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四安乐行与和谐社会

时间:2023-07-05
宽运法师:四安乐行与和谐社会

宽运法师:四安乐行与和谐社会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富强,社会安宁,人民安乐呢?佛教提出了“七不衰法”,这七种方法是什么呢?

  一、经常聚集开会。

  二、在会议中上下一心的共同处理大众事务。

  三、遵循既有的制度,不轻易更改。

  四、尊崇照顾老人,借重耆老的经验。

  五、不侵犯妇女。

  六、勤于维护既有的寺庙。

  七、都能拥护供养阿罗汉圣者。

  第一点要定期举行议会,社会乃至生活中许多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在会议上公开地提出,让大家一起讨论,以寻求解决的方案。就好像我们出家人每次诵戒,主持仪式的具德长老首先就会问:“僧集否?”大众回答说:“僧已集。”长老再问道:“和合否?”大众同声答道:“已和合。”接着还要“三番羯摩”,就是说,长老再三地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是者三次,直至大家都完全没有意见了,所要议论的事情才能一致通过。所以第二点就是说,在定期的会议中,一切大小事务及问题,都能够得到合理、合法的解决。

  而第三点是,大家必须遵循旧有的制度,不要轻易改变。既定的制度不要随便更改,因更改了以后,人们无法适从,就容易做成混乱。第四点就是要尊重老人、照顾老人,并借重他们的经验。为什么呢?就好像在座的各位,很多都到了七十岁、八十岁,多年来为香港社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所以我们要尊重老人、向老人学习、向老人借镜。

  第五点是不侵犯妇女,也就是尊重妇女。佛陀告诉我们,对妇女要尊重,不可轻视她们、伤害她们。这种(píng)等的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提出来了。接着第六点就是,要定期维修、维护既有的寺庙;因为以前的寺庙就是信仰的中心,而这个寺庙信众的组成,大部份都是以妇女为主。我们现在确实可以看到,真的是“末法时期女人精进”啊!对于妇女我们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呢?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来自母亲,我们的信仰也是来自于母亲,甚至是来自于祖母、外祖母,也就是说来自于家庭。而且我们中国人是以家或家庭为本位,所以很多人都是受母亲影响的。相信我们大部份人,从小信佛都是受母亲影响的较多。而对于寺庙的护持、维护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寺庙发起“一瓦一愿”的筹募,很多时候都是女性来捐钱,她们一般都是希望丈夫能够事业成功、家庭能够(píng)安幸福,子女能够身体健康、学业进步。

  而最后一点,也就是第七点,要拥护供养阿罗汉圣者,即供养清净的福田僧、修行人,让他能够安心的在庙里头讲法。所以现在我们修行人不但要注重梵呗、经忏,而且更要注重讲经说法,因为寺庙就是讲经弘法的中心,我们必须在这里头讲经说法,让大家都能够受惠得益。

  就好像我们现在诵念《妙法莲华经》,其中说到“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即使你再有智慧,如果没有人为你讲说,你就无法了解佛法的深妙意义。其中更说到有四种安乐行。哪四种安乐行呢?第一是“身安乐行”。如果我们希望身体安乐,就要远离十种之事:一是豪势,什么叫豪势?就是大富豪、大势力,这都不是好事,我们要远离。二是神人邪法,所谓神人、邪人所说的种种邪法,我们都要远离。三是凶险嬉戏,什么叫凶险嬉戏呢?就是可供娱乐、嬉戏的玩意,可是对身体没有好处,而且非常的危险。好像过山车很危险,尤其是心脏不好的人不要去,万一受不了惊吓,掉下来就性命都不保了,所以这就叫凶险的游戏。还有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玩跳崖游戏,从很高的悬崖跳下去,都是非常危险的。前几天我看到新闻,有人玩这个游戏时,绳子突然断了,跌到下面崖里去,肯定受伤或死了,又或者被河流冲走,这些都是凶险嬉戏,都不要随便去玩。四是旃陀罗,什么叫旃陀罗?“旃陀罗”是梵语,就是远离那些杀猪、杀羊的屠夫,因在古印度来说,这些都是最次等的人。所以要远离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杀气太重了。你跟他在一起,就会受他们感染。所以我们要远离杀猪、杀羊,也就是屠场的地方。五是二乘众,什么是二乘人呢?就是声闻、缘觉,他们都是自了汉,自私自利的,不管别人的,所以我们学大乘教的人,要远离他们。

  六是欲想,什么是欲想啊?就是财、色、名、食、睡。如果我们认识一个朋友,他天天都讲财、讲色、讲名、讲吃、讲睡,那么这个朋友就不是好朋友,我们要远离他。

  在佛教里说到,朋友有四种;哪四种朋友?第一种是“有友如花”,花开就是朋友,花落就不是朋友,这种朋友不是好朋友,要远离他。第二种是“有友如秤”,比如说,你约他吃饭,他要看看你对他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他就不去了。所谓“如秤”,“秤”是什么?好像用“天秤”去衡量一样,这个人对我有利益我就接近他,对我没有利益就不想接近他。你看中国最近有个叫马云的人,现时是世界上的首富;他说很多人想接近他都是因为他有钱。这些人能成为好朋友吗?当然是不可能了。其实这个“秤”,就是每天都在衡量;在是非得失之中衡量,盘算什么是对己有利的、对己不利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这些以佛法来说,都是妄想、执着;试问世间上什么是最有利、最重要的呢?今天我们诚心诚意来拜佛就是最重要的了。大家来到这里头一起共修,彼此就是最好的朋友。

