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痴情到法情再到多情
从痴情到法情再到多情
文/慈如
学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导师讲解了出世与入世、多情与无情、随缘与进取三个主题。班级共修的时候,除辅助员师兄分享了“随缘和进取”之外,师兄们都分享了“多情和无情”。
看来,大家的角度多是以自己为原点,用法来审视自己的因缘和亲友、爱人……有心学佛,本身都有一定的因缘福德;能一期一期地学下去并用法义观察自己的因缘和世界,自然是可喜的现象。况且,当下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无需执著和设定。如果能用佛法正见审视自己,并根据导师的引导,在思维过程中逐步调整负面的知见和心态,我想,“学的时候都觉得很好,但到生活中都用不起来”的状况也会得到缓解!
如实体察自心:我自己直到现在基本都还停留在能学不能行、也说不清楚的状态。如果有所收获的话,也只是自己的因缘福德和持续坚持给了加持。坚持必然有效。但是如果一些师兄没有那么大的耐心等着水到渠成呢?是不是真的能够在所学的每一个当下都有相应的触动和体会呢?我想:诀窍无他,还在八步骤三种禅修。所以,作为辅导员,我自己能不能把八步骤三种禅修运用在每期法义中呢?
班级共修时间总是非常有限,来不及啰嗦就得各回各家。权且在此,以“多情和无情”为案例,梳理自己的思路,以飨有缘。
1、观念
首先意识到“情”在有情生命中的核心地位,是人心理中的重要内容。
从轮回的角度,有情之所以有这样的受生形式以及生命状态,无非是因为无明、看不清,因而贪著,引发爱、取。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世间,开始自以为是地自我构建,通过亲情、友情、爱情、物情把自己五花大绑。于是,自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社会、世界、自他关系形成了。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贪爱和执著如502胶水一样把自己和自己设定的他人捆绑在一起,根本无法超然、自在。
导师的开示告诉我们:众生的情爱是可以升华的!如何升华?那就要认识到佛法揭示的轮回真相,认识到对佛法无常、无我、缘起、因缘因果、无自性空的学习,即便在理论阶段,也是有力量让自己进一步清醒,让自己面对现实而不陷入贪执,并感知染污情感的辛劳,从而建立无染污的法情的。而佛法的修学不止于在现实中让自己超然自在、八面玲珑、去留随意,更在于,升华情感之后还要增长广大这种升华后的心量,让它如甘露雨一样遍洒干涸苦痛的众生心田,提醒自己去践行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
这样的梳理,从理论上,我欣然从之。那么就有力量带到座下去进一步观察和运用。
2、心态
以如上正见观察现实中的自己:真是个十足大凡夫。与父母、爱人、孩子、朋友、同事结缘,无非是无明业风的吹袭。表面“随遇而安”,实则不满不愿。于是“我爱你,你就要爱我”“你爱我还不够,还要事事顺着我,让我满意,甚至最大程度地满足我的凡夫心”“我帮助你,你就要回馈我,起码要有感激之意”“各司其职、互不相扰最好”……所有这些,除了无明业习之外,就是从此生的生存环境和对周遭的观察、学习、经验中得来的,还有社会背景、婚姻制度、影视作品、文学描述、家庭教育……于是我就在“约定俗成”中,重复着需求和沉溺于染污的情感。没有随缘消旧业,而是给自他(píng)添新烦恼……
比如家里师兄,明明是两个安住修学的“三级修学”的老修行,但是我自己心里总有放不下的梁子。总是一遇到鸡毛蒜皮的不快、感受到自他生命的不圆满就“观察修”:他什么时候没满足我哪样的需求,说话总是没有认真审虑让自己很生烦恼,表面很随顺我的意见实则不配合让我嗔恼增盛……可是我忘了,之所以有这样的因缘,也是我总要在对方身上显露自己的我执和优越,对他有要求和期待而不尊重他的缘起,把他当成“我的”而痴心妄想“牢牢把握”,让自他都不得解脱……
当这样认识和观修之后,进一步领会了导师说的“菩萨的大慈大悲也是情感的升华”。既然“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是我在多年的闻思修中、在佛菩萨面前所许下的尽未来际的生命誓言,那么真正的众生不是去别处另找一个或幻想一个莫须有的众生,而是落实在当下,我身边的爱人、父母、孩子、亲友、同事、同修。唯有以他们为所缘去观照自己的身语意是否安住在惭愧和感恩,尊重他们的缘起、用予乐拔苦的慈悲之心去关爱,充分深入他们的内心去理解他们,对生命现状给予同情,因上努力地进行帮助……我想,这是我能做的。在这种心态的统摄下,其实是能够(píng)等慈悲地看待亲友,包括爱人的。进而将愚痴、贪著、占有的情感上升为接纳、慈悲、关爱的法情,并以此为基,扩大心量。
3、生命品质
如果我能够用以上正见观照现实,调用出良好的心理力量去面对每一个当下的话,那该是怎样一种生命品质的呈现呢?
然而当下的我,还是比较局限和狭隘。座上是想当然的无限,面对座下实实在在的众生,还是会陷入好恶。不过我想,这是需要长久熏习和不断努力的。有信心,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我想这是达成的基础。
梳理下来,理路仍是“树立正见、认清真相、摆脱错误、重复正确”这十六字窍诀。
体会到,很多时候法义用不起来,其实是树立的正见并不稳固和扎实,对真相的认识雾里看花、扑朔迷离。这样,摆脱错误的力量必然不足,因为“正知正念”的小婴儿打不过“贪嗔痴”的巨无霸。这种情况下,运用和重复的只能是错误而不是正确!
愿我们都能因上努力,改变观念、改善心态,让生命品质水到渠成地得以提升,直至如佛菩萨一样悲智双运、自觉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