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浓缩为一个字,是“照”
每个生命的如来藏里,端坐的都是佛。
现在有学佛和拜佛两种人:学佛的人是为了求得真正的解.脱,而自我求证;拜佛的人大多是为了某种依止,或求得现世的回报。
事实上,有思想的人去学佛的多,汲取一些智慧的营养;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或发了大财的人,往往有庙必拜,也算是花钱买心安。
而占大多数的衣食有靠的中产人士,其实很多都读过几本佛书,佛言佛语的能说一阵儿,进庙也会拜一拜,可在骨子里还是对佛有质疑,即使认为这不算是迷信,但也总是觉得缺点什么科学依据。
“不立规矩,难成方圆”。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合乎于道,求乎于心”,那么现在这种浮躁虚伪的状况,才可能得以慢慢改变。
嗔心一起,功德林就烧光了。所以,守住本心最重要,即一个“空”字:我空、法空、空空。
对发心较晚的在家人来说,学禅也好、学密也好、持咒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要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在世的事情处理好了,出世的因缘才会深厚。
太虚大师和净慧法师,他们极力弘扬的生活禅,也有这个意思。
有一本书上说,修行修的是身、口、意。
从最简单的去做,如果身体端正、言语谨慎、态度恭敬,且对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如此,那不就是在修行了吗?
那些不做家务、满世界乱跑、整天佛言佛语的居士,始终不大理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宝林禅寺的圣一法师,1992年5月在香港九龙讲解《心经》,他认为: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六十字的是《心经》;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就是‘照’。”
圣一师父说:“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
例如带小孩子外出要照顾,不照顾小孩子就要摔跤;走路要照顾,不照顾便踏着粪秽;讲话要照顾,不照顾会讲错;拜佛也要照顾,照顾时就会发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维,随文入观,照顾其意,便可发觉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
持咒时也要照顾,照顾着这个音声从哪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着,跟着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
要时时刻刻照顾话头,如果不懂,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摸索,在摸索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
人家骂你,你不懂;
人家打你,你不懂;
人家求名,你不懂;
人家夺利,你不懂;
是非人我,你不懂;
念佛是谁,更不懂。
行不知行,不懂;
食不知食,不懂;
视而不见,不懂。
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了。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用“照”字下工夫,存善念,去恶念,由粗妄想到细妄想,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
古人云:色蕴犹如泡沫,受蕴犹如水泡,想蕴犹如阳焰,行蕴犹如芭蕉,识蕴犹如幻化。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