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主要宗旨之三:无住为本
佛的各家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理解“无念”、“无相”、“无住”的观念,而在慧能大师这里,“无念”、“无相”、“无住”也都有了新的含义。
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指导思想下,禅宗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变得活泼自由,今人耳目一新,从而开辟了佛的新境界。
“无住”也是《坛经》中的主要思想之一。“住”,本指事物形成后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诸法因缘生灭,自性本空,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轮回流转之中,根本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
不但具体事物是这样,而且一切法都不能常住不变。
但是慧能大师说的“无住”,并不是指事物不能常住不变,而是指心的无住。
无住,就是时时刻刻不为对象所束缚,不再追忆过去的事情。
前一个刹那,后一个刹那,每个刹那绵绵不绝,时时刻刻都依循着佛法,不为任何对象所束缚,就是无住为本。
任何一个时刻中,心如果有所停止,固定在某个事物上,就是“住”的状态。所以“无住”就是心无所执著,无所取舍,没有特定的认识趋向。
也可以说,“无住”就是要保持“心动”的状态。
《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师正是听了这些话才豁然开悟的。
真正的清净之心,不但不住于色、声、香、味、触,而且连法都不住。
法和万物是一样的,都是没有本来自性的。在实际修行中,要求修行者在任何一个时刻,在一切法上都无所住。
如果一念有住,就会念念有住,就会陷入束缚之中;如果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就是远离了一切束缚。
所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心中无念就能远离一切相,认识到诸相的虚妄不实,就能做到无住生心,而不住于一切法,就能抛弃一切想念。
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在实际修行中,三种境界缺一不可。
“无住”,原本指因为一切事物处于不停的轮回流转中,故不存在常住不变的东西,所以称“无住”。
慧能大师将“无住”的含义向前推了一步,不仅事物、万法是“无住”,人的心也要是“无住”。
就像流水一样,心的无住就像连绵不绝的流水,每一刻都不会停息,不为任何事物所束缚。
水花,飞溅在空中,代表着“住”的状态,下一个飞向何处、落在何处,因为刹那的停顿而有所执著。
慧能大师将“无住”引为心的一种状态,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水,每一个刹那都不曾停止。心也应如同河水一般,任何时刻都不应有所住,在自性的一片澄明中,才会远离一切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