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慧能的禅学思想,在《六祖坛经》中总结为两点
慧能的禅学思想,见于其弟子法海集记的《六祖坛经》,主要有两点:
第一,佛性说。
慧能继承了上代祖师所宣扬的佛性学说,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可分南北,而佛性没有南北之分。
这种思想在他与神秀“对垒”的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菩提树”、“明镜台”皆是“空”的,“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只有佛性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清静的。
所谓“佛性”,也可称“觉性”、“如来性”,即人能成佛的原因。大乘把佛性看作是宇宙的本体真如,也就是最高的智慧般若之智。
既然佛性人人共有,人人本有,那为什么芸芸众生却会堕于苦道,更不用说成佛了呢?
慧能认为“人性”即佛性,本来清静无尘,人人皆可成佛,只是由于人心中所生的妄念覆盖了真如本性,使其不能看清自己本有的佛性罢了。
为此,慧能要求人们“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不必到外边去求佛。在成佛问题上,慧能充分地肯定了自我的能动作用。
第二,顿悟成佛说。
这是慧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顿悟”,即指:无须长期修习,只要突然领悟自己本有佛性,便是成佛之时。
既然人性本来清静,成佛不必外求,众生本来就是佛,所以“顿悟”是完全可能的。
慧能提出:“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坛经》)。
成佛在于一念顿悟、刹那之间,而不在于长期修习。慧能还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声称自己就是顿悟成佛的,“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慧能不仅认为“顿悟”可成佛,而且认为“顿悟”乃成佛的唯一途径。
领悟了顿悟法门,极乐世界就在眼前。若不悟大乘顿教,即使长年念佛修习,也毫无用处。
既然成佛只是一念间的事,只是对本有的“佛性”的一种刹那直觉体悟,那么,传统佛教所主张的读经、念佛、坐禅等一系列的修习功夫,也就失去了它们的实际意义。
1.传统重视读经,慧能却主张不读经,不立文字;
2.传统提倡布施、造寺等功德行为,慧能却认为功德自心作,“自法性”才有功德,布施、造寺只是“修福”,而非“功德”;
3.传统主张通过念佛可以往生西天,慧能则指出,“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若悟无生顿法,则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念佛并不能往生;
4.传统讲究出家,专心修行,慧能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5.传统强调定慧双修,讲究坐禅功夫,而慧能却认为坐禅是“一具臭骨头”,提出“外于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以此行住坐卧皆是禅的新观念。
由此可见,慧能的“顿悟成佛”说的提出,实在是对传统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达摩东来而创的禅宗,只有到了六祖慧能才真正开创了前所未有、生机勃勃、令人耳目一新的局面。
慧能,这个目不识丁、最初只在碓房里舂米的行者,成为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名声煊赫的一代僧人。
慧能去世一百多年以后,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大文豪柳宗元,在宣宗皇帝赐慧能以“大鉴禅师”谥号时,写了一篇墓碑,名为《曹溪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碑文中说:
六传至大鉴。大鉴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会学者来,尝数千人。
其道以无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征,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
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 莫能揭其号。
短短数言,阐明了慧能的承法经历、禅学思想及发展影响,不愧为一代大文豪对一代大禅师的总括。
慧能在曹溪传法三十多年,共培养了几千名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是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人。
他们得法后,都各成一家。其中又以青原、南岳二派弘法最盛。
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南岳下数传为临济、沩仰二派,形成了禅宗五派法流,应验了达摩“一花开五叶”的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