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故事:什么是沉默的力量?当他走投无路时,自然会转过头来
有一天,一位外道向佛陀请教:“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佛陀一直沉默着,没有用话语回答。忽然,那外道心开得悟,赞叹道:“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以无限的智慧启发我那雾团一样的疑惑,使我得以悟入佛之大道。”
外道向佛陀顶礼后,心满意足地走了。侍者阿难问佛陀:“这个外道究竟证得了什么?”
佛陀说:“他就像世界上最优良的骏马,只要看到鞭影,不等鞭子真落在身上,就知道向前奔跑。”
原来,这位外道精通古印度最深奥的吠陀经典,自认为懂得了宇宙中的一切道理,到处找人辩论,并且常常将人难得哑口无言。他来找佛陀,而且提出那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想难倒释迦牟尼。
然而,佛陀法眼通三世,悬千钧于静默中,蕴惊雷于无声处。那外道本来以为佛陀会千方百计地辩解,谁知却应对他以沉默。
这就像把什么赶到了死胡同,当其走投无路时,自然会转过头来。此时,阳光普照,大道通天,佛陀的不回答就是最妙的回答。
外道被佛陀的静默所震慑,自己心中的一切思虑、是非、有无,在那个时候统统忘了个一干二净,情识断尽,“我见”去除,幡然得悟。
很多时候,之所以会起口舌之争,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是落入“有言”,便是落在“无言”。
话句话说,就是一天到晚只知在有无、是非上打转转。
祖师云:“卧龙不鉴止水,无处有月澄波,有处无风起浪。”所以,无论在参禅时,还是在生活中,该转身时就转身,应回头处要回头,这也是佛陀的智慧所告诉我们的。
就像志公和尚应梁武帝之邀讲《金刚经》,志公说:“贫僧讲得不好,市场上有一位傅大士,他能将这部经讲得妙不可言。”
傅大士入宫登坛,但一言未发,拿起镇尺挥了一下,便下来了。 志公问武帝:“陛下懂了吗?”
梁武帝正对傅大士的举动迷惑不解呢,便摇了摇头。志公又说:“大士讲经已毕。” 梁武帝瞪着眼:“这就完了?”
“我不是早就告诉你,《金刚经》妙不可言,傅大士讲《金刚经》更是妙不可言。”
——
同样的道理,还有一个小故事。
须菩提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善于解空著称,号称解空第一。
一日,他在深山岩洞里静坐,天空中忽然飘下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如果一个人修行精进,道德高明,就会受到天神的香花供养。
须菩提问:“空中这许多鲜花是谁撒的呢?”
天空中有声音回答:“是我,我是帝释天王。”帝释天王,相当于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玉皇大帝。
须菩提说:“我只不过是闲坐而已,你散天花谬赞个什么?”
帝释说:“我十分推崇尊者您深具大智慧,善于阐扬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道:“我对般若从来也没有说过一个字,你赞叹什么?”
“尊者无说,我也无听。无说无闻,就是真实的般若。”说着,空中五彩缤纷的天花洋洋洒洒,飘然而下......
千年后,北宋的雪窦重显禅师写诗赞曰:“雨过云凝晓半开,数峰如画碧崔嵬。空生不解岩中坐, 惹得天花动地来。”
《韩非子》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道政令。
左司马问:“在南方的山上落着一只大鸟,三年来既不展翅,也不飞翔,沉默无声,为何?”
楚庄王道:“三年不展翅,在等待羽翼丰满;沉默无声,是为了观察思考。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
果然,翌年,楚庄王颁布九大法令,废除十项弊政,处决贪官,选拔贤能,国家从此繁荣昌盛,成为天下霸主。
沉默就是力量所在,就是真金。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爱表现自己,往往尚未思考成熟,便开始夸夸其谈,职场中尤其如此。
须知,深邃的思想,唯有深沉思索后才能闪现;纯熟的方案,必在静默构想中得以升华。沉默是金并非教人缄口不语,而是希望有一个积蓄酝酿的过程,深思熟虑,三思而说。
所以,适当沉默静守,才能保持冷静。而冷静,是成事的重要基础,其本身就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