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开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那么下面我们就展开《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经文,我们随同着观音菩萨化度众生的大悲和大愿,一起来学习观音菩萨的种种法门。
首先,我们这一次共同学习的内容大概会分成九个小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来谈观音菩萨的普遍影响和联系。
一、“外乡心态”与“本土责任”:谈观音菩萨的普遍影响和联系
观音菩萨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救度众生的形象,他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还有所不同。最重要的,菩萨他以非常特别的方式展现两种救度众生的路径,一个路径就是塑造人品,塑造品格。这个路径它是一条教育的路径,就是教导大家怎么学会来做中国人,怎么学会来做一个父亲,做一个儿子,来做一个国家的公民,这是一条教育的路线。
其次,还有一条拯救的路线,像《观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谈到的,在七种重大的灾难面前,观音菩萨及时地给予救拨。可以说,如果是从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讲,观音菩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导师,一位师长。如果从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那种情况来讲,观音菩萨他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大智者,大雄大力。给予我们无畏,把我们从灾难的边缘一下子就拯救回来了。而最为关键的我们都知道,观音菩萨名号里面就有两个字:大悲。
这两个字是塑造我们的人格,和拯救我们灾难的更深刻的一种写照,大悲。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够从这两个途径来救度众生和教化众生呢,是因为他有大悲心。
这个大悲心,只要我们是中国人就都能领略。这是一种责任感,不光只是观音菩萨对我们众生是这个态度,而且他也教导我们(píng)时为人处事自己在尽职尽责的方面,也要有大悲精神。说实际一点,这个大悲精神就表现成为菩萨向我们要求的一种责任感。对他人有责任,对于家庭有责任,对于社会有责任,自己对自己也要负起责任。
这个责任感,它有个反义词,叫做“外乡心态”。比如说来打工,我们外地有些青年人因为广东这边的中小型企业很多,所以每年总会有很多人到广东来打工。河南来的,四川来的,各地方来的。有的青年人到了广东以后,打工期间不安守本分,他不在乎自己扔的垃圾会破坏环境,也不在乎自己吐唾沫、吐痰、抽烟、喝酒会造成当地的社会影响,在当地的行为不约束自己。可是每当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收拾行囊要回到老家去的时候,形象也就完全变了。回到老家去,自己一年挣来的不多的工资他很有可能在家乡遇到某一个急需救助的老人,或者说有什么公益性的慈善事业,他会很慷慨地捐资,把幸苦挣到的钱马上拿出来。在家乡过年的这一段时间,他不会打架闹事,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做乡亲老百姓们看起来不高兴的事,肯定是好公民。可是一旦他出外了,在其他的地方他又容易去行为不规。这就是本土责任和外乡心态的区别。
所谓本土责任,就是你觉得这块土地是跟你有关的,你一定会为这一片土地,为这一方百姓负责的。外乡心态就是说我打一枪换个地方,我在这里挣了钱,我是要走的。所以我不为当地的长远发展负责。
观音菩萨教导我们的这个大悲心,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教导我们要把我们全人类都作为本土。对于每一个众生你都要负起责任,你走到哪里都要负起本土的这种责任。你不要有外乡心态,不要觉得我们这个世界你面临的这个环境是跟你无关的。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一个举止投足,你扔一个垃圾或者拣一个垃圾这些,你都要衡量一下,自己该做还是不该做。因此,观音菩萨这种大悲精神实际上是教育和救赎的两重度化。
你遇到灾难也来拯救你,你没有遇到灾难的时候也要教育你,这就是所谓大悲精神。我们看古诗里边,有这么一首诗(《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我读到高中,这首诗还没有背会。后来我这是在俗家的时候我弟弟回来了,就叨咕叨咕,他就背这首诗。我说这么好的一首诗怎么我不会背啊,他说你的老师没有教你。
我后来就记住了,一直到现在我到来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首诗所讲的就是一种大悲的精神。你看在江面上往来的那些渔船划来划去,都喜欢水里面的鱼,打起来就觉得那个鱼很好吃。“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但是波浪很大,很有可能打渔有收获,也很有可能就翻船了,自己被淹死了。
这是一种对于社会大众在奔忙在名利和仕途当中的一种大悲精神,不安全啊,为什么不安全呢,因为没有看到无常对于我们生命的威胁性,所以是不安全的。不管是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总让我们背后隐藏了很多很多的危险因素。观音菩萨的这种大悲精神实际上它几乎可以完整地代表整个佛教,整个佛教来到人间就是因为大悲心,大悲精神来到人间的。佛教以大悲来到人间,以大悲精神塑造中华民族精神。
