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故事:究竟是神僧,还是疯和尚?
不知何时,布袋和尚身边时常围绕着十六个小男孩。这些孩子,大的正换牙,小的两三岁。
有的时候,他们围绕在布袋和尚身边,像是无处不在;有的时候,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像是蒸发了一样。
也不知道是布袋和尚对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还是他们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反正有了他们与布袋和尚搅和在一起,给奉化的人们就平添了不少乐趣。
公元905年八月,一户林姓人家的独生儿子在混乱中无辜被杀,悲痛欲绝的林家老夫妻,无法再在那个伤心地生活下去,便来到奉化投亲靠友。
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的亲友不知搬迁到了何处,老夫妻扑了空。林老爷子只好在奉化县城租房居住下来。
好在林家的汤圆买卖已经祖传了三代,林老爷子的手艺更是空前绝后,因此,林老爷子就熟门熟路,开了一家汤圆店。
然而,因为资金有限,小店开在一个偏僻的角落,过往的人员很少,所以林汤圆的汤圆店是灶火灰冷,门可罗雀。
汤圆风味再好,无人品尝,也就没人知道;无人知晓,也就得不到传扬;得不到传扬,也就没有名望。
这种地方小吃,有名气才能带来人气,人气鼎沸,才能财气兴旺。
这一天一早,林汤圆看着一个个精工细作的圆滚滚的汤圆发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开这家倒霉的汤圆店呢!照这样下去,老夫妻两个只能喝西北风去……
林汤圆双手抱住头,长长叹了一口气,“唉——”
像是为了回应他的叹息,门外传来一阵喧哗,林老汉抬头看去,于是看到了两眼晦气:门外,出现了一个光光的秃瓢,那是布袋和尚的光头。
不知为什么,江南、湖广一带的生意人都有一个忌讳,生怕开门第一个碰到和尚尼姑,大概他们的光头,能使人联想到零蛋吧。
“呸——”林老汉下意识吐了一口口水,一早就来了一个光蛋蛋,这一天的生意恐怕又要赔个精光光!
谁知,林老汉心里越腻烦,布袋和尚反而待在他的小店前不走了,其实他就是想走也走不了,因为也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一群小娃娃,从前后左右阻住了布袋和尚的去路。
他们有的拽他的布袋,有的搂住他的腰,甚至还有一个小娃娃骑在了他的脖子上,一下又一下弹他的光头玩……
本来鬼难缠的布袋和尚,遇到了这十五六个俏皮捣蛋的小男孩,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他顾了头,顾不了脚;注意了前方,忽视了后面;护住了左边,暴露了右边……他好不容易才摆脱了一个小娃娃,又有几个纠缠上来……
本来十分偏僻的小巷子里,因了他们而生动、热闹。许多人驻足围观,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
渐渐地,周围积聚了有百十多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些人干脆从林老汉那冷冷清清的小店里借了几条凳子,居然像看街头耍把戏那样有滋有味地观看起来……
不晓得什么原因,那些小娃娃的精力似乎异常充沛,而且心窍极为灵通,他们花样百出,玩闹得别出心裁,总是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他们把布袋和尚折腾了足足一个时辰,就是一块生面团,也已经被他们揉搓成了发面馒头了。
布袋和尚只好合十鞠躬,连连求饶。一个带头的小娃娃说:“光求饶还不行。我们陪你乐了半天,肚子饿了,你得请我们吃饭。”
布袋和尚抖了抖空空如也的布袋,说:“我还没化到饭,没有东西给你们说。”
那个娃娃头一指林老汉的汤圆店说:“这里有现成的汤圆,你给我们买汤圆也行。”
布袋和尚赶紧攥住布袋一角,说:“我是出家人,身无分文,哪有银子给你们买汤圆。”
然而,他的举动怎能瞒得住这群鬼精灵的孩子,他们再次一拥而上,在布袋和尚的浑身上下挠痒痒。布袋和尚又笑着缩成了一团,手里的布袋自然落在了孩子们手里。
他们从布袋搜罗出了一些碎银子,让林老汉煮了满满一大锅汤圆,就在街上吃了起来。
那些看热闹的人们看到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不禁也被勾起了食欲,便有人也买来一碗尝尝。
尤其是那些借过小店凳子的人,不好意思白坐,就买来一碗汤圆。
林汤圆果然不是浪得虚名,人们这一尝,便欲罢不能,很多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吃一边啧啧称奇,赞美有加。
于是,就有更多好奇的人也加入了品尝的行列中。
人们大概都把心思用在了品味林家的汤圆上,谁也没有注意到布袋和尚与那群小男孩何时离开,又去了哪里。
就这样,林汤圆的美味,在奉化一传十,十传百,不长时间便传遍了全城,人们纷纷前来品尝。从此,林家的汤圆买卖兴旺了起来,老两口衣食无忧,渐渐忘却了丧子之痛、离乡之愁,久违的欢笑又回到了两位老人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