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后一世:比丘占用床位,佛陀讲“鹧鸪之梵行”

时间:2023-06-20

佛陀最后一世:比丘占用床位,佛陀讲“鹧鸪之梵行”

佛陀在毘舍离随意地住了一段时间后,就渐次游行至舍卫城。

那时,有六比丘走在以佛陀为首的僧伽之前,占用住处与床位,他们想:这位置要给我们的和尚,这位置要给我们的教诫师,这位置要给我们自己。

当舍利弗尊者在佛陀与众比丘之后到达时,所有的住处与床位都已被占用,他自己已经没有床位了,于是他坐在树下。

当夜将尽,天将破晓时,佛陀起床,轻轻地咳了一声,舍利弗尊者也咳了一声。

谁在那里?”

世尊!是我,舍利弗。

你为何坐在那里,舍利弗?

舍利弗告诉佛陀其中的原委,佛陀以此因缘召集众比丘,问他们自己听到的是否真实?

众比丘给予肯定的回答后,佛陀便呵斥道:诸比丘!这种行为不会使未信者生信,也不会使已生信者增长信心,相反地,它使未生信者更无信心,又会伤害一些已生信心者。

佛陀最后一世:比丘占用床位,佛陀讲“鹧鸪之梵行”

佛陀对众比丘呵斥、说法后,说道:诸比丘!谁应得到第一座、第一水与第一食呢?

有些比丘回答,应是刹帝利种出家者;

有些比丘回答,应是婆罗门种出家者;

还有些比丘认为,应是能複诵经藏者、複诵律藏者、说法者,应是得了初禅者,应是获得六神通者……

最后,佛陀对比丘们说:“诸比丘!从前在喜马拉雅山下有棵巨大的榕树,树下住著鹧鸪、猴子与象三个伙伴,他们互相都不尊重、不恭敬、不和合。他们想道:若能知道我们三个之中谁最年长,那么便应恭敬、尊重、尊敬、供养他,并听从他的忠告。”

鹧鸪与猴子向大象问道:你记得的最早的事情是什么?

当我还是头幼象时,我曾从这棵榕树上跨过,那时此树从我的腿间穿过,树顶刚好擦到我的腹部。

然后,鹧鸪与大象问猴子:你记得的最早的事情是什么?

当我还是只小猴子,我曾坐在地上,一点点地吃著这棵榕树树尖的新芽。

然后,猴子与大象问鹧鸪:你记得的最早的事情是什么?

在某处有一棵大榕树,我吃了它的一粒种籽,后来到此地排泄,这棵榕树就由那颗种籽长出,所以,我比你们年长。

猴子与大象于是对鹧鸪说:“你比我们年长,我们应恭敬、尊重、尊敬、供养你,并听从你的忠告。”

从此,鹧鸪又教猴子与大象受持五戒,它自己也受持五戒。他们互相礼让、尊重,彼此体谅。身坏命终之后,他们投生善趣,生到天界。

这就是所谓的鹧鸪之梵行

佛陀说:诸比丘!这些动物尚可互相礼让、尊重,彼此体谅,应试着向他们学习,如果你们对他人宣称自己在修习法与律,但行为却粗鲁,不尊重别人,生活上也不互相体谅,这种行为不会使未信者生信,又会伤害一些已生信心者。

佛陀最后一世:比丘占用床位,佛陀讲“鹧鸪之梵行”

RECENT POSTS

学佛居士应避免的九种丑态,一定要注意!

学习佛教的教义本来是为了寻求解脱,而部分人却不以为然。不论在道场里还是道场外,已经失去了其修行的名分。 而今到寺院学佛的人习气深重,时时表现出其陋习。 01、攀 缘 很多人...
2025-05-28
学佛居士应避免的九种丑态,一定要注意!

除了上香和供花,这些方法也可以供养三宝!

佛教要传承和发展 寺院的一砖一瓦、佛像的装金修缮 弘法活动的举行、法师的衣食药品 以及每项慈善公益的背后 必定离不开佛弟子们的发心供养 那佛教中的供养到底怎么做? 就是...
2025-05-28
除了上香和供花,这些方法也可以供养三宝!

人间有九食,四种可舍、五种必须求

佛教文化中,食有长养、资益之义,与现代的认知很切合,其中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 所有的“食”种类其有九种,即: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
2025-05-28
人间有九食,四种可舍、五种必须求

“成佛”以后应该在哪里?

这是典型的俗心妄想。 俗人认为人成佛或往生后总要有个地方待,存在着那么一个实有方位、场所的去处,这是我们人的所知见和凡夫俗地的思想限制。 真正证悟到佛的境界,从时空观上...
2025-05-28
“成佛”以后应该在哪里?

究竟是什么让王妃放下一切,只因佛陀的三句话就选择出家?

波斯匿王的宫殿里,一位容貌绝美的王妃正立于镜前。她的美貌倾国倾城,才华横溢,深得国王宠爱。 可这一日,世尊路过王宫,对她说了三句话,王妃竟放下一切,出家修行。究竟是什么让她做...
2025-05-26
究竟是什么让王妃放下一切,只因佛陀的三句话就选择出家?

佛陀为何说“莫以烧香数量论功德”?一个公案揭示修行与形式的关系

佛陀曾说:"外相庄严,不如内心清净;烧香万炷,不如持戒一日。" 这句饱含智慧的教诲,道出了修行的真谛。许多人执着于烧香拜佛的外在形式,却忽略了内心的修持。为何世尊会特别强调"莫...
2025-05-26
佛陀为何说“莫以烧香数量论功德”?一个公案揭示修行与形式的关系

烧香拜佛能否改变命运?佛陀对王子的回答揭示了因果关系

烧香拜佛是许多人祈求改变命运的常见方式,然而这种行为是否真能改变人生轨迹? 佛教核心教义"因果业报"与祈福改运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在佛陀时代,一位困惑的王子就曾带着这个问...
2025-05-26
烧香拜佛能否改变命运?佛陀对王子的回答揭示了因果关系

为何佛陀成道后首先讲述“四圣谛”?这个教法蕴含解脱生死的奥秘

当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觉,成为世尊之时,整个三界为之震动。梵天帝释天前来礼拜,诸天散花,大地涌现金莲。 可世尊静坐七日,迟迟不愿开口说法。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刚刚觉...
2025-05-26
为何佛陀成道后首先讲述“四圣谛”?这个教法蕴含解脱生死的奥秘

遇到这五种生灵要绕道走,切记不可冒犯

佛经中记载着许多神奇的生灵,它们或护法、或度众、或传法,各有其神圣的使命。《妙法莲华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浩瀚的佛典中,有五种特殊...
2025-05-26
遇到这五种生灵要绕道走,切记不可冒犯

收养狗后的改变:狗的气场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佛经中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我们身边的动物。《法华经》记载,连畜生道的众生都能闻法得度,可见动物与人类之间有着微妙的因缘关系。古德曾言:"物我一体,同...
2025-05-24
收养狗后的改变:狗的气场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