大悲精神的反面就是般若,就是我们所说的万法皆空的智慧,它的正面就是大悲的这种功用。佛教的这种大悲,塑造了整个或者是帮助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精神呢,就是所有的他人都是跟我有关的,凡事都替他人着想,凡事以他们为重。这是中华民族精神里面的极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在观音菩萨的大悲心的滋润下面逐渐成熟。我们现在遇事知道让别人在前面,让老人在前面,让小孩在前面,让弱者在前面。这实际上都跟佛教的这种大悲精神有些关联。不光是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这种大悲心,乃至于整个人类的精神都需要这个。因此,前段时间的新闻联播里面就谈到了一个现在世界的哲学的这个大的学术圈里面,所推重的一句话,就是说能够给全世界都适用的一句话是什么话,最后选来选去选了一句中国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这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欢的一句话。而这句话的背后所隐藏的还是这种大悲精神,凡是以他人为重,以他人为主,你先要考虑他人的情况,然后再来考虑自己的需求:凡事以他人为重的伦理。
这是整个人类的一种责任。我们刚刚听说了很多消息,中国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哪些专家哪些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当年的诺贝尔这个人,他设立这个奖项的时候,他有一句话摆在最前面。他说我这个奖要奖励给对于整个人类有贡献的人。如果能够以他人为重,我们就容易导致对于他人的贡献。如果以自己为重,恐怕多数的时候是要损害他人的。因此,凡是以他人为重,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精神,在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界就极端重视,就说这就是伦理。
中国人喜欢说,你这个人怎么蛮不讲理啊。或者说你偷我东西或者抢我东西你怎么蛮不讲理啊。所讲的这个“理”,就是刚才所说的伦理。伦理救赎,双向化度。
伦理的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凡事以他人为重,以他人为主。我们看看,从这样一点来看,佛教完全跟中国人做人的主张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这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状况下面,产生的我们的中华民族儿女的这种人格品质,是比较特殊的,是委婉的,和内在重理性,比较相互之间有活动空间的。现在有一些西方人在谈到人的素质的时候,有时候说,怎么你们中国人在街上喜欢吐痰,不维护社会公德,出去了比较喜欢占小便宜,就说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可是在观音菩萨这种凡事以他人为重的这种精神系统的影响之下,这个劣根性里面很有可能有背后隐藏着一种善德。
因为表面看小的事情也能计较一下,但是一旦开始进行生命环节反思的时候,就会把选择一方利益,要么是你得好处,要么是我得到好处的这种事,把它进行圆融,彼此商量,没有那么严肃。也许你做错了我也不会太过分地责难于你。跟选择一方利益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因此,这种劣根背后有可能承载善德。所以说观音菩萨的普遍影响它有一种通融的精神在里面。
观音菩萨成道以来,他的经典传到中国的有很多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其中可以说最重要的一品。在大家的心目当中,这一品虽然只是一部分很短的佛经,地位却很高,因为它是普世的。
就是说你所有的人,只要是老百姓,你都要用的。你可以是信佛的人,使用这种精神。但你不信佛的人也需要这个,你只要是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做人的常识就一定要有。也是救人的,因为观音菩萨在遇到灾难厄难的时候,我们念诵观音菩萨,他会来及时救援我们。
他更是让我们做人的,他教你凡事替他人着想,不要把貪字摆在最前面。对于各种贪欲,我们就有所节制。同时,也会在自己谋求利益的时候考虑到他人的合理需求。因此,这些品质如果没有我们想成为一个受大众欢迎健康完整的这样的一个人就很难。所以,没有这个是没办法立身的。
从这些方面来看,观音菩萨的在大众心目当中的地位几乎是一个人间导师。就是只要是要做人,这种精神就要有一些,就要学一些。就是观音菩萨在大众心目当中的地位。
再其次,还有一些重要的修行法门。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比如说有忏悔业障,来设立的法门,大悲忏,还有大悲咒。还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悲的三昧,还有大悲和空性的这些修行法门。这些在今天的这个现场我们就不做详细说明,以后有缘分我们还可以再共同分享。
二、观音菩萨大悲心千处祈求千处应
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小主题,关于千处祈求千处应。
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不拒绝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个生命的要求:不拒一切地满众生愿。
有求必应,有人就说,这有求必应会不会出问题啊。比如说有人就是想升官想发财,想别人的财到自己的口袋里来,这个不合理的求是不是应该立马就拒绝掉呢。在佛经当中,虽然是谈到了公(píng)这样的一个概念,但实际上满愿的这个部分也很重视。比如说月称论师他就谈到,普通的对于财富要追求的这种愿望,在佛法来讲,基础的部分是不反对的。找观音菩萨来求财求名的这种方式,虽然不属于清静的祈求,但是未来获得福报获得利乐的源泉,跟这个是有关的。这个求真的能够感得福报和利益。因为求对了地方,求到了三宝,求到了观音菩萨这里,所以以还是会让众生满愿。因此观音菩萨在四大菩萨当中,可以说我们中国的信佛人念观音菩萨的称号,这是最普遍的,因为的确是有求皆从。
