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金刚经》既要讲破相,又要有行为,如何是好?
《金刚经》讲既要破相,又要有行为,要积极地创造福德功德,不要盲目地拒绝福德功德。
也就是说,既要做利众之事,又不能执着于结果。只有不执着结果,没有任何目的的时候,才知道该如何把事情做好,还能毫不犹豫地去做。
当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不落顽空,又不著外相时,就会进入中道。进入中道的时候,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之间,便可创造不可思量的福德。
就像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做了很多利众之事,会突然觉得很奇怪,怎么做什么都很顺心?因为功德和福德大了,所以到什么地方都因缘俱足。
当一个人积极做事,又不执着结果,心中无我无私、只求利众的时候,他自然俱足福报功德。
2013年11月,心印法师圆寂了,她修了五年,走的时候解脱了。
她解脱的消息放在凤凰网华人佛教、大公网等媒体上,作为头条发表,文章的题目叫《解脱的最后五分钟》。
她临走的时候,像一滴水进入大海那样干净。她的遗物中有一张纸,上面写了她每天的发愿文,内容是:
“愿我摄来所有众生的疾病、灾难,包括癌症,愿把最清净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愿把众生所有的痛苦、业障、烦恼等全部摄到我的身上,把健康光明散给他们。”
心印法师生前每天都这样修,这叫“自他转换法”,专门修菩提心。一看这发愿文,就知道她非同寻常。
但普通人不能轻易修,因为如果境界不到,没有空性智慧的话,会感到巨大的恐惧,会自我暗示,会产生负面的结果。
自然,如果境界到了,有了空性智慧,破除了垢净分别,心中一片光明了,就可以这样修。
不过到时候无论修不修都是在利众,已经不可能不利众,为什么?因为到了那种境界时,你已经没有我和众生的分别了,你和众生是一体的,和佛是一体的,达到了一味,大成就者就是这样。
所以,别人打狗的时候,大成就者看了也会痛,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疼痛自己,也总是在别人的疼痛里疼痛自己。
看到别人生病,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他的痛苦,但又能安住在不疼痛的智慧里。做到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还没有修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怎麽办呢?“达离恶,亲近善”。
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
远离喧嚣热恼之地,待在清淨之地,听一听清凉、向上、积极的东西,为灵魂补充正能量。
什么是喧嚣热恼之地呢?比如有一次去成都,吃喝玩乐样样俱全,喧嚣的麻将声在飞机上都能听到,那种生活实在太安逸,太舒服了。
古人说:少不入川,老不离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年轻的时候不能入川,一入川,你就再也不想走了。到了老的时候,你不用拚搏了,就再也不愿离开四川了。
四川人确实活得很好,很安乐,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这样活,那么世人就会非常幸福。
不过,我们既要快乐,热情,也要积极、平常、向上地活着,又要为世界带来一点快乐、清凉、明白、和平,这就是普度众生。
就是说,如果智慧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不会知道什么是清净之乐。如果尝过清净之乐,就会厌倦红尘中的喧嚣生活,会简往涅槃之乐,不甘于吃喝玩乐。
这也是乐不思蜀,但它是出世间的乐不思蜀,所以,我们要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地方,享受清净之乐,忘记红尘中的是是非非,这就是积极的行为。
放下对名利的追求和依恋,放下对欲望的执着,让自己的心融化在智慧的大海里,让自己生起一种无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