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后一世:不听劝诫被比丘,停不下来的争吵
佛陀第六个雨安居是在摩拘罗山度过的。
尔后的一年,佛陀于舍卫城再度展现双神变之后,就升到三十三天,将第七个雨安居的时间用于对天人讲说论藏,其中一位天人,即是前世曾为佛母的摩耶夫人。
所谓“天人降世”,指的就是佛陀在这个雨安居之后回到人间。佛陀在失收摩罗山度过了第八个雨安居,而第九个则是在憍赏弥度过的。
憍赏弥是夹在恒河与阎牟那河之间跋蹉国的首府,其国王优填王。
那时,在一个精舍有分别持律与持法的两位比丘,一天,持法的比丘如厕后,将净瓶留在那里,里面有些未用过的水。
不久,持律的比丘到厕所去发现了它,于是去问持法的比丘:“你在厕所留下这个瓶子与水吗?”
“是的。”
“你不知道那是有罪吗?”
“是的,我不知道!”
“朋友!那是罪。”
“如此,我应当承认这一点。”
“但若此事出于无意或遗忘,就不算是有罪了。”
于是,持法的比丘离去时,以为自己并无过失。但持律的比丘对自己的学生说:“那位持法老师在犯罪时并不自知。”
这些学生又将此话传给持法比丘的学生:“你们的老师犯罪尚不自知。”
当他们把这话又说给老师听时,老师说:“那位持律比丘先说无罪,之后又说相反的话,他是个说谎的人。”
他的学生于是又把此话回应给持律比丘的学生:“你们老师是说谎的人。”
持律比丘召集了一个会议,且纠举持法比丘之罪。
那时,佛陀住在憍赏弥瞿师罗园,有位比丘到佛陀面前,将此事禀报。
佛陀听后说:“僧伽将会分裂,僧伽将会分裂。”
之后,佛陀离座而起,去到那些支持举罪的比丘处,坐于备好之座后,对他们说:“诸比丘!别以为某某比丘理应被举罪,只因为’我们认为如此’。”
佛陀以一比丘犯罪为例:这个比丘自己虽然不知道自己犯了错,但其他比丘却认为他犯了错。
于是比丘们认为:他多闻且好学,若我们在他不不知道自己犯错的情况下举罪,他就不能与我们一起在布萨日诵戒,不能于雨安居结束时与他一起自恣,不能执行僧伽的议决,不能同席而坐,我们做这些事将没有他们的参与。
因此,将会发生争论、争吵、激辩与纷争,而最终导致僧伽的分裂、别住与分歧。
那么,那些深知僧伽分裂严重后果的人,就不应在这个比丘不见自罪的情形下,对他举罪。
佛陀这一席话讲完,起身又到支持被举罪者的诸比丘处。
佛陀坐于备好之座后,对他们说:“诸比丘!别以为犯罪不应受到纠正,仅因你们认为:我并无违犯。”
佛陀以一比丘犯罪为例:这个比丘自己虽不知道犯了错,但其他比丘却见到他犯了错。
如果这个比丘自己认为:我多闻且好学,如果这些比丘以我不知道犯的错而对我举罪,他们将不能与我一起在布萨日诵戒,不能于雨安居结束时与我一起自恣,不能执行僧伽的议决,不能同席而坐,他们做这些事将没有我的参与。
也因为如此,将会发生争论、争吵、激辩与纷争,而最终导致僧伽的分裂、别住与分歧。
那么,那些深知僧伽分裂严重后果的人,就应出于对他人的信任而承认犯罪。
这一席话讲完,佛陀起身离去。
但众比丘并没有因为佛陀的劝诫,而停止争辩、争吵与纷争。
于是佛陀再次来到众比丘处,对他们说:“够了,诸比丘!别争辩、别争吵、别激辩、别纷争。”
语毕,一位比丘说:“世尊,诸法之主!请您等等,请安住于现前的法乐,不为这一争执所扰,是我们将因这争辩、争吵、激辩、纷争而为人所知。”
佛陀第二次、第三次地重复劝诫,但每次都得到相同的回复。于是佛陀便起身而离去了,这时他想:“这些迷途者心已迷失,已无法使他们看清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