说实话我们(píng)民老百姓有些祈求在佛菩萨面前有时候就是说不出口的。真的就是想多挣点钱,想解决点困难。这是不都是邪恶的呢,不一定,因为凡是作为人,都有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这些愿景观音菩萨都是关照的,所以他会有求必应,不拒绝一切地让大家来获得满足。不过这种满足的过程当中,观音菩萨就已经施设了来教导人的这样的一些方便。比如说钱财挣到了,地位已经拿到了,会怎么样呢。因为已经产生了念诵观音菩萨的这种习惯,内心里面已经产生了很调柔的同情心。在这个状态下面,紧跟着下去的心态就会变得愿意利他,不再悭贪。人们在这种好像是少部分满足无尽贪欲的诉求以后,心理环境就得到改良了,人也就变好了。
因此,不拒绝一切众生而满众生愿,这是《观音菩萨普门品》里面又一个重要的度化众生的点。在《八大人觉经》当中,就把这种精神叫做“不念旧恶”,不谈娑婆世界的众生是善还是恶。
只要是来求菩萨的,菩萨都一律地给予救助。为什么呀,因为菩萨他看的很清楚,善恶都是无常的,可以恶,恶一段时间,在得到好处了之后恶就变了,就变善良了。因为都会变,所以菩萨不会用一个固有模式去给人框定一个位置。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一样,调皮的孩子调皮那段时间她还是把她当孩子看。
因此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之下,中国人一般都特别重视“尚礼”。比较软性的融通,彼此之间相互关照,你要是做错了事,也还是给你改正错误的机会,不会说一棒子把一个人打死,这就是不念旧恶的这种精神。
不光只是菩萨这样做,还要引导要求我们普通的大众也要有这种精神。在你的事业,你的企业,你的朋友当中,别人犯错了,你也得有这种胸怀,谅解他人的错误,而使他人从邪恶道路上回归。
再其次,观音菩萨这种不拒绝一切众生愿,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意涵在后面,那就是生命观照。
我们一般说你皈依三宝你就信佛了,我拿到证我就对于佛教有信仰了。可是,遇到大灾大难生命大起大落的时候,我们还是把三宝把佛法给忘了。这是为什么呀,因为信仰没有在我们内心里面扎根,怎么样才能够让信佛这件事在心理扎根呢,得要观照生命。只要自己是一个人,自己的这个生命本身你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留意,真正的信仰是怎么样的呢,是你已经脱离开了所有的倚仗。
倚仗有很多,有的人在倚仗钱,有的人在倚仗权,有的人在倚仗朋友,有的人在倚仗着成功,有的人在倚仗着别人对自己的好名声,称赞自己。就倚仗着这个,来作为自己不断地往以后生活的一种自信的这种底子,这种基础。可是这些基本上还是依靠的外在的力量,还是在让别人的力量帮助自己建立生命的自信的感觉,这是不够的。支持自己的生命自信,还要靠自己从内心里去观照,就是说把这些依靠都放下了。什么都不靠了,哪怕是再好的朋友,也已经远离自己了,在那种完全无助的状态下来反观,看自己是什么,看自己的这个生命最基础的地方是什么,自己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善恶是不是就限定了自己的一切了。这样反观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来关心自己的一种热忱,会有一种关注力,这个力量会爱护自己的,它也会同情,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寸光阴,这个力量起来了以后,会同时关照所有的人,只要是身边的人,哪怕他极恶,也仍然会同情他,因为他是有生命的。哪怕他是极善或者是极为成功,我们也还是会珍惜他,会爱惜他的,因为他也是一个生命。
这个力量叫做不与万法为侣的独立观照。
这个力量有了,你就是有信仰了,对于佛教的信仰,这就是正式地建立起来了,这个部分如果是建立起来了,其他的一切问题都好解决。就好像以前有个电视剧,我记得是自己在童年的时候看过的,有个电视剧里面有个主题歌,叫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都变得有意义。这个话我们用在这里就有用,因为这个观照力量,你要是没有发现之前,你会觉得做这件事情,可能也没有意义,做那件事情也不是我想的,但这个力量如果一旦找到了,你哪怕轻举手微抬足,扫一扫地,看一看风光,欣赏一下明月,享受一下清风,你都会觉得有无限的意义,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个力量你有了,你就是一个真正掌握着信仰的人。
我小的时候经历过一件事,那在出家之前,在武汉的协和医院,有一位特别有影响的癌症治疗专家,一位女教授,她给别人治疗过很多癌症,很多例好转的,或是完全治愈的都有。有一次她因为疲劳过度,她的学生硬是拉她去检查,结果一检查,发现她自己的癌症已经是晚期了,她很绝望,
她觉得我那么好心,我救了别人的命,现在我自己救不了自己,这怎么办呢?她就把工作放下来,然后跟家里就打招呼说好,你就给我这一段清静的时光,这段时间我要自己到处走走,就不愿意再待在家里了,溜达溜达。
到了武汉,有一个叫做卓刀泉的寺院,这个寺院还没有恢复成为宗教活动场所,但里面有两个居士,在里面放念佛机,而且供了一副观音菩萨的很小的一幅画像供在那里,她走到附近的时候,突然一下听到观音菩萨的名号,心里面突然感觉到一阵清凉,她就径直地走进那个寺院了,其实破败不堪,还没有恢复。问那个居士就说,“这个声音这是念的什么呀?怎么这么好听啊,你能不能把它给我?”那个居士说:“我们这里是供奉菩萨的地方,给你我们就没有了。”那个时候念佛机还是很金贵的,她就说:“其实,我的生命已经剩下的时光不多了,你能不能够看我是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我唯一现在喜欢的就是这个,你能不能满我一个愿,让我把这个拿走?”那位居士他挺好,他说“好啊,那你就拿走吧。”她往上面一看,还有那尊观音菩萨,她说你能不能让我把它也拿走,这位居士说:“这不行吧,这是一位法师寄放在我们这里的。”大夫就跟他求就说:“你去跟那位法师好好说一说,如果我真的不在了,我会让我的孩子把它还过来的。”这位居士很感动,就说那你拿去吧,我们负责去解释,拿回去了。拿回去了以后,第二天又来了,就问这位居士,我已经是癌症晚期了,我听着这个佛号很好,能不能教我一个方法,能够让我更好地走,更安心地安然地走,这位居士就说:“那好啊,那你就闭关,你就专门来念佛菩萨。”然后有人还很细心,问她有没有治的可能性啊,她说,没有可能性了,她就是这个专业的,她专门做这件事,没有可能性再治疗了。
