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智慧,五比丘摆脱烦恼
佛陀初转.法.轮时,对五个弟子讲述了自己觉悟的经历,他说:
“众比丘啊,出家人应该避免两种极端,一端是沉溺于欲乐、低级、不体面、无意义,另一端是热衷苦行、痛苦、不体面、无意义。”
在佛陀看来,只要是极端的,无论你是沉溺于享乐,还是你执着于苦行,这两个极端都是不体面、无意义的。“不体面”、“无意义”,这六个字非常重要,佛陀讲:
“众比丘,如来已经避开这两种极端,而通晓‘中道’,‘中道’产生见和识,导向平静、通慧、等觉和涅槃。”
“中道”能够使人拥有真正的见识,也就是对问题的真正的看法,这是贯通的智慧,无上正等觉。那什么叫“中道”呢?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你要有正确的看法;
正思维,你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正语,你要有正确的表达方式;
正业,你要有正确的行为。
总之,“正”就是不偏不移,端正的意思,所以佛陀首先讲的是“中道”,这也是最要紧的。不要走极端,要平衡。
接下来,佛陀才开始讲“四谛”,即苦、集、灭、道,佛陀讲第一个圣谛:
“众比丘,这是苦的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愁、悲哀、伤心、烦恼都是苦。与可憎者汇合是苦,与可爱者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五蕴胜是苦。”
这就是著名的“八苦”,佛陀把人生的各种不如意和苦难,归纳为八苦。生老病死就不多说了,“怨憎会”就是这一生总会碰到你不喜欢的,甚至憎恶的人或者事。
“爱别离”是你终究要和你所爱的人和事告别,你守不住。
“求不得”,则是你所求的得不到:想不轮回得不到,想不老得不到,想不生病得不到,想不死得不到。这一辈子,想不碰到不喜欢的、怨恨的人和事,得不到。想和自己所爱的人和事相守终生,永不分离,得不到。
“八苦”不是并列的,这其中有的是现象,有的是背后的原因,有的是原因的原因,有的是更深层的原因。
比如“五蕴盛”苦,就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改天专门写一篇细讲。
接下来,佛陀又讲第二个圣谛“集”,就是苦的原因:
“贪求引起复有,伴随喜欢和激情,诸如贪求欲乐、贪求有、贪求无有。”
所以,苦所有的原因是因为贪求,是因为有贪欲,所以去追求渴望和激情。
第三个圣谛是“灭”,佛陀讲:
“众比丘,这是苦灭的圣谛,完全摒弃和断绝贪求,摆脱贪求,排除贪求。”
如果你有苦,那么就有苦的原因,那么怎么去消灭苦呢?怎么消灭苦的原因呢?就是你不能有所贪求。
第四个圣谛是“道”,就是怎么才能彻底的了结这一切呢?这就又回到了一开始,要守“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换句话说,还是要回到“中道”上,不能走极端,不能执着。
最后,佛陀讲:
“众比丘,这四圣谛,有3个层次,12种形态,如果我对于它们的知和见不真正清晰,在这个包括天神、摩罗、梵天、沙门、婆罗门、神和人的世界上,我就不能断定获得了正等觉。”
“众比丘,如果我对于它们的知和见真正清晰,我就能断定获得了正等觉,我产生这样的知和觉:我的心已解脱,不再变动,这是最后的生,不会再有(不再轮回)。”
也就是说,当了解了以后,才会对这些外在变化不定的东西,产生厌弃。既然已经厌弃了,就会远离,不喜欢它们,那怎么还会有欲望去追求它们呢?
因为远离,就能摆脱各种各样的束缚,达到一种大自由的状态。
于是,佛陀的这五个弟子,听了佛陀宣讲的这种法,他们的心不再执着,他们摆脱了烦恼,换句话说,他们成为了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