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化的三个特点:随缘、提问、没有答案
佛陀在成道之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化众生上面,佛陀的教化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随缘
佛陀一有机缘就传播佛法,随时随地进行。随缘,就是根据对象的特点说法,比如对出家人和在家人说法,是不太一样的。很多戒律,以及很多出世间的修行,针对的都是出家人,不是在家的普通人。
另外,佛陀说法也会随机应变,尤其在对普通人说法的时候,不会贸然去讲佛法的体系,而是多讲如何在现实生活里解决烦恼的问题。
比如,有一次,佛陀在一个村里,正好是播种的季节。一个人正在耕地,他看到佛陀,就说:“我耕地,播种,然后,你就有饭吃了。”其实就是暗暗讽刺佛陀不劳动。
佛陀当即回答:“其实我也在耕地,我也在播种。”那个人反驳说:“但我并没有看见你的犁和耕牛啊?”佛陀就告诉这个人,自己是如何耕地和播种的:
信仰是种子,修行是雨水,
智慧是我的轭和犁;
谦逊是犁耙,思想是辕轭,
意念是犁头和刺棒;
控制身体谨慎语言,
腹中饮食有节制,
我以真话作砍刀,
我以柔顺为解脱。
驾辕之牛是勤奋,
运载解脱向前走,
直达没有烦恼处,
从此再也不回头。
“我进行这样的耕种,结出的是永恒的果实,谁进行这样的耕种,他就摆脱一切痛苦。”
第二个特点是提问和比喻
佛陀讲佛法的时候,很少讲大道理,基本都是提问,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再进行引导。比如,佛陀度化苦行团体的一千人,他以火的燃烧为比喻,为他们讲解佛法。
“众比丘,一切都在燃烧,什么是一切都在燃烧?”
然后,佛陀把火比喻成人类意识里的躁动不安,指出这种力量来自于哪些元素,因而我们应该通过厌弃这些元素,离开欲望对于我们的控制,从而获得解脱。
第三个特点是很少讲答案
佛陀总是引导听众,自己去找到自己的答案。佛陀有一次经过克沙仆塔村,那里住着迦罗摩族,大家都很迷茫和苦闷。
每一次有苦行僧或婆罗门教的教士经过那里,他们都会去寻求思想上的启蒙。但这些苦行僧和教士,都会宣讲自己的法多么厉害,多么有道理,而别人的法多么糟糕。但这样听得越多,困惑越多。
当他们询问佛陀的时候,佛陀却显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佛陀首先很谦虚,说自己没有办法给他们答案。然后,又指出迦罗族人的问题所在,是他们迷信权威,总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一个答案。最后,佛陀告诉他们要安静下来,观照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答案早在哪儿了。
迦罗族人不相信,佛陀就问他们:“平时我们生活中会不会总是想得到更多?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没了没了?”
迦罗族人想了一下,觉得确实如此,佛陀又问:“当我们想得到更多,而现实又满足不了我们时,会怎么样?”迦罗族人又想了一下,回答:“会不高兴,还会愤怒,觉得这个世界和自己过不去。”
佛陀又问:“当我们在发火的时候,或者很悲伤的时候,或者不高兴的时候,会不会看不到愉快的东西?”迦罗族人想了一下,说真的是这样。
佛陀就说,其实你们已经知道贪嗔痴的作用了,也已经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就是不贪、不嗔、不痴,这是根本的答案。那怎么才能做到不贪不嗔不痴呢?佛陀又讲了在生活中运用四种心,就是四无量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广阔,更从容。
像这样的弘法,佛陀不间断进行了将近五十年,直到涅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