回去了以后,这位大夫她就按照两位居士指点的方法,就天天拜、天天念,在家里也闭关,闭门谢客,把所有的客人,最后来看望她的这些客人,全部都挡在门外,让她自己几个孩子在外面做护关侍者。这样过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她自我感觉已经好多了,她觉得天天跟菩萨作伴,自己的身体状况就不同了,出来了以后,跟孩子们说:“我觉得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而且我现在也没有那样绝望了,关键是我不绝望了,至于说时间还剩下多少,我们就不要再去查了。”之后,又跟她的孩子们布置了下面一个任务,我还要闭关两个月,我不出来,你们就负责给我送饭,两三个孩子都满她的愿,她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吧,等到这段时间闭关出来,她的孩子就说,“妈,你还是去查一查吧,谁知道这个情况是怎么样呢。”她精神抖数满面红光,然后说“我肯定没事了,不用去查,病人是最知道自己情况的。”后来她两个孩子还是特别强硬地把她拉去医院了,就说不放心还是要去,她也顺着孩子的想法,怕拒绝他们让他们又难受,去医院由她自己的学生来给她做检查,检查结果大家都吓了一跳,先前那么严重,已经扩撒的癌症,居然检查的结果是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身体的健康程度不光是恢复了,而且超过了她在正常做医生的那个期间的状况。这一下大家都震惊了,都觉得怎么就(康复了),你是什么方法,你是什么治疗方法,你是不是又研究了新的药物,她就说什么方法都没有,笑一笑就不说。
这件事情,是我们后来信佛以后跟出家人接触,有位出家人,这位居士到那位出家人那里去坐,我们就在旁边听说的。这位居士就拉着那个出家人说,“师父,我的经历是这样的。”就很热心地要跟别人去表达,而且在后来,她还劝她的学生她的朋友,都来念观音菩萨,生命观照的这个力量,我们不要认为它完全是无形的力量,从内在进行反照,当这种从内发出到外面,能够有感受的这种力量产生的时候,这一切都将会产生变化。在过去古人的说法,叫做发诸内而形诸外,那么,其实观音菩萨在这种类似这样的事件当中,提示大家的是另外一种精神,就是佛教信仰的起点。
你有了信仰,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人说,那如果是,我真的是生命到尽头了,我快要死亡了,那信仰是不是能帮我解决呢?也能,因为我们对于死亡恐惧,基本上有两个特征,第一个,就认为生命到我死亡的时候就结束了,人死如灯灭了,未来是黑暗的一片;还有一个就是,即使是没有结束,将来的一切都是自己不能把握的,都不是在自己愿望的道路上走着的,所以死亡才显得那么可怕。可是,当我们获得信仰的起点以后,情况又不同了,你会发现菩提道,是生生世世都可以慢慢做的;你会发现,观照他人的这个过程,它是无止无尽,千生万劫,我们可以慢慢地去修行的。一期生命的结束,只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另外一期生命的更辉煌的一个开始,那我这个结束,怎么会绝望呢,是不会绝望的,有信仰的人对于生命的看法,都是假如说,我这一期要结束,我争取下面有更好的表现,争取下面有更好的成就,对大众有更好的帮助。当心已经逐渐地播撒到了他人的身上,整个社会的各个生命层次的,他们的上面的时候,心就不会再为自己一己的生存灭亡去绝望了,这个绝望自然地就被过渡了,被消融了。所以,这一个生命起点的力量,是至关重要,所以观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
有祖师写个对联说:
月印千江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不光是谈观世音菩萨,有他这么大力量,可以帮助一切的人,还有个更重要的提示就是说,我们人人都有观音菩萨的这种力量。
我们只要是具备了这个信仰基础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是观音菩萨。这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三、观音菩萨救七难而显示自性本具
在《观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曾经谈到了七难,有七种灾难,这七种灾难都是让人感觉到害怕的,比如说第一个灾难:猛火,猛火难,发生火灾了;第二个灾难是水难,大水冲过来了,自己就冲到无边无际的水面上去;第三个灾难是罗刹难,就是恶鬼罗刹,在深山里面来杀害自己,吃了自己,第四个部分是刀杖,刀杖的这个灾难,比如说犯了法了,被抓起来了,杻械枷锁,被各种手铐脚镣给捆住了,再下面一个,就是鬼来取命的,各种精灵鬼怪来取命的这个灾难,再还有怨贼方面的灾难。总而言之,有七大类,这个七大类的灾难,从头到尾有先后层次之分,比如说火烧的灾难,基本上我们要被火烧了,也就烧死了,如果被水漂了,可能有沉有浮,有生还的一部分的可能性,也有活不了的。如果是罗刹难,没有水火那么严重,罗刹也有吃人的,还有放人的这种情况,刀杖、鬼怪、枷锁、怨贼,这些各有其层次,人的一生当中,难免会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会遇到类似的灾难。
《观音菩萨普门品》,在谈这些灾难的时候,最重要的谈出了一个观音菩萨在灾难的时候,怎么来拯救大家。菩萨是这样说的,为什么在我们的生命过程当中,会有火灾出现,是因为我们的自性里面,有一种功能是能够发生猛火的,但是这种猛是因为由我们的自性发出来的。
自性会让这个猛火对我们起一个什么教育作用呢?让我们明白只有念诵观音菩萨,来心向三宝,这个火灾就能从其中逃离出来,所以当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念诵观音菩萨时候,就往往会有一些奇迹,有一些感应发生,在感应之后,经历过这种火灾的人,往往从此以后就信佛了,就建立信仰了。这些遭遇,在《观音菩萨普门品》里面,就进行解释,说我们自性要有一种能力,叫做“性具”。在我们的本性里面,本来就具备这七种灾难,但是本性的灾难,在焕发出来的时候,它都会接引我们,回到本性当中去,回到真如本性里面去,把我们从烦恼的境地,从贪嗔痴当中把我们接回到真如本性的常乐我净里面去,所以灾难是表象。
