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金刚经》提倡的,是做善事最好的心态
布施的时候,不要执着自己,也不要执着对方,也就是不要在乎对方的反应。
不要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事,对方就理所当然地要对自己好、要认可自己,不对自己好,不认可自己,心里就不舒服。
也不要觉得对方好,你才愿意帮助他,对方不好,你就不愿理他,这样就产生了分别之心。
其实,对方怎么样,跟你没关係,跟你有关的,仅仅是你该做什么。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也就明白了,众生形形色色,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纠结,各有各的困惑和愚痴,自己也是一样。
证悟之前,人是有毛病的。
如果能理解自己的毛病,就应该理解他人的毛病,不要因为别人有毛病,就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愿意对别人好,也不要因为别人对自己不好,就不对别人好。
要知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谁都能做到的,很多人做不到的是什么呢?是宽容,是包容,是无我。
佛菩萨的布施永远都是无我的,他不觉得自己在做善事,心里没有布施这个概念,也不在乎自己布施的对象,不在乎布施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他永远是三轮体空,随缘度众,所以佛菩萨的功德非常大。
功德跟胸怀,是成正比的,福报跟胸怀,也是成正比的。
只有当胸怀像天空一样宽广,心量像虚空一样无际时,功德才会无量无边。这种心态,就是《金刚经》提倡的,也是做善事最好的心态。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明白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每一个场面都留不住,很快就会消失,根本执着不了。明白自己执着不了,才不会去执着。
一个人很想念自己的父亲,他一回到家,看到什么都会想起父亲的身影,想起父亲腼腆的笑容,想起父亲苍老的身影。他总是觉得,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去世,总是觉得下一刻开门进屋的,会是父亲。
但他心里也明白,父亲已经死了,无论再怎么执着,再怎么放不下,再怎么希望父亲能活过来,可一切都过去了。所有曾经的错误,都被时光定格成了永恆,但所谓的永恆,也只是他的记忆中,早已成了一些追不回的念头。
他能做到的,仅仅是完善自己,珍惜你眼前的人,珍惜每一次相遇。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会有多长,不知道这次的告别会不会是永别,没有人喜欢留下遗憾。
所以,不要执着自己,也不要执着对方,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不去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