。无论是殿堂和走廊上典雅的宫灯,园林中古朴的石灯,香炉旁长燃的点香灯,还是供灯台上游客和信众的祈福灯,都称得上是寺院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文殊院的“灯”,就会发现,它们在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其功能和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文殊院的“灯”
○宫灯
文殊院中轴线上的殿堂多建于清代,殿堂前及走廊上悬挂的宫灯,是古典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夜晚,寺院会点亮宫灯,用于照明和指引方向。白天的时候,这些古色古香的宫灯,则可以起到装饰和美化建筑的作用。
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在宫中张灯结彩,大摆筵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宫灯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其制作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
正统的宫灯造型为八角形、六角形和四角形。文殊院的宫灯则多为六角形,灯的六个面分别绘有松竹、花草等图案,清新雅致,颇具观赏性。
○石灯
石灯,是古代夜间室外照明的主要设施之一,其形制及功能的演变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寺建筑。佛教历来重视灯供养,寺院中更是灯火长燃;而汉代基本成熟的石灯制作技术,也为佛教寺院使用朴拙、坚固的石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中的石灯逐渐流行,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起初,寺院的石灯主要承担着供养功能,或于灯幢上刻经,以承载消灾解难的愿望。宋元以后,随着儒释道三教的相互融合,石灯的宗教功能逐渐模糊弱化,观赏及照明功能渐渐占据世俗生活的主流。
现在的石灯,造型古朴典雅,做工精良细腻,常置于古建筑及园林中,具有夜间照明、指示路径、装饰建筑景观等作用。文殊院山门口的红墙边,以及寺院鼓楼后面的园林中,就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许多形制各异的石灯。
○点香灯
进寺院上香,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习俗。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寺院香炉旁的点香灯。它们静静地立于香炉旁,灯火长燃,默默地为前来上香的游客及信众引火点香提供方便。
文殊院大雄宝殿前香炉两侧的点香灯,不仅仅是方便大众引火点香的小小火苗,更是传递佛法,点亮心灯的光明火种。当我们以灯火引香,至诚礼拜诸佛菩萨时,也同时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成佛的种子。
○长明灯
佛前的灯,是供养,也是指引。长点灯烛,不仅意味着灯火长明,更是心灯不灭、佛法永续的希冀。
《少室六门》有言:“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觉之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长燃。如是真正觉灯,而照一切无明痴暗。”
在文殊院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像前,就悬挂着一盏长明灯。寺院僧众每日晚课结束前,都会共念《普贤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每当此时,香灯师父便会将长明灯放下,以警醒众人:生死急迫,应当精进修行,切勿放逸。
○祈福灯
文殊院圆通殿前的供灯台上,常常摆放着许多游客和信众供养的祈福灯。每到夜晚,供灯台上的灯火交相辉映,散发出明媚的光亮,仿佛能够照进人的心里。
灯,有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作用。在佛教中,灯明被视为六种供养之一,象征着光明和智慧。燃灯供佛,并不局限于简单地点亮作为客观物质的灯,还代表着在虔诚供养的同时,点燃我们心中的智慧明灯。
•六种供养:阏迦,涂香,华,焚香(又曰烧香),饮食,灯明;依次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之六度。
在佛前供灯,可以称得上是供养之最。《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讲到:“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三者,得于天眼;四者,于善恶法,得善智慧;五者,除灭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在于黑暗之处;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
供灯的功德如此殊胜,那是供得越多越好吗?不妨看看,《贤愚经》中贫女难陀,是如何做的。
贫女的“心灯”
传说佛陀时代,舍卫国有一名叫做难陀的女人,贫穷无依,以乞讨为生。她常常见到国中的王公大臣和百姓供养佛陀,布施僧众。心中思量:“我往世罪孽深重,此生才处于这样的贫穷低贱中,如今身逢佛世,虽有广大福田,却没有资粮种子来培植福报。”
于是她从早到晚一直乞讨,不曾有片刻休息,最后只乞到一枚钱,准备拿去买油做灯以供养佛陀。但是一枚钱只能买到很少的油,不足以做一盏灯。卖油的店家怜悯她,便给了她双倍的油,刚好够做一盏油灯。
难陀将油灯拿到佛前供养,放置于众灯之中,并虔诚发愿:“我今生贫穷,只能用这盏小灯供养佛陀,希望能以此功德,让我来世得智慧光明,灭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发愿并顶礼佛陀后,她便离开了。
第二天天亮,当值的目连尊者发现别的灯都已熄灭,只有这盏小灯,灯油和灯芯没有丝毫减损,像新燃的一样。目连心想:“白天点灯,没什么用处。”便举手扇灭,准备晚上再重新点燃,不料无论如何都无法使这盏灯熄灭。
佛陀看到后,对目连说:“这盏小灯,不是你们声闻弟子能够灭掉的,就算现在你用四大海水来灌注,用龙卷风吹,都无法使它熄灭。因为这是一位发广利众生之菩提心的人,至诚供养的灯。”
不久后,难陀再次来到佛前顶礼。佛陀为她授记:“你在来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可以成佛,名叫灯光,十号具足。”后来,难陀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便让她作为比丘尼加入了僧团。
舍卫国的人听说此殊胜因缘后,竞相在佛前供灯,他们供的灯多得好像繁星布满天空,连续七天七夜,夜夜如此。
贫女难陀供养一盏小小的油灯,就能获得如此大的功德利益,是因为这并非一盏普通的油灯,而是她用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所点燃的“心灯”。在供灯的同时,她发下的广利众生的愿心才是成就其功德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行善的时候,不应夹杂着不良的动机,或将之视为一种交易;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当以清净心去行事,并且要懂得发善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来源:成都文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