这个表象当我们在遭遇和经历的时候,我们的善心信心等等,也就频繁地开始萌发,这样使受罪的这个过程,逐渐转变成一个信仰建立,开始来助人为善,并且来远离烦恼的这么个过程,所以七难实际上,显示的是一种我们的自性,本来具足这些灾难,但是也具备各种好事。在灾难和好事的这些事件的发生过程当中,逐渐地回归到真如本性当中去,这么样的一些力量,换个角度说,即便你是没有马上来信仰佛法,没有马上来念诵佛菩萨名号,没有马上来修行,这些在生活当中的自然事件,也会促使你回心向佛,回头是岸,这是观音菩萨又一个特别的功德,让我们即使是无心来关注我们常乐我净的伟大的真如本性,也仍然从自然事件当中能够有回归的可能性。而且,《普门品》里面就说,这种事件几乎人的一生里面,人人都会经历的,但是只要有类似的经历,我们都能够得以来返回到真如田地上。
再其次,观音菩萨还要提示我们一个至关重要的利益,就是对于他人的帮助,我们不要去争执。比如说,我布施给好朋友一万块钱,帮他度过灾难,可是等到时间久了,假如说那好朋友,我有困难,他不来帮助我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会有要求,就会觉得,我当时帮他他就接着,现在我有难他不帮助我,这忘恩负义的东西,有时候心里面就会动这些脑筋。可是观音菩萨提示我们,利物不争,要像水,水的特性就是利物不争的,就是你不管怎么样帮助人类,我们现在用起水来都是这样的,但是谁也不会说特别感恩水的存在。
你看水,你只要手脏了,赶紧洗手,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手干净了就觉得是自己的手好,不会觉得是水好,衣服脏了把衣服洗干净了,鞋子脏了把鞋子洗干净了,到最后,你虽然是没有去感恩水的存在,可是水不会来争,水不会说我天天帮你洗这洗那,你怎么不感谢我,不会有这样的事。水就是这样的,利物不争,而不争有什么好处呢?不争的好处就是没有愆尤,没有新的过失产生,所以在《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利物不争,不争故无尤。”因为不争别人的,到最后就不会产生新的麻烦,就不会产生新的一系列的矛盾。
绝大多数的矛盾都是在利物之后又争而带来的,要是说我们作为中国人,你看到亲朋好友、亲邻好朋友这些,他们都有困难,我们完全不帮助别人,这一般也不会。多数的矛盾是,等我们帮助了别人以后,别人好像没太领情,我有困难别人不来帮我,这样一下,心里就生大烦恼,就觉得那人忘恩负义。观音菩萨提示我们,利物不争,不光是利物不争,而且还要变得主动,要做“不请之友”。
《维摩诘经》里面,最先说“不请之友”这个词,“不请之友”就是说,即使他人没有邀请我来对他进行帮助,我们也给他帮助。这个不请之友,帮助的方向是有选择的,不是说他要去干坏事,我们也帮助他,那不是,他要去偷咱们不帮,要去抢我们也不帮,但是他要建立信仰我们会帮,如果是他在寻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我们这里就有一本,谁要一会儿就给谁,这个好的我们帮。不光是要一般地帮助,而且还是做不请之友,你不知道你需要这个,那我就把这个帮助送到你面前,这叫“不请之友”。
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呢?就因为能够把他人和自己作为(píng)等的生命,来进行观照,同样珍惜,别人只要是人,我就珍惜他的存在,只要是他也有家庭,他也有父母,他也有孩子,我们就有责任去帮助他,让他得到快乐。人际之间,都应该这样地给予帮助,这叫“不请之友”。
四、观音菩萨向我们提示:道在(píng)常 愈(píng)常愈显现
七难向我们显示了一种什么特性呢?就是你不要认为你(píng)时的生活的自然环境,就跟道无关,突然发一场火灾,这是跟道有关的,有水灾车祸突然有恶逆之人来找你麻烦,这些都跟道有关,是我们内心从自性里发现出来的:自性在生活中显现。
既然是从自性里发现出来的,那说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佛性的存在,你不要认为,我不信佛,你们佛教讲的这一切,我就不担责任,不是这样一回事。既便你没有信仰,可是你的心性,还展现在了外部世界上,你是逃离不了的,一切都逃离不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面,自性在生活当中就能显现。
实际上这件事,黄龙慧南禅师和王琳国师都谈过,就善知识所开的修行之道,必然是宽坦(píng)正大众可行。观音菩萨所开的这个道,也是这样的,不用到生活之外去寻大道,你生活里面的这个细节,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灾难或者一个吉祥,都跟大道有关。因此,庄子当年就谈,“每况愈下,道在屎溺”。就是你在厕所里上洗手间,拉屎放尿这个过程,还有你(píng)时生活里边的吃饭、睡觉,看看电视,还有自己去扫扫地,溜达一下,这些都跟道有关。
越(píng)常的地方,越容易显现,这种越(píng)常的地方,越容易显现,这样的认识,就叫做(píng)常心。
(píng)常心能够帮助我们产生长远心,或者换个角度讲,(píng)常心即长远心。你如果认为道是很特殊的,突然一下子会蹦出来,会吓得周边的人都一跳,那才叫道啊。那不是,真正的道出现,它是在你最(píng)常,最不看重的那个时间。
道有个特点,你越看重它,它越害怕,它不出来,你越是没有那么紧张,没有那么多诉求,你没有显得那么看重它的时候,它就出来了,越(píng)常的时候,道越出来所以,这个(píng)常的心,就可以是长远心。
虚云老和尚就曾经这么谈,这个(píng)常心,就是(píng)常饭菜,比如说客人来了,准备客宴,那就吃一餐,大家都要走人的,你不能长远地天天吃,真正能天天吃的是什么?是家常饭,家常饭可以吃一辈子,(píng)常心也就是,我们的长远心,它是可以提供你吃一辈子的饭菜,这一辈子里面无处不是道。
在这里,我们我要提到《大乘起信论》,里面谈的“不变随缘”,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píng)常生活当中,无处不是道,所以你不变,可以随道的这个缘,这很重要。因此观音菩萨这里,这个提示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也十分重要,你不要在特别险峻高拔的地方去找道。道这个修行佛性的智慧,它都在你(píng)时的生活细节里,它会一一展现。
