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有哪几种?七种方法
魏正始五年(508年),洛阳来了一位中天竺的高僧,他精通三藏,能诵一亿之偈,因此不少人都向他请教:“大师,都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这么大的功德,为啥俺依旧发不了财?”
大师缓缓开口:“礼佛有七种方法,你用的还是最旧的那个,当然不怎么灵光啦!”
第一种、我慢礼
第一种方法指的是有些人虽然在拜,但并没有多少恭敬心,可能心里还会想着“这是迷信,叩头有啥用?”但基于“来都来了”、“试试再说”、“多大点事”,或是看见他人在拜,自己不拜不好意思,这才纳头一拜。
就好像从前有一位法达法师,他来到曹溪拜访慧能大师,因自认诵了三千多部《法华经》而自鸣得意,因此在礼拜时头不点地。只听大师问道:“你来拜我,却头不点地,那还不如不拜!你(píng)时都是怎么修行的呀?”只听法达答道:“我念《法华经》已达三千遍。”
如果我们拜佛的时候,也如法达一般不存恭敬,用一种轻慢的、怀疑的、从众的、侥幸的心理去礼拜,这就好比憨山大师所说的“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嗑破也徒然。”
第二种、求名礼
第二种方法叫“求名礼”,也叫“唱和礼”,指的是有些人礼佛,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名闻利养、为了借由拜佛这一种形式,获得“精进”、“修行者”之类的“好名声”。
在拜佛看到人时,身轻急礼,别人走了,就身惰心疲,这种拜佛的方式,与其说是修行,不如说是“演戏”与“交易”,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第三种、身心礼
第三种就是我们常用的基本礼佛方式,就是能身口意三业专注忆念佛的相好及功德,心存殷重感恩地去虔诚礼拜。
第四种、发智清净礼
在“身心礼”的基础上,如果礼佛者发起真正智慧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也即在拜佛时身不去犯杀盗淫;心不去驰求外境;念佛名号时也不犯绮语、恶口等口业,那么以这样一种内外皆清净的身心去礼拜时,就能够观想礼一佛,即是礼一切诸佛,因为诸佛法身本就融通无二,如此礼佛,自然有大功德。
第五种、遍入法界礼
在三业清净的基础上,能够观想我身虽未成佛,然而心性从本以来,却是充满法界、不离法界的,因此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而运用这个不离诸佛、充满法界的心去礼拜,那么这种礼也是周遍法界的,这种修行也周遍法界,所得的功德,自然也尽虚空遍法界。
第六种、正观修诚礼
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众生本有佛性,与佛(píng)等,因为随缘染着,这才迷而不显。这种礼佛方法就要求我们在礼拜佛像的时候,也应该观想自性本具法身佛,恭敬供养,亦即观自心是佛。正如《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第七种、实相(píng)等礼
前面的数种方法虽好,但仍然有“礼拜”这一外相,有“观想”这一心念,而第七种方法就是把这种“能礼”与“能观”的执著也放下。礼敬诸佛。
上面七种礼佛方式,我慢礼、求名礼是错误的方法,学佛者应当远离;第三种身心礼是我们提倡的礼敬方法,应常修学;第四、五、六、七是修行人逐渐修证的礼敬方式,应作为修学礼敬的目标去努力,从而逐步像普贤菩萨的大愿靠拢。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整理:真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