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呼吸是梵唱,心跳是钟鼓,身体是庙宇,两耳是菩提
一次郊外放生中,一个女孩跟师父诉说了自身的烦恼。
因为她平时爱传闲话,所以造成了不少是非,周围的人都对她敬而远之,这让她感觉很孤独,也很无助。
师父没作解释,而是让她拿了一把羽毛,然后走到一百米开外的大树边,撒开,女孩虽然不解却也如实照做了。
这时,师父又对站在远处的女孩喊道:“请把所有的羽毛捡回来。”女孩在风中焦急而认真地捡着,但风卷着羽毛到处飞,所以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拿了一点儿回来。
看着满脸沮丧的女孩,师父一脸的微笑,温和地对她说:“想要挽回是非散布的影响,就如同在大风中找回散落的羽毛一般困难,造业容易积德难啊!”
这是则小故事,却也是修淡定心的一种启示。其实不必将禅看得如何神秘,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修行修心的过程。
如今佛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理解,不少居士非常渴望能到禅院生活一段时间,不仅享受晨钟暮鼓般的宁静,更可以时时得到开示。
师父们很赞许这样的善念,并提供不少机会,让居士们量力而行。对此,一位禅师的回答十分亲切有趣,他是这样说的:
“你的呼吸便是梵唱,心跳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既然无处不是宁静,何必非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身处末法时代,世道人心不古,偌大的宇宙竟然安不下一颗平静的心。
佛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途径却不外乎闻、思、修。
所谓闻,一要学习经律论,二要亲闻师父们的开示;
所谓思,是皈依三宝,在独立思考中开悟;
所谓修,就是改正以前的错误观念,生活上完全像佛菩萨一样去做。
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会遇到种种烦恼,既有身体方面的粗大烦恼,也有心理方面的细小烦恼,能断烦恼很不容易,不仅需要智慧,也要对机才行。
大居士维摩诘城外踏青归来,正巧碰到了一位童子,后者合掌而问:“居士从何而来?”维摩诘答道:“从道场来。”然后相笑而别。
周围的人全都不解,觉得维摩诘是回自己的道场,这不是正好答反了吗?其实,这位童子就是光严童子菩萨,这个回答正是心之所在,绿水青山无不为道场的道理。
很多人都忘记了出离心,而只剩下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