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故事:禅师担心眉毛脱落,他不禁哈哈大笑,“分明是贼!”

时间:2023-06-12

弥勒佛故事:禅师担心眉毛脱落,他不禁哈哈大笑,“分明是贼!”

七月十五日安居结束,解夏也像结夏一样,要举行一番仪式。

翠岩令参上堂说:一夏天与兄弟们东拉西扯,你们看翠岩我的眉毛还在吗?禅林传说,若是误说佛法,其罪过将导致眉毛脱落。

翠岩禅师回顾过去九十天的夏安居期间,经常向大众说法,唯恐其所有说法已经成为言语葛藤。其言语过失的罪过,可能招致眉毛脱落,故而有此一问。

因为,禅的精髓,乃是穷极的真理,既非言语所能表诠,也不是思惟概念所能析别的。故而,所有的谈论,无论是说心、说性,说顿、说渐,仅仅是为了启发学人而不得不说。

所有的教法,仅仅是体验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

连佛陀都说过:我所有的教法,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更顺利、更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

因此,凡有言语,都是形而下的。

弥勒佛故事:禅师担心眉毛脱落,他不禁哈哈大笑,“分明是贼!”

翠岩禅师深知这个道理,但为化导大众、启发学僧,不得不演说佛法,示现禅机。

试想,历代祖师若不向人开示,大家就无法得到启迪,如何明心见性、开悟得道?

可说过之后,他又生怕弟子们错把手指当成月亮,误将手段当作目的,死守着自己所说的禅法,遂即在夏末自设了眉毛脱落之问,以巧妙示现禅机灵活的底蕴。

翠岩令参禅师的这一问,看似平常,内含的禅机之峻烈,令当时法堂上所有的人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为什么难以答复?要知道,翠岩是悟道的祖师,他的一言半句并不是莽莽撞撞随便说出来的,必须有大彻大悟的人,才能明白他的旨意。那么,翠岩此问,真的千古无对了吗?

布袋和尚见大家无言以对,不禁哈哈大笑,自顾自向法堂之外走去。走到门口,他说道:“翠岩唠叨,分明是贼!”

说完,他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弥勒佛故事:禅师担心眉毛脱落,他不禁哈哈大笑,“分明是贼!”

贼,是禅师之间赞扬对方机智的独特用语,是一种幽默的谐称。

自从布袋和尚将这则翠岩夏末示徒的公案传扬出去,便轰动了天下禅林,人们竞相参究,纷纷前来翠岩山,拜谒令参禅师,于是,他大张法席,史称翠岩令参

再后来,经过布袋和尚的举荐,吴越王钱镠对翠岩令参的禅法敬佩得五体投地,将他恭请到杭州,住持龙册寺传授禅法,直至圆寂。

当年,布袋和尚许下了给钱镠请一位真正能说法的禅师的愿,至此总是圆满了。

布袋和尚知道,翠岩令参的师父雪峰义存,乃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宗师,如今身在福州。他真想见识见识雪峰义存的禅法,便向岭中走去。

弥勒佛故事:禅师担心眉毛脱落,他不禁哈哈大笑,“分明是贼!”

布袋和尚沿着东海岸的驿道来到福州之后,没有直接上闽侯县的雪峰山,而是在福州城里暂时住了下来。

有一日,他背着布袋,站立在十字路口。一位僧人问他在这里干什么?他说等人。

僧人就跟他斗禅机,说:来了,来了!

布袋和尚说:你不是我要等的人。

僧人明白他指的是真人(自性),再次问:怎样才是那个人?

他却装傻充愣,伸手说:给我一文钱?

真人无形无相,如何能说?虽然不能说,却能表示,那伸手、开口的,岂不是“真人”的作用?

弥勒佛故事:禅师担心眉毛脱落,他不禁哈哈大笑,“分明是贼!”

福州城里有一座安国禅院,其住持弘瑫禅师,刚刚收留了一个十分伶俐的小弟子,名叫白鹿师贵。

他在街头看见布袋和尚,好奇地问道:什么是布袋?

布袋和尚并不回答,而是闻言放下了布袋:这一放,洒脱,自在,大有禅意。

布袋里面是什么?白鹿师贵是在问什么是更深邃的禅要?

布袋和尚一言不发,背起布袋就走:好潇洒,好利索,更蕴含着凛冽的禅机。

白鹿师贵太年轻,虽然他从布袋和尚放下、拿起布袋的举止中,感受到了难以言说的禅机,却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缥缥缈缈,美则美矣,妙则妙哉,却看不太真切,无法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他向自己的师叔保福从展叙说了这个过程,保福从展说:你等着,我倒要去看看,这个大肚子布袋和尚究竟是哪一路神仙!

弥勒佛故事:禅师担心眉毛脱落,他不禁哈哈大笑,“分明是贼!”

保福从展禅师嘚嘚跑到福州街头,专门来勘验布袋和尚,他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布袋和尚依旧一言不发,放下了布袋。

保福追问:难道仅仅如此?更有向上事吗?

布袋和尚拿起布袋,挑在禅杖上,扬长而去。

保福从展对着他的背影施礼赞叹道:“好一个布袋和尚,放得下,拿得起,这才是真洒脱!”

保福从展回去之后,白鹿师贵赶紧来询问两人法战的情况,保福从展说:

不是法战,而是受教,布袋和尚以身示现,看破、放下、自在,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境界。若是我们凡事像他的布袋一样,拿得起,放得下,就是伟丈夫了。

布袋和尚的放下布袋,象征要舍弃一切名利得失等身外之物,远离妄想执着等心中挂碍。只有彻底放下,一丝不挂,才能达到解脱烦恼、自由自在的境界。

同时,他的拿起布袋,肩挑而去,代表着敢于担当,相信自己本具佛性,顶天立地,成佛作祖。

弥勒佛故事:禅师担心眉毛脱落,他不禁哈哈大笑,“分明是贼!”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