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的智慧:用刀斩水,水虽没有痕迹,但会受伤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欤。
《华严经》的利用是大的,所以说它:往而未往,复而未复,往是从复那里来的,复也是从往那里来的,所以往复无际。
没有一条道路,就好像小鸟行空一样,没有痕迹。也好像用把刀斩水似的,斩了一刀,等一等它又没有痕迹了。
可是,鸟在空中飞过去,并不是没有路,而是有一条路在那儿。鸟飞过去,那条路要过一天一宿二十四个小时之后,那条路才没有了。不过我们的眼睛看不见那条路,所以不知道。
只有得到五眼,一看,啊!那个地方头先有小鸟飞过去,所以那个地方的微尘都没有,眞空了。
用刀斩水,水虽没有痕迹,可是在五眼看来,那刀痕也是要经二十四个小时,水里的刀伤才会长好。刀砍水,水也受伤吗?
为什么水不受伤呢?刀砍到人身上,会出血;砍到水里,水透风,水里会有一股风在里头。不过这个不是现代科学所能研究出来的,或者过一、两千年后,科学就会有这种证明了。
现在这么说,相信很少人相信,但是也会有很多人相信,为什么呢?他将来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他就相信了。这就是“往复无际”,是用大。
“动静一源”是在说体大。
像《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一摇它, 它要是不动,就是本卦;要是一动,就变成其他卦了。
这动静的本体是一个,动的根本就是静,静的根本也就是动,两个本来是一个。
再举一个很浅的例子,如母亲生出两个儿子,一个叫阿动,一个叫阿静。阿动叫妈妈为妈妈,阿静也叫妈妈为妈妈,这就是一体而生。
动静一源,这是《华严经》的体,是体大。因为体大,所以把动静都包括了。
“含众妙而有余”,虽然说含藏着很多的妙,但是还有多余出来,这是相大。
往复无际是用大,动静一源是体大,而这里又讲相大,这就是体、相、用三大。
妙,本来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众妙是清凉国师,也就是华严菩萨用“道”的名词,来显示“佛”的道理。
众妙是《道德经》上的经文,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就是从这儿来的。
但名词虽一样,可是意义不同。
《华严经》是含众妙而有余,而《道德经》的众妙之门是没有余的。
“超言思而迥出者”,说也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超出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这种境界是什么呢?
“其唯法界欤”,这就是法界,唯独法界有此境界。
佛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三世一切佛,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一切佛。若要知道三世一切佛是怎样成的?就应该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例如我们出差,人家问你怎么来的?你说是坐着飞机来的,他是坐高铁来的,或者有人说自己开车来的。都不是,这都错了,是从心里来的。
心里想着目的地,于是乎心里就想去,结果就到了目的地,这不就是一切唯心造吗? 你若是心里不想来,就是有飞机、有轮船、有巴士、有火车,也都没用。心里不想来,根本就不会迈步,一步不迈,怎么会来?
所以,一切唯心造。
心就是法界。
有人会说,原来我认为法界是很大的,现在变成我的心了,我的心很小。
这样想是错的,因为十法界都是现前一念心,你的心怎么会小呢?你的心比虚空都大,比天地都大,不过你不会用它。
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过很多人就只知道自己有那个小心,像一粒微尘那么大,那是境界太小了。
若是境界大,就知道有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