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传奇:收孤儿为徒,起名为“怜生”
自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皈依康僧会起,金陵一地遂成为南方的佛教中心。这里高僧云集,寺院众多,此外,本地佛教胜迹众多,如钟山灵谷寺、牛头山普觉寺、幽栖寺、鸡笼山、石头山……
然而,释地藏无暇参礼那些名山古刹,因为他为那孤儿寻找家园的事遇到了极大麻烦。
这些年来,物是人非,金陵的人口变化很大,李姓又是最大的姓氏之一,他在太平门附近连续找了几天,连一丁点眉目也没有。没办法,他只好夜间住在太平门西边的一座破茅屋里,白天挨家挨户打听。
可是,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钟山、紫金山,在太平门一带来回找寻了几遍,也没找到孤儿的爷爷奶奶。
于是,他只好扩大范围。可是,在偌大的金陵城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比大海捞针还要难。
有一天,他背着孩子向西北方向边走边打听,不知不觉走到了路的尽头,长江岸边。
释地藏对这条浩浩荡荡的大江感到十分亲切,好像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他正望着不断流逝的江水思索下一步的打算,忽然听到了一阵吟诵声:
大士誓愿不可测,远悲周遍无量劫。
众生尽后誓方休,地狱空时愿始歇。
教化众生开道场,似梦非梦江岸瞥。
南陵西去会九子,青山之阳有灵帖。
这嗓音,这口吻,释地藏似乎很熟悉。于是他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在江面上看到了一只轻舟,小舟上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僧人。
这背影他似乎很熟悉,却又想不起他究竟是谁。好像是多年未见的师父,又像那位神秘的云游僧。听那偈子,前半阕是在颂扬地藏菩萨,而后半阕的意思,好像是在点化他。
南陵西去?青山之阳?为了弄明白偈子究竟是什么意思,也为了看看他到底是谁,释地藏急急忙忙跑下江岸,向江水边赶去。
然而,那奇异僧人所乘的小舟更加奇特,它逆水而行,却比那些顺风顺水的船行得还要快捷,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不过,他大致明白了,他不该继续像无头苍蝇似的在金陵城瞎撞了,应当沿着长江逆水而上,到金陵的上游寻找理想的修行之地。
出发前,释地藏想找一户合适的人家收养这个孤儿。可是,那孩子和他熟了,死活不离开,每次被陌生人抱走,他都会声嘶力竭地大哭,拼命抓咬那些力图带走他的人。
无可奈何,他实在不忍看孩子那无助、恐惧、痛苦的眼神,只好打消原来的心思,继续将这可怜的孩子带在身边。
当那孩子确知释地藏不会再将自己送人之后,脏兮兮的小脸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扑到他怀里,叫了一声“爹爹”。他自然不能给他当爹,就收他为徒,给他起名为“怜生”。
一个中年和尚,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一同离开金陵,向长江上游走去。
不一日,他们来到了涂县芜湖镇(今芜湖市),这里有一座山,山上全是红褐色的土壤,故名赭山。赭山一直是一片无主的山场,九道山脊犹如九条蜿蜒而行的赤龙向外伸展。
这里距离镇子不远不近,山势也不险峻,很适合修建寺院,但作为隐居静修之所则不太理想。
芜湖以上的一段长江,江流曲折,岸如盘龙,所以他没有沿着江岸走冤枉路,而是经奎湖直趋南陵。
他们一行刚刚踏进南陵城门,就被一位白白净净、满身书卷气的中年人拦住了去路。那人自我介绍说:“学生俞荡,乃南陵本地人士,敬请圣僧到寒舍一叙。”
僧人是凡圣同居,只有得道的高僧,才能称为圣僧,释地藏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