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在禅定中思察结果
思考一个人问题:既然穿衣乞食这些,是发生在世俗生活中的平常事情,而修行为什么却是为了解脱人生烦恼而寻求超越红尘?
实际上,《金刚经》给予了一个肯定的回答,六祖慧能对此则说得更直接了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有许多人认为,佛主张“远离红尘”,不食人间烟火,应当说,这是极大的误解。
不离世间生活而修行,就是把修行贯穿于穿衣、工作、睡觉等日常生活之中。当然,每天都应有一段时间专门修行,主要是禅定,可以归为“三学”或“六度”。
三学,指的是“戒”、“定”、“慧”。
六度,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智慧”。
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据说小乘讲“三学”,大乘佛教讲“六度”。其实,“六度”包含了“三学”,只不过,小乘重个人修行,而大乘则重“普度众生”。
可事实上,无论“三学”还是“六度”,其中心环节都是禅定。
《金刚经》的缘起,讲佛吃饭洗足之后,“敷座而坐”,就是禅定,是佛陀禅思所得的体验。甚至可以说,佛陀的思想是在禅定中思察的结果。
千经万论,主旨都是宣说禅定的重要性。忽视了这一特质,就很难正确理解佛陀传递的智慧。
说到禅定,修禅定的姿势有行、卧、坐、立四种,称为“四威仪”。
而一般以坐式,趺是足背,跏趺指脚心向上把足背加于腿上。跏趺坐式分为全跏和半跏,仅以一足背压另一大腿称半跏趺坐,全跏趺坐俗称“双盘腿”。
“双盘腿”又分为两种坐式:“吉祥坐”和“降魔坐”。先以右足背压左大腿上,再以左足背压右大腿上,称“吉祥坐”;反之,则称“降魔坐”。
佛认为跏趺坐有三种好处:一是形相端庄,躯体正直,如莲花之高洁形相,能令心正,易于入“定”;二是能坚持较长时间,习惯了可以久坐不疲;三是具有佛门特色。
佛陀早期曾修行多年,最后就是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七夜,终于悟得无上大觉的。
有些人认为,禅宗“原则上反对坐禅”,这是对慧能的一大误解。
慧能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坛经》开头描述慧能自己“升高座, ……大师不语,自身净心,良久乃言……”说的也就是坐禅。
所以,惠能并不是不提倡坐禅,他反对的只是“口说善,心不善”的形式、只讲如何坐而不讲般若智慧、不讲明心见性的“相教”,认为那样不但难以入定,反而容易“执迷成颠”。
所以,坐禅是修禅定的主要方式,也是境界“精进”的必由之路。
当然,坐禅并不是修禅定的唯一方式,慧能是这样说的:“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不提倡形式,把禅修贯穿于日常生活一切方面,就是积极的、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