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财富:健康、知足......最后一个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2500年前,当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讲法后,听说有一位叫“迦叶”的修行人智慧勇健、与社会各阶层都能友好相处,便想要去教化他。
于是在尼连禅河旁,迦叶收获了生命中的四大财富,而我们也得以借此对比自己拥有其中的哪些财富。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厚,无为第一安
——《太子瑞应本起经》
健康无病
叔本华说过一句话:“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辛苦奔波于世,穷也好,富也好,在疾病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脆弱。
不管是出世的修行还是入世的事业,健康都是一切的基础。对于普通人而言,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已是常态,有时甚至会为了挤出短暂的自由时光而报复性熬夜。
人生下半场,好好爱惜身体,比什么都重要。这就好比健康是数字1,其他身外之物是数字0。一旦没有了前面的健康“1”,我们得到再多的身外之物,也都将自动归零。
对于修行者而言也是如此,因此在《心地观经》中,佛菩萨教诫我们“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
所以,适当的停下来,每天忙碌之余,不要再躺着刷手机,不要胡思乱想,饮食规律,坚持运动,早睡早起,接触自然。
你会发现,原来健康的自己,早已拥有最大的财富。
少欲知足
人生的修行,亦是修心。
佛说“一切唯心造”,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
身体的病痛固然让我们产生苦恼,而心理的病痛,更是使我们昼夜不宁。佛教把这些引发我们心理病症的原因归结为“贪嗔痴”,而对应的治疗方案便是“知足常乐”。
但“知足常乐”却并非是“随缘、安慰式的阿Q疗法”,也并非我们懒惰的避风港和消极的挡箭牌。
相反,“知足”是为了防护六根外放,从而将心念的力量集中于“闻、思、修”智慧的开发与运用,从而积极地在善法上精进,否则就像六道中的天人安于享乐,福报用尽后便堕落受苦。
降伏烦恼应从少欲知足做起,过度的欲望会导致贪婪,贪婪是一种极度扩张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实际的期盼。想要矫正贪婪,需要从内心的满足开始。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没有痛苦,无有疲劳,还会获得身心自在。正如《涅槃经》中说:“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好友数个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句子,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会结交许多朋友,有益友也有损友,而益友便是我们人生的第三大财富。
对于“益友”,佛教和儒家的标准都差不多,这里用孔子的三个标准来概括:友直、友谅、友多闻,意思是要结交正直不奉承、宽厚诚信、知识渊博的朋友。
与益友相处可以相互砥砺,共同成长,就如目犍连与好友舍利弗曾陷入了对“生死轮回”的疑惑,后来舍利弗知道佛陀能解答这个疑惑后,便与目犍连相约一起皈依了佛陀,成为了佛陀的十大弟子。
人生不长,别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社交上。
选择和懂你的朋友在一起,不仅相处舒服,还能分忧解难,共同进步。
无为安乐
《道德经》中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四大财富中的最后一个便是“无为”,也即佛陀所证“涅槃”境界的别称。
涅槃,意译为“圆寂”,但并非常人以为的“死亡”,而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的时候,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杜绝了的状态。
它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也是佛弟子生生世世所追求的无上财富。
佛陀涅槃前的一句“以戒为师”,虚云老和尚临终前的一个“戒”字,2500年来,祖师大德们纷纷为我们指引如何找回这份财富,而我辈佛弟子也应精进持戒、奉行诸善,方不负三宝之恩。
图片来源 | 十愿百科
摄影 | 十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