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一个僧人问“狗子也有佛性吗?”赵州禅师答“有”
在赵州公案中,最流行的、名噪丛林的,要算“ 狗子佛性”了。
有僧人问道:“狗子有没有佛性?”
从谂答:“没有。”
那僧人又问:“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却没有?”
从谂答道:“因为它有业识在。”
又有一个僧人问:“狗子也有佛性吗?”
从谂却答:“有。”
僧又问:“既有,为什么进这皮袋里来?”
从谂答:“知而故犯。”
这里,赵州禅师一说“无”,一说“有”,均是对机设教。赵州当然是肯定“佛性”的,他曾说:“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就是中国禅宗“明心见性”的理论基础。
六朝晋宋期间,著名的义学高僧道生,曾提出“佛性”就是无所不在的“实相”,遍于一切众生。
他指出:“即使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
这在当时犹如一石激水,波澜连连,引起轰动,也引起了非议,因为当时佛教界的普遍观点是“一阐提”没有佛性,不能成佛。
道生可谓孤明独发,但是,不久以后,完本的大本《涅经》译出并传入南方,与道生的说法不谋而合。
如卷九说:“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意思是说一阐提并不是没“佛性”,只是“佛性”被罪垢遮蔽住了,人们这才佩服道生的先见之明。
提倡“顿悟成佛”的禅宗自然重视《涅经》的这一观点,唐代以后,丛林中一直用典型的禅宗方式讨论关于“佛性”的问题,赵州的“狗子佛性”是最著名的。
赵州说狗子无“佛性”,实际上是正言反说,意在言外。
因为当时丛林中有不少禅僧迷信经典,数人之宝,拾人之唾,嘈嘈杂杂,逐气寻香,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面对这种风气,赵州禅师告诫学人不要“知而故犯”,加重“业识”,以致把“佛性”装到狗袋子里去。
赵州的“狗子佛性”公案,体现了他的独特风格。后人很重视这一公案,把“狗子佛性”列为第一则公案。
赵州的一个“无”字,成为后代学人参究入门的“话头”。
宋代慧开禅师就特地拈出赵州一个“无”字,他说:“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这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
他因此而把自己的书题名为《无门关》,根据他的说法,不是与“有”相对的“无”,而是“不涉有无”之“无”。
参透一个“无”字,也就是否定一切相对的概念,如生死与涅架、烦恼与菩提、 差别与平等、事与理、凡与圣、是与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