五、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人生难说目的 但一定是可以有意义
下一个主题,我们来看一看十二大愿。十二大愿有广发宏誓愿、常居南海愿,常居南海。据说我们这个小区是南海区,是吧,这里有观音菩萨,这也是很好的缘分。寻声救苦愿、能解除危险愿、甘露洒心愿、常行(píng)等愿、誓灭三涂愿、枷锁解脱愿、度尽众生愿、接引西方愿、弥陀授记愿、果修十二愿,这十二种大愿望,在我们(píng)常的生活当中,可以说,但凡我们遇到的不顺心、不顺意的这种逆境,观音菩萨都会现身,所以这十二大愿,其实遍布了我们生活当中的一切的不顺利不吉祥的地方和时间,是深入众生心性中的。
那观音菩萨这个愿是如何能够完成呢?有个更重要的特点就是,观音菩萨深入众生心性中,你只要是能思维的,有思维有念想的正常的人,观音菩萨的力量就在你心里成熟了,深入众生心性中,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有一个提示。
《佛遗教经》里面谈到有三个字,叫做“不妄念”,这个极端重要。因为在我们的心性当中,无处不是观世音菩萨来度化我们的深悲大愿,我们不要太轻易地去发愿做不善业,应该行持善业,我们内心里面对于人的前路的选择,就要能够分清楚,哪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这要谈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生事实上难说目的,可以变得有意义,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因为受到功利的熏陶,就觉得我一定要以挣了五百万一千万为目的,我一定要当上一个大官大领导为目的,可是放在生命环节当中,不能这样,生命不能够到外面去寻找目的,它要寻找安心的地方,所以自古以来的中国人,来谈人生的目的的时候,他都是向内使劲,不会向外使劲,不会说我到外面去挣多少钱,这就是我一辈子的目标,是我一辈子的目的,不会这样的,因为你还有一个生命需要安顿,你还有一个心该往哪里放呢。挣了钱,你一辈子的任务就完成了吗?没有,我们还得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怎么一回事,目的是很难说的,目的绝大多数我们会把它功利化了,变成功利化了,那就不算是目的了,那只算是我各自去谋求的目标。人啊,更为重要的还是意义。
人生难说目的,但一定是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的,相信大家在这个问题上,都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分水岭,尤其是我们建立了信仰以后,我们尤其知道自己的生命意义在哪里,不再为一些外化的物性的目的所动摇。因为所外化的目的,绝大多数是解决妄想的。
有一个包五万,我拿起来很高级,没有拿到的时候心里天天在想,那就是我的目的,一拿到手里的时候,立马这个目的就消失了,为什么?因为妄想结束了,在这件事情上面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妄想而已。假如说,这是我人生的目的,那就麻烦了,我人生的目的就是一个妄想吗?把这妄想解决了目的就没了,那人生的目的岂不落空了。人生,是可以使其更有意义,所以这里提到了“不忘念”,就是不要轻率地把这些并没有意义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终极追求,生命的终极追求,它一定是要提升生命意义的,人生可以有一个目的,唯一的目的是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可以作为目的,钱财地位这不能作为安慰生命的赌注的,它不能作为目的。因此,从十二大愿的这个部分,更提示我们人的意义更重要。
六、观音菩萨无畏无碍 圆融流通
无畏故无嗔无惧:因为观音菩萨无畏,所以没有惧怕。观音菩萨同时有一个名号,叫做“施无畏”,让我们所有的人都不恐惧。同时还有一个名号,名号里面有这么一个词汇,叫做“无碍”,大悲无碍,无碍所以是无尽的。
无碍而流通无尽: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个道理,有一回,我出门参学,那时候背着背夹子,走了很远的路,坐着车往前走,旁坐有一位年轻的居士,他说他是信佛的,你为什么这样年轻,看起来也很能干,你为什么会轻率地产生信仰,就跟别人老问我为什么要出家似的,我就问你为什么信佛,他说我信佛是因为有这么一件事。有一回我们去出差,一个车里面四个人,一位司机,另外两个是我的领导,我就陪同这些领导过一个山区,开着车开着开着,司机打盹了,整个车从一个特别高的山梁上翻下去了,自己就感觉在车里面翻滚的时候,往下面就磕了五次,每磕一次又腾空了,车刚刚开始往下翻的时候,懵懵懂懂的,因为自己在出发之前,自己母亲,他说我妈妈就老是劝我说,在外面行走遇到灾难,要念观音菩萨,我就不屑一顾,但是等那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真的想起来了,一下就想起来了。车一甩出去了,我就开始念观音菩萨,就觉得有一团朦朦胧胧的一团白雾似的东西,就笼罩在自己的周围,所以当车在往下磕碰,往下翻的时候,自己就不害怕。
首先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害怕,等到真正到了见底的时候,落了地自己还是清醒的,其他的人全部都昏死过去了,就自己还是清醒的,那么这样就很好啊,就从车里面爬出来了,仔细一看,玻璃在脸上手上有划伤的小口子,实际上没有什么大伤,马上就能站起来。他仔细一看,另外的三个人都甩到车外面去了,也落到涧底去了,但是落的地方很远,司机和两个领导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们的遗骸找到,人都已经是被肢裂开了,根本就看不得,早就死了,于是自己就在底下,就瞄准这个附近,最底层的那个附近,经过的公路上面有没有灯光,一有灯光就大声喊叫,终于有人来救他们了,就救命出去了,他从此以后,就说我要信佛了,我要学佛,皈依三宝,而且把以前的公司给处理了,说自己不工作了,就四处求法,要做居士。
