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理思维带来的当下解脱
如理思维带来的当下解脱
文/净凤
修学四年多,感受到自己有很大变化,变得积极正向,烦恼越来越少,也容易感受到幸福和喜悦。因此影响了家人,家庭和睦,彼此珍惜,相处融洽。可细究起来,我是如何转变的呢?
思维起来竟是那么的模糊不清,不知不觉。这种模糊也充分体现在自己班级共修的分享和带班上。一直以来的分享模式是,学了这期法义,有了哪些认识,然后对照法义检讨我哪里有问题,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是如何处理的,之后大部分叙述的是所呈现的结果。
前两周班级共修,分享了一个事例,分享结束后,辅导员说我像领导在做报告一样,还让我具体说一下如何思维的。当时,我脑中闪现很多思绪,就是说不出具体如何思维的。在我自己带的班,听师兄们分享时,也总是感觉佛法和生活打成两截,同样的烦恼反复出现。为此,我也试着引导和分享,让师兄们运用八步骤把法落实到心行中,并去运用。
为了让师兄们能很好地掌握,我举了自己运用的案例,但师兄们直接提出,你这个分享感觉像在套佛法,用得好牵强。是的,我也感觉到了,确实很牵强,可明明就是用佛法解决了这个烦恼的,而且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怎么分享出来那么不自然,问题到底出在哪?
有了这个疑惑后,对自己的修学、做事和生活,就开始特别留心观察。
刚好这周学的法义,导师又开示了多闻多思的重要性:只有多闻,法才能在心中有力量,多闻就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多闻之后,还要如理思维。用佛法观念代替过去固有的错误观念,再落实到心行上,转化成我们的感觉。
听完导师开示,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分享不出来。对于多闻,我一直都做得很好,一是因为记忆力好,《道次第》可以背下来;二是在闻思上也花了很多功夫,佛法的观念已经不知不觉地对我产生了影响,粗的烦恼已经不怎么容易起作用了。但是,对于如理思维,我却是浅尝辄止的。
由于这种浅尝辄止,让我误以为自己的修学已经很到位了呢。尤其当他人遇到烦恼,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帮助对方解决,讲佛法道理,讲我学了之后的改变。可得到的反馈是,对方的烦恼依旧,甚至会加重,加重的这部分却是我这心存“慈悲”“积极利他”的行为给带去的。
和班级一位师兄聊天,说最近遇到的事情让她很痛苦。同组的一位师兄很关心她,讲了很多佛法的道理,还说她这是自作自受,要这样然后这样……这位师兄已经很痛苦了,听到这样的分享,更加不舒服,但又觉得师兄们也是关心她,忍着难受的心情听安慰,最后还要说感恩,来保护师兄们的“慈悲心”。听完师兄的分享,我才发现,自己也是经常这么“安慰”人的。
当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发心改变时,就会有各种因缘来成就。在外人看来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让我体会到了运用如理思维带来的当下解脱。
缘起是给辅导员发信息,打电话接通挂断,然后久久未回复。这时就感觉到自己产生了很多负面心理,不安、焦虑、嗔恨、委屈,顺着这些思维,烦恼开始扩散,相应的也想付诸行动。这时内心是扰乱的,躁动的。
没学佛时,这些情绪就像被关在动物园里的动物被放出来一样,肆无忌惮,到处破坏,伤害着自己和家人。学了佛法,就想着立马(píng)息,渴望内心宁静。那么,以前(píng)息的方法是什么呢?
压抑,你不可以有不好的情绪,这是不对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问题;或是回避,不去追究情绪产生的因,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对方刚好在忙,过一会不回再打过去就可以了;更多的时候给自己讲道理,用佛法概念代替内心的感觉。但道理终究不能代替感觉,当同样的烦恼频繁出现时,就必须靠环境和外在因素来(píng)衡内心的落差。
如何才是正思维呢?
当我试着运用佛法正见去正思维时,发现所设想出来的,都是自己的主观设定,是充满着遍计所执的,是自己错误认识的一种投射。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和结束都处在无常变化的过程中,它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要拿掉主观设定和对自我认知的执著,不能自以为是,要对法生起坚定的信解。
当做了这样的思维后,由烦恼产生的情绪瞬间消失。这时,再观察自己产生不安的因,发现主要是和自己的欲望有关。这个欲望是隐藏在“无私”背后的“高尚我执”,那就是我要“解脱”,但凡利于我解脱的人和事,都会特别看重。
在修学和做事中遇到问题,辅导员给了我很大帮助,也解决了我很多的困惑。所以,无形中,也产生了依赖。当这种依赖产生,在修学和做事上就很会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认可,得到证明,想确定自己修学上路了。
结合当期法义,依止之法,继续思维,发现这种心行检验下来是和净信为本背道而驰的。
净信表现在哪里?它应该是和善知识的功德,和善知识的生命品质相应的,也就是和佛菩萨的慈悲、智慧相应。而不是外在做了哪些事,有哪些成就。
那么如何相应,又如何不断接近佛菩萨的生命品质,不断接近导师的生命品质呢?就是要安住当下,老老实实修学,掌握好修学原理,按照十八字方针,扎实、深入地学好每一课。
导师曾对我开示过:不要有好胜心,安住两套模式,安住当下,好好修学,结果自然是好的。
这样深入思维后,发现内心非常清净,有欢喜、安定的感觉。后来,接到了辅导员电话,沟通顺畅,讨论的事情也很好地达成了共识。
通过这次观修,对自己的心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遍计所执和主观设定所带来的种种过患。要摆脱由错误认知带来的过患,就必须对导师,对导师设立的两套模式有坚定的信心,依教奉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心安住哪里?心安住当期法义,对当下保有觉知。解脱不是求来的,是要自己修的。在逐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成长,这样才能了解他人,给予真正的爱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