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教导弟子,先“即心即佛”,再“非心非佛”
禅僧常把应机说法,比喻为“止小儿啼”。
据佛经记载,当年佛陀常把应机宣说佛法,比喻为哄小孩时攥着空拳说里面有东西,或手拿一枚黄叶说是黄金,作为让小儿止哭的权宜作法。
这个比喻常用来说明,一切说教并非是终极真理。
马祖认为,既然众生不知道自己生来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而到处求法求道,在此情况下不如告诉他们说“即心即佛”,或“自心是佛”,引导他们自修自悟。一旦达到这个目的,就应当告诉他们“非心非佛”。
因为佛并不是具体的实物,是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的。
道一有个弟子,名叫法常,听到他说即心即佛,立即大悟,就到余姚南七十里的大梅山修行传法。
道一想了解他领悟的程度,就派一个人去问他:“和尚见马师,得到了什么教示才住此山的?”
法常说:“即心即佛。”
那人说:“马师今日佛法又变了,常讲’非心非佛’。”
法常大不以为然,道:“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那人回去把此事告诉马祖,马祖赞道:“大众!梅子熟也!”对法常佛法的成熟和不随波逐流表示赞许。
言语只是表达禅理的工具,故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不必死守文句。
怀让通过“磨砖成镜”的公案,明白告诉道一,磨砖不能成镜,佛也不由坐而得悟。成佛的根本在于自心,因为自心等同佛性,如果不去发现本来具有的佛性,不提倡主观觉悟,即使坐一辈子禅,也还是毫无所得。
这就要求禅僧注重自心的内向把握,向上提升,也就是说,成佛的途径就是在自家“心地”上用功。
后来道一也用这一思想,开示他的弟子大珠慧海。
慧海初习禅时,曾为求佛法去江西参拜道一,道一对他说:“你自己家中有宝不管,抛家乱走作什么?我这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求什么佛法?”
慧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我慧海家的宝藏是什么?”
道一说:“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备,什么都不缺,使用自如,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找?” 慧海就开悟了。
后来,道一对自己的弟子说:“我不会禅,根本没有一法可用来开示人的,你们不用老在那里站着,自己歇着去吧。”
慧海和马祖的话都表明佛法是“无”,禅也是“无”,而到外部世界探求更是“无”,因为悟只能从自己的心中产生出来,要想得到它,除了唤醒自己的内心,没有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