我当时还劝他,我说你这个也太激进了,事业还是可以做的嘛,你可以一边信佛嘛,一边信仰观音菩萨,不要这么莽撞嘛。他说我现在心里面,我现在容不得有世间事业的那些来掺杂了,我一定要一心一意地信佛,我觉得我信佛信的实在太晚了,一定全力以赴地来信佛,就因为观音菩萨,终于让我知道佛法是真的,而且是无处不在的。
因为无畏,所以没有嗔恨,也没有恐惧。在《道德经》里面,有过那么一句古话叫作“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曾经这么谈过,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当自己有了确定的生命方向以后,一切的问题都好解决了,不是悬而未决的,工作的一些细节,生活的细节的问题,其实就都有主张,都可用把它们处理好解决好。观音菩萨最终就主张我们做人要主退、主善、主下、主谦、以他人为重、以他人为无主,像这么来考虑问题。
在人际的相处当中,有了这样的一些素养了以后,一切都能够变得通融无碍,因此这种对于修行的理解,对于我们是一个更重要的提示。
《道德经》里面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就说修行啊,不要太过分关注自己做到还是没有做到,从心理上讲,因为我们的生活的一切处,都无非是道,那么在这个状态下面,在现实生活里,主退、主谦、主下,你越是来追求功德圆满,往往越是不容易得到,这叫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说你越是要努力地,一定争强好胜地去追求一个修行的成就目标,越不容易成就,可是越是放松了,越是坦然了,越是以不执著的方式,随缘地去行善和建立功德,越容易获得成就,这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比如就有些居士们在修行的时候,(有人认为)放生好,于是就想着,一定要坚持经常天天去放生,有的人认为助念好,就特别热情地一定要经常去参加助念,认为有形的这些具体做法,才能让自己进步,可是观音菩萨的这个主张,就是说随缘而为,这是最好的,不要太把修行寄托在形式上。如果是心里有了这么一种向善的意乐,只要遇到了善法的机会,是不会放过的,没有遇到的时候,也不要太过强求,使得自己好像一直在追求一种形式。
七、学佛要心存仁厚 不忘初心
好,再往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修行的提示,就是朴实:善下不卑,务实当下;不忘初心 心存仁厚。
《华严经》里面有一品,谈到一个主题叫做不忘初心,要心存仁厚,从下从谦,从善从退,不忘初心。
这里就要提到历史上一个人物——曾国藩,他在晚年的时候,自己有一个书斋,他给那个书斋起了个名字叫做“求阙斋”,他为什么不求圆满呢?为什么不求一切都完美呢?而是求阙。他自己写了一篇文章,专门来解释这个求阙斋的原因,他说“人一生不管是谁,总是在追求事事完美,总是追求得无比艰辛,到最后也不得完美。”因为当一千万挣到了,还觉得一亿没有挣到,一亿挣到了,还有一百亿没有挣到,完美不到。所以,于事不求完美但要务实当下、不求完美但要完整。
于是在过去的古人,包括佛经,包括观音菩萨都有这样的提倡,就说于事不求完美,但要务实于当下,心要从一而终,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就完成这个责任,不是马上可以得到的,并不去妄求。
西方的荣格,他也谈过这个问题,他说你千万不要去追求完美,求完美你是完成不了的,因为完美的很多目标实际上是妄求,那么要追求的是完整,要有完整的品格,要有完整的个人的生活,个人的事业,在这样的追求当中,追求一贯,追求我们在修行生活当中的一贯。这个一贯并不是个简单的概念,一有很多地方是很难归的,难于归以一。
比如说,在我们常识当中,有两个概念就很难归一,魂和魄。我们都知道,说烈士如果圆寂了,他们的事业没有完成,就说烈士的忠魂不朽,如果一个人很能干,说他能办事,就说这个人魄力很强,魂和魄的这个部分,中国的古代智慧谈修行的时候,是要求它们要合一的。在《道德经》里面讲,要“营魄抱一”,你就可以进道,你就可以得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上方的魂,和居于人体承载的下方的魄,它们要能抱一,你就能够得道,说五藏为什么叫做“藏”呢?因为它能藏,能够藏各种力量在里面,人身上有两种特别重要的力量,也藏在五藏当中,魂和魄。
魂,它是主上的,主飘散的;魄,主行动的,魂是主静,魄主动,如果是魂强魄弱,那么这个人妄想多,行动力差,如果魄强魂弱,这个人就是想法很少,行动的执持力很强,很能办事,但是可能就懵头懵脑的,冲劲很强,也许伤了谁也不知道。那么对于魂魄的这两个部分,要求归一。归一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让魂下降,汇归于魄,就是魄为主,魂为宾,魄是主要的,魂是次要的,下降了以后,魂归了魄以后,就会有一种静相产生。
什么样的静相呢?行动当中的静相,就是你即使是在跑步,跑的是马拉松,跑的是一万米十万米,在激烈的运动和跑步当中,你不觉得自己在动,你发现自己的一切都是静的。反过来讲,如果是摄魄归魂,就是让魄上升,到魂的这个地方,那么就是魂为主,魄为次。
在这种情况下面,就是你在安静的时候,你坐在这里的时候好像是很静,你心也很静,但是你其实心里边,一直觉得我都是在流动的,我并不是死水一潭,当魂归魄的这个状态达成的时候,这就是杨歧祖师,他当年说的“桥流水不流”的那个境界,当倘不摄魄归魂就是阿姜查尊者所谈的那个境界,叫做“静止的流水”,有些祖师他们所写的诗偈,我们看起来好像有点颠倒: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看起来好像是个颠三倒四的说法,其实句句都有道理,如果你是一位禅修者,或者是一位修行很有进步的一位大修行人,一谈到这里你会很熟悉,如果是动中有静相,你会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奔波不息。但是,你觉得自己一直都没有动,就像弥光老和尚一样,挑了一天的塘泥,最后说怎么几分钟就收工了,我们做什么了,是没有动相的。如果是在静中有动相,就是虽然在静坐当中,并不是一潭死水,心是静止的流水,一直都在流淌,这就是修行的归一的境界:上下求索愿行归一。