  那么,第三种朋友是什么呢?就是“有友如山”,这个山其实也不错,鸟语花香,青葱翠白,溪流涧涧,非常之美,而且比前面的“如花”、“如秤”要好得多了。不过,有时候也会山洪暴发,这时大家就没办法成为好朋友了。

  而第四种朋友又是什么呢?就是“有友如地”,这个朋友好像大地一样;大地就是母亲,她永远是慈爱的、(píng)等的、包容的,不管你是美、是丑,是好、是坏,她都能接受、容纳。又好像地藏王菩萨,他“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就好像大地一样,能藏纳、包容一切,是故称为“地藏”。所以,如果我们选择朋友,就要选择这样拥有“大地”般质量的朋友,这才是最好的朋友。他们能从好的、正面的地方影响我们,令我们远离欲想,行为能够律己而且端正。如此才能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接着继续说前面所说的远离十种之事的第七种;七是五种不男之人,什么是“不男之人”呢?就是那些男根不全的人、娘娘腔的、不男不女的人;这种人啊,佛陀教诫我们不要跟他太接近。他们想不出好主意,也做不出好事情。所以我们要跟大丈夫在一起;大丈夫就是行为磊落,光明正大的人。你看女人剃度出家的时候,剃度师首先就会问她:“你是丈夫否?”“我是女中丈夫。”这样才有资格出家。所以,我们要跟大丈夫在一起,不要跟这些五种不男的人在一起。

  八是危害之处,什么是危害之处呢?比如说,现在政府要大家远离占中的地方,可是你不听从劝诫,非得要去,结果被逮补了,逮补了就有案底。而且你这样任性妄为,令亲人及身边的人都为你担心,这就是危险的地方。此外,还有杀牛、杀羊的屠场,也是危险的地方,就是桥底下、十字路口等等,都是危险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都不应该去。

  九是讥嫌之事,什么“讥嫌之事”呢?讥嫌之事。比如说,很多人闲来无事就跟人聊天,就说东家长、李家短,讽刺别人这个好,那个坏;别人好一点,你就受不了,你就妒忌了,心想:唉呀!他有什么了不起呢?他还不如谁、谁、谁哩!“讥嫌”就是毁谤,说人家坏话、讥讽人家。“唉呀!我看这个法师梵呗很好。那个法师就不行了!”这些都是背后说的闲话。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做到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应该说的话都不要说。

  十是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什么是“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呢?就是说修行人不要去养那些年纪很小的弟子或小沙弥。因为没办法去养,也养不起,所以不应该去养。如果我们能远离此十事,自然就会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所以名为“身安乐行”。相反地,如果我们做了这十种事,就不安乐了。如果我们能远离这十种事,身体自然就安乐了。这些都是佛在《妙法莲华经》中告诉我们的。我看见大家老是在念诵,但是却不甚理解,所以今天特别提出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当然了,四安乐行中,还有第二种的“口安乐行”,口也要安乐,远离四种之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就是我们不要说以上四种话,大家要好好的谛听。

  第一是什么呢?不愿意说人及经典之过。不要老是说人家坏话,说人家的过失;别人的好、坏不应该随便说。同时亦不要说经典的好坏;佛教的经典好不好?不随便说,更不会乱说。道教的经典好不好?儒家的经典好不好?由于我们都不太了解,所以不能随便乱说。随便说了,就是犯口业,将来都会受果报的。

  (二)第二是什么呢?不轻慢他。比如说:“你看我多厉害,他就不行了!”轻慢人家的话,都不随便地说。因为每个人各有所长,好像有些法师梵呗唱得很好,有些法师敲打了得,各人有各人优胜之处。所以不要随便说说他好、他坏。

  第三是不赞他亦不毁他,不要随便称赞别人,因为你可能并不完全了解他,随便赞他,可能赞错了也不一定。今天你觉得他对,明天他可能就会做错事。所以我们中国人以前怎么说呀?“赞扬死去的人,压制活着的人”;为什么要赞扬死去的人呢?所谓“盖棺定论”,这个人已经死了,将来就一定不会犯错了。这个人活着一天的话,就有机会容易犯错。所以说不轻易的赞他。

  当然也不能轻易毁他。人家本来很好,你却说人家不好。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人不应该做的。

  四是什么呢?不生悲恨之心。比如说,别人做了些不好的事、或不利于我们的事,我们对别人就生起了恨意,这样令别人心中难过,而其实最难过是自己。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常常怀有慈悲之心,所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如果我们每天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自心,所以名为“口安乐行”。

