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宗的机锋,问与答有逻辑吗?有
神会是慧能大师的得意弟子,在南宗禅和北宗禅的激烈竞争中,神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作用。
神会从南阳千里迢迢来到曹溪山,一见到慧能大师,两人就上演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机锋公案。从此神会留在曹溪,成为南宗禅的主要继承者之一。
南阳神会来到曹溪山,礼拜慧能大师,两人一见面就打起了机锋。
神会问慧能:“和尚坐禅时,见亦不见?”
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偏执,正因为首先落入了“见”的偏执,才会问“看得见还是看不见”之类的话。
这其实也给慧能大师出了一个难题,因为无论回答“见”还是“不见”,也都是落到了一边,是偏执和著相的表现。
为了打破神会的偏执,慧能大师以问作答,打了神会三下,并问:“吾打汝,痛不痛?”
神会不能回答“痛”或“不痛”,只能是回答既痛又不痛。
慧能大师顺水推舟,以此开示神会,说坐禅时既见又不见。
见还是不见,痛还是不痛,都是心里有分别念想的体现。
痛与不痛都是心的生灭,痛的观念从心里生起,就会感到痛;痛的观念一旦消灭,就不会感到疼痛。
见与不见,痛与不痛,都是暗含着对立的观念,这正是众生迷于外境,产生烦恼的原因。打破类似的种种分别之心,是超出生死六道的关键。
神会若说痛,就等于凡夫;若说不痛,就形同木石,这里面是有问题的。
若痛,就会像凡夫一样起嗔恨之心,就无法承受法水的滋润;若不痛,就和木石一样无心,怎么又会感到被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参悟禅机的人,常常会陷入各种禅机的缠绕之中,如果跳不出对禅机的执著,就会妨碍自己的明心见性。
神会在这里陷入了“凡夫执”和“木石执”,而他对这两个观念的回避,却又使他陷入了法执。
慧能大师说自己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却看不到别人的过错,这就是把话题引开了,引导神会从禅外参禅。
一旦跳了出来,就会清楚地看到禅机的奥秘,从而摆脱各种禅机的缠绕。
什么是机锋?
机锋,指师家或禅僧与他人对话或点化时,常用寄意深刻,无迹可寻,乃至超越逻辑的语言来表现禅悟境界,或勘验对方机锋是禅宗公案的精髓,一问一答之间蕴涵着无上的智慧。
机,指感受某种具体情境,所激发而活动的心灵的作用,或指契合佛教真理的关键、机宜。
锋,指活用禅机的敏锐状态。
例如:击节机锋迅疾,赞叹机锋相酬,激赏大机大用,批评机锋迟钝。
机锋问答有逻辑吗?
有,机锋往往表现为两人的一问一答,面对修行者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禅师往往会作出许多不同的,甚至是离奇怪诞的答案。
这些答案虽然晦涩难解,但并非无迹可寻,机锋的问答是有逻辑可循的。
1.求问的时候,表达问题的方式,意味着问题本身是否有价值。
2.从中透露出出问话人的学识与能力,例如问话人的根器太薄。
3. 从中可以看出问话人的态度,例如问话人语气倨傲,或越次而问,或率然而问,或挟能相询,或谄媚以从,或前语未了更番转询,或归而不思。
禅宗的机锋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是禅师引导后人重要的工具,是禅宗思想最形象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