一切都归一了,凡是两面的都归一,在这里是个一元的世界。那么有人就问,到底是魂归魄,还是魄归魂才是最究竟呢,这两者都是究竟。因为我们的心,有时候会用上去,只要是用上去了,就一定是摄魄归魂的,它们也是抱在一起,魂魄都在一起了,如果是下去了,是摄魂归魄也是在一起的,所以无论是上下,都是如如不动的真如境界。修行人的这种成就,要从这个角度一步一步地去落实,这就朴实的善下不卑。
在当下务实的这种境界,这种成就需要离开骄奢,离开我慢,离开嗔恨的各种小习气。离开这些以后,依观音菩萨的大悲精神,大悲的修行法门都可以得道。
八、观音菩萨的觉证:十地功德 摄受圆满
第八个部分,我们再来看一看,关于观音菩萨的觉证。十地觉证有深缘,虽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从头到尾都没有谈,观音菩萨到底证悟几何,实际上我们这里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观音菩萨他能够在极乐世界,他也能够在娑婆世界,普遍地度化众生,的并且大愿圆满,一切放光动地,种种的功德都能够圆满,依这些情况来分析,观音菩萨是现十地菩萨身。
因为《般若经》里面,我们都谈过,凡初地菩萨,他就有十二个百功德,初地菩萨他可以一刹那之间次第地进入一百种净土,只要一刹那时间,从这个进那个出,这个进那个出,可以次第地,进出一百个净土,就是一刹那就能完成一身可以化一百个身,如果是自己放光明,可以震动一百个佛世界。二地菩萨就能够次第进入一千个净土,放光当地等等这些功德,能够迎丧一千个佛世界。三地菩萨是进入一万个净土,放光动地的这些神通智慧功德,影响到一万个佛世界,他自己说法,也是一万个众生常围绕。
根据这些功德来分析,观音菩萨是现十地功德身,而在进入第八地的时候,观音菩萨就已经完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成就,就是大愿圆满。依《般若经》来说,所有的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都有很多的大愿,可是到了第八地菩萨的时候,这个大愿就停止了,就不再继续地主动地发大愿,而是所有的大愿都已经圆满完成了,在第八地的时候,菩萨的修行境界当中,是没有外境,一切外境都是从心出发,所以他没有出定的问题,因为他的所有的生活境界就都是在寂静的般若正定当中,这是第八地菩萨,所以他能够圆满大愿,摄受弟子圆满。
是个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想去拜见观音菩萨,哎呀我羞愧呀,没有供养啊,你正在动这个脑筋的时候,观音菩萨他知道了,他就要成就你,观音菩萨很有可能示现,展现神通,一个大箱子在你面前,你一打开全部都是黄金七宝,正好自己提着,就去拜观音菩萨去了,这有可能是真的。因为作为大愿圆满的菩萨,这些示现对他来说,就是一分身,一眨眼的功夫,一点都不是什么特别奇怪的事,只是我们有的时候,就要操心了,很有可能我们刚刚挣到的那一部分钱,假如是观音菩萨,安排我们来拜观音菩萨的,假如我又想着我不去拜观音菩萨了,怕就怕这个钱在自己这里保存得不长远。所以,我们一般就是说当自己在财富方面有一定力量的时候,菩萨又提出一种精神就说,我们有诸多的责任,社会责任要慈济他人,还有护持三宝的责任,还有供养自己的父母,还有养育子女的责任,还有发展事业的责任,还有一定的储蓄责任,这些责任也都要去完成。当大愿圆满以后,再往后面去进展,就是度众生无尽、无众生可度。
十地菩萨实际上,表面上说他要度尽天下的众生,实际上他的境界是无众生可度的,因为一切众生相,在他的眼前都示现成为空相,所以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事实上那个时候,他眼前并没有地狱和众生。有人就问为什么他已经没有众生了,还要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还要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呢?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他愿的力量,他正是因为有这种力量,所以他才感得眼前呈现一个无众生可度的境界。我们就觉得,哎呀众生太多了度不完呀,太多了度不完,你就真的是有好多让你烦恼的众生。因此,我们要发愿的时候,还要效仿观音菩萨这样: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有的愿望。
九、每一次的修行都要回向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回向的问题,在念诵这个回向之前,我们先要谈一谈它,为什么每一次的修行都要回向啊。
因为一人一个世界,你不要认为我们的这一场法会是跟你的生命本质无关的。明贤法师出现在这里,出现在你面前的法台上,那是你的世界里面的,你的法台上面出现了,你的世界里面的这个明贤法师,在你的世界里面,你的身边,还有一些道友坐在这里,我们虽然现在这里只有一个法堂,我们看起来是这个样子,可事实上不是一个法堂,你来的时候你们的法堂都在这里,因为它有极其相似,极为细致的相似性,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世界。
事实上不是,观音菩萨告诉我们说,各人都有一个世界,因为各人都有一个世界,你没有什么可以争,因为各人都有一个世界,所以你所享受的一切都是你已经直接拥有的,你什么都不缺,你的生命里面已经充满了圆满,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智慧,是常乐我净的;你的世界本然就跟佛陀那样的是圆满的,所以我们每一次的修行和闻法,后面都要回向。因为在你的世界里面,不能缺了这个回向,各人都不会缺,都不能缺,所有要有这个回向,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最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我们将此闻法和想法的所有功德回向给在座的每一位,愿各位都随缘如意,心想事成,能够成就最为圆满的菩提大愿。
今天我们的《观音菩萨普门品》的圆融的度化部分就学习到这里。
回向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