  (三)第三是什么呢?是意安乐行。即在“意”念上远离四种之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首先什么是嫉谄啊?人家做得很好,我们心里头可以仰慕,但是不要媚他、亲近他。这个人很有本事,我跟他见面的时候就卑躬屈膝,这就不是佛弟子所应为。我们要做大丈夫,所以不要做嫉谄的行为。

  其次是不要轻骂,不要随便骂人、不要轻易骂人,骂人都不好听,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六月本来很热的天气,听到一句恶语,心里自然凉了半截,比冷气还冷,感觉简直就像打到冰柜里去了。所以,恶语都不应随便说。

  三是不以大行,就是不要认为自己是菩萨行,别人是小乘行;不要自恃大乘而去批评小乘、攻击小乘,因为每个人发心不一样,不应有高低、大小分别之心。

  四是不跟人家争竞。什么叫“争竞”呢?就是比赛,就是有胜负之心。你看赛车的人,经常去比赛。我前两天见了一个以前经常赛车的人,他说,突然有一天觉悟了,怎么觉悟了呢?别人赛车,他也跟着去赛车,他开得比别人还快;当时车上坐了四个人,他飞快的冲上大帽山,到了山顶以后抽了一根烟;刚吸了两口,其他比赛的车才到达。虽然别人非常赞叹他,他晚上却睡不着觉了。他说从此以后再也不去赛车了。为什么呢?他说当时有四条人命在他的手上,想起都心有余悸,如果出了事,四条人命都没有了。所以说不要去竞技、比赛,少比赛、少竞技,就会减少发生意外的危险。所以说我们不要竞争、不要恶斗。

  而且更不要在意念上和人家攀比,人家出钱多了,我也和人家比;这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只要尽心尽力就好;所谓富有富的布施,穷有穷的布施──“贫女点灯”,那个灯也不一定就不亮,尽我们的心意就够了。其实除了金钱以外,我们的身、口、意都可以用来布施,我们可以用语言来布施、用颜脸来布施、用眼睛来布施、用身体来布施、用心意来布施,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不和别人比较,别人做得好,我赞叹、我随喜。

  如果我们意念上能远离上述四事,自然能常好安乐,修养自心。所以名“意安乐行”。

  (四)第四是什么呢?第四是誓愿安乐行。当然我们还要怎么样啊?就是要发誓、发愿。经文是这样说的:“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由于世间上很多众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所以我们要生起慈悲心,发大誓愿:我今天要发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而且以神通智慧力令所有的人都得安乐。当然我现在没有神通,如果有的话,我一定会发这个愿。我们首先要自己修行,令自己身心安乐自在,然后还要令别人也能身心安乐自在,这就叫做“四安乐行”。

  我们不但身、口、意安乐,而且是誓愿安乐。其实这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得很清楚,“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们要向普贤菩萨学习,我们之所以不能发心、发愿自利利他,就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比较,所以无法做到四种安乐行,如果能做到了,那我们就是菩萨,那就了不起了。若能明白这个道理,今天大家来诵《法华经》就非常有意义了。今天大家既然已懂得了“四安乐行”,就要付诸实行;能实行的话,自然就会获得安乐。想到能令大家安乐,我心里头就非常的欢喜,就想以经中的四种安乐行来供养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安乐、吉祥、自在!阿弥陀佛!

  宽运法师2014年12月于西方寺

  《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中午过堂开示

RECENT POSTS

一日禅:学会包容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一定要记住,恨别人,痛苦的永远是自己!...
2024-11-22
一日禅:学会包容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讲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实际上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
2024-11-20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一日禅:解脱内心

放下世间诸相,解脱自己的心。缘起性空,不必执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心更珍贵。...
2024-11-18
一日禅:解脱内心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4-11-17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4-11-15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龙门石窟,这一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旅人驻足。然而,在赞叹其巧夺天工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龙门石窟...
2024-11-14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一日禅:何为幸福

口渴的人,有口水喝就是幸福;饥饿的人,有个馒头就是幸福。赤脚的人,有双鞋穿就是幸福;瘫痪的人,能够走路就是幸福。我们常常觉得不快乐,是因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而一个...
2024-11-14
一日禅:何为幸福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在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众经撰杂譬喻》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初,波罗奈国中有五百位盲人,他们到处乞食度日。正好有一年闹饥荒,他们乞讨很久都一无所获。他们就聚在一起讨论道...
2024-11-13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生活是一面镜子,微笑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样子。生活总是有苦有乐。爱笑的人并不是生活上万事如意,而是他们明白,能够战胜困难的永远不会是沮丧忧愁,而是乐观和微笑,因为笑容,总是能带...
2024-11-11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只有具足四对治力, 在佛菩萨面前 勇敢地发露自己的过失, 在悔恨的基础上, 下决心永不再犯。 并实际采取行动, 有针对性地以良善的言行 去对治自己身上的烦恼习气, 才能最有效地清...
2024-11-08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