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怀海禅师从炉中拨出一点火,拿给灵祐看“这不是火?”
沩山灵祐禅师,福州长溪人,俗姓赵,出自百丈怀海禅师门下。
幼年时的一天,灵祐在前庭玩耍,抬头见空中瑞气祥云,盘旋围绕,就好像有天乐在奏,有神仙要降临。邻里乡亲议论观看,不知是何征兆。
过了一会,有位白发老翁对灵祐的父亲说:“这里的众生百姓真是标致出众,这孩子,真是佛子,一定会再次弘大佛法。”
如此,灵祐年幼起就在本郡法恒律师处干活,十五岁剃发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学习大小乘律学。
后入天台山,在路上碰到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寒山对他说:“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
灵祐一路念着这四句话,想着它的意思,很快到了国清寺,又碰到另一位著名诗僧拾得,灵祐就把这件事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果然合意。
灵祐二十三岁时,到江西百丈山参学于怀海禅师。
有一天,他在旁侍立,百丈问:“谁?”
灵祐答:“灵祐。”
百丈对他说:“你拨一拨火炉,看看炉中有火吗?”
他拨了一下,答道:“没有火。”
百丈走下座来,亲自去拨,拨到炉中深处,拨出了一点火,就把火举起,拿给灵祐看,反问:“这不是火?”
灵祐即大悟礼谢,并陈说自己所悟。这里,深埋于炉底之火是佛性之喻。灵祐轻轻一拨,未能发现火。百丈深拨得火,便是示意灵祐:佛性人人具备,但须努力发掘,不能错过了“时节因缘”。
灵祐于此大悟,从而得到了百丈的深机深用,成为怀海的上首弟子。
第二天,灵祐跟着百丈到山里干农活,百丈问:“你带火来了没有?”
灵祐答道:“带来了。”
百丈问:“在哪里?”
灵祐从地上捡起一枝柴,吹了两吹,递给百丈。百丈叹道:“如虫御木。”
既然佛性(火)“本自具足”,当然就无处不在了,可以在炉灰里,可以在柴枝上,也可以在沩山的“吹”中,所以百丈赞灵祐“简直像木头里的虫,钻进心了”。
百丈门下有一位司马头陀,懂得天文、地理、阴阳、相术。
有一天从外面回来,对百丈禅师道:“我在湖南发现有座沩山,但和尚是骨人,而沩山是肉山,大师若住此山,徒众不会超过一千。若有其他有德的大和尚去住,可聚徒一千五百人。”
百丈就命令他看徒众中第一座华林是否能去,头陀说:“这人去不合适。”
百丈就又让他看灵祐,头陀说:“此人正是沩山主人!”
华林对百丈说:“我忝居第一座,尚不能去住,灵祐怎么能去呢?”
百丈于是说:“如果能在众人面前用一句话就使人悟解,就可去当住持。”他指着座前地上的净瓶说:“不能叫作净瓶的话,你叫作什么?”
华林说:“总不能叫作木口。”
百丈不满意这个回答,就转向灵祐。灵祐却什么也不说,上前一脚踢倒净瓶,又一言不发走了。百丈笑着说:“第一座输给沩山了。”于是,遣灵祐到湖南潭州沩山。
沩山是块荒山野地,人烟稀少,灵祐一个人在那里住了很多年,才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推崇,帮助他开辟了道场。
曾在黄檗希运禅师处得悟的宰相裴休,也去参访他,与他问答,相互参禅,深契玄奥。如此,沩山禅风大振,来参学问道者渐渐增多,他也就被称作“沩山灵祐禅师”。
灵祐将圆寂时,对众人道:“老僧百年后,到山下变作一头水牯牛,左胁写五个字:沩山僧某甲。这时叫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叫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到底叫什么才好呢?”
就这样,给后世学人留下了“沩山水牯牛”的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