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的序文,与五台山的清凉国师,有什么关系?
《华严经》的序文,是谁作的呢?
是华严菩萨澄观法师作的,这位法师身高约二百七十四公分,眼睛有两个瞳孔。白天看他和普通人一样,但在晚间看他的眼睛,就有一种光明射出来。
他的双手过膝,有四十颗牙,要知道,佛有四十颗牙,也就是说,这位法师的 牙齿和佛是一样底色的。而且法师读书非常快,七行俱下,真是聪明到绝顶。
等到他圆寂之后,有一位阿罗汉在中国和印度的交界处,见到有两个很年轻的菩萨在虚空里走。这位阿罗汉有神通,他就用神通叫这两位青衣的童子,问他们到中国去做甚么?
这两位说,是到中国的五台山去请华严菩萨的牙齿,回到我们的国土去供养。
这位罗汉听后也到五台山去,人们把清凉国师(以前称为澄观法师)的棺木打开一看,果然两颗牙齿没有了,这两颗牙齿就是被两位年轻的菩萨请去供养了。
所以,一般人都知道这位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
清凉国师这一位大菩萨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他一生历经九个皇帝,做了七个皇帝的国师。
因为他修行时非常认眞,丝毫也不马虎,不是像一般人,口说修行,身不修行,口是心非,口里说得很对,心里完全都不是。
他发过愿,以十种事来勉励自己。这十种事情很重要,每个出家人都知道这十种事:
1.体不捐沙门之表,他的身体无时无刻都穿袍搭衣,很郑重其事。
2.心不违如来之制,他的心对于佛所说的一切规矩、戒律,一定遵守,绝不违背。
3.坐不背法界之经,凡是有《华严经》的地方,他一定对着《华严经》坐,他这种愿力,不要说对佛,就是对经,他也不背着坐。
4.性不染情碍之境,这个碍是障碍的碍,不是情爱的爱。对情这种障碍的境界,他不染。
5.足不履尼寺之尘,他的脚不踩到比丘尼寺院门口的土上,他不仅不走到尼寺里面,就是连门口的尘土他都不踩。所以他一生都没到过比丘尼的寺庙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亲近他。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神经病,走到比丘尼的庙上,又有甚么不好呢?因为这位清凉国师太清凉了,凉得太厉害,一点都没有热情,没有甚么情感,所以能发这个清凉的愿。
6.身不触居士之榻,不要说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连在家居士的床,他都不接触。
7.目不视非仪之缘,非仪,就是不合乎威仪,不合乎礼仪的因缘,他都不看。如作戏或唱歌跳舞,或街上有甚么怪异之事,他都不看。
8.口不味过午之肴,过了午时,口里不要说吃东西,就连尝尝它有什么味道,他都不尝。
9.手不释圆明之珠,他手里总拿着念珠,不断地念佛。
10.宿不离衣钵之侧,他睡觉总要把衣钵放在他旁边,保护他的衣钵。
上列是他自己立出来的条件,所以他才能历经九个皇帝,而有七个皇帝都拜他做师父。
这九个皇帝是谁呢?
唐玄宗
唐肃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顺宗
唐寭宗
唐穆宗
唐敬宗
唐文宗
由代宗以后都是拜清凉国师做国师的。
为什么他叫清凉国师呢?因为当时他住在五台山,五台山又叫清凉山,他给皇帝说法,皇帝说:“啊!你真是令我得到清凉了,我现在真是自在清凉了。”
所以,以后就不再称他为澄观法师,改成清凉国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