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故事:历经三次集结,公元前240年,佛陀真身舍利向东而来
公元前484年秋,古印度各国比丘僧团共推选出五百名大德高僧,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摩竭陀国的京城王舍城。
在郊外的毗婆罗山中的七叶岩,由阿周世国王出资施舍所需吃住,并主持召开了首次具有决定性历史意义的高僧交流大会。
这次大会,对佛陀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生前所作的各种讲演,和所作的各种理论阐述,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
然后由佛陀的十大弟子阿难等名僧,分别进行编撰修订,把佛陀的各种讲演和论述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总称《三藏》。
《三藏》之中的经,是指教义,律,即各种戒律,论,为阐述。因为这些经典是有佛陀上座弟子整理撰修,所以也被称为上座圣典。
而参加这次会议的五百僧众,后来也都修成了罗汉。若干年后,也就是现在,我们在寺庙中看到了他们的神像,并开始供奉。
公元前376年,七百名高僧在摩揭陀王国首都吠舍,举行了第二次集结。
当时,悉苏那伽王朝的国王阿阇世已撒手归天,这个王朝的最后一代国王迦罗阿输迦,施舍赞助并主持了会议。
这次集结,由于在布道说法时,在“是否可以向人乞钱”等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佛团第一次出现了分裂。
分裂后的僧团分为十一个上座部,七个大众部。
公元前253年,高僧们又在摩竭陀国首都华氏城,举行了第三次集结。
参加这次集结的僧众一千多人,集会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赞助并主持。
这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早年为了得到王位,曾将他的一百零一个兄弟杀掉了九十九个。后来他感觉到,光靠武力并不能使人心悦诚服,于是开始亲近僧伽,接受佛陀思想的教化,并终于悟出了治国救民的真谛。
他宣布,全国上下学习佛陀的教诲,并且命令在王宫和全国各地竖立石柱,开凿石壁,在上面刻刊纪念。并于几年后,施行了历史上第三次,也是最隆重、最具开创性和划时代意义的高僧集结。
这次规模宏大、意义非凡的集结,历时九个月,共商讨完成了三项重大议程:
一,针对分裂后的佛团各自对佛陀教义的理解,进一步整理、编撰了经、律、论三藏。
二,把会议中各方争论的论点,归纳为五百个,编撰成一千条,并针对这些是是非非做出定论,收集编撰成《论事》。
三,由阿育王提议,广大僧众同意,决定打开大般涅槃堂,取出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派出僧众和信徒持舍利与佛经,到国内偏远地区和国外大千世界,布道施法。
——
公元前240年仲秋,西域沙门僧释利房等一行十八人,手捧盛装十九份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匣,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向东土也就是中国走来。
从此,一个万世不休的圣者,与古老的周原大地,以及傲然矗立于关中的法门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