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迷乱的人生渐行渐远
克服所有违缘,尽早告别迷乱人生,成就生命品质的提升
文/观莘
一年前刚加入三级修学时,每逢身边有人问及我学佛的缘由,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纯属偶然。而且目的也很单纯,就是想看看学佛的人究竟在学些什么!”
你是否记得你的信仰
彼时,在我的知识结构中,佛教是一门哲学,是教人向善的,与儒家、道家有殊途同归的教义,甚至比儒教和道教还要玄虚,毕竟孔子、老子都是中国的圣人,佛教来自异域,佛陀的经历更像传说。但是没有想到,从第一次班级共修开始,一些感官的触动竟神奇地放大了我坚持学习下去的好奇心。
那一刻的场景记忆犹新。在前行仪轨中播放歌曲《处世梵》时,我莫名其妙地眼眶湿润,哽咽着不能开腔。回到家里继续播放,竟然泣不成声,不能自已。我咨询身边学佛多年的朋友,这首歌没有什么悲怆之处,旋律(píng)静、舒缓,我为什么不是心生喜悦而是泣不成声呢?其中有一个答案触动了我。朋友说,在轮回的路上苦苦挣扎的你,有什么好欢喜呢!
难道“喜忧参半、成败得失”不是人生真相吗?“轮回”是什么?为什么我并没有特别关注过“轮回”,但听到朋友说出这句话时,我却隐隐心痛?有了这样的疑问,我必须学习。
当共修课程进入到第三课时,一个关于“什么是信仰?你的信仰是什么?”的提问,竟让我有些语塞。“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都是从小就被灌输的行事准则,像吃饭睡觉一样无需提起。这,算不算我的信仰呢?
事实上,越是不被提起的事情,才越容易忘记,而精神层面的补给如果缺少虔诚之心,难免流于肤浅。那么,从此把宗教信仰请进我的生活,让佛法成为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生命品质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愿意尝试!
我们真的误解了这个世界
第六课的学前思考内容是:“从古至今,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生命、地球、宇宙的追问和探索。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有多大?”这又是一个距离我寻常生活非常遥远的问题。生活中的我对工作之外的事情比较钝感,沉浸在家庭和热爱的工作中,累并快乐着,自认为这就是幸福。
通过佛法世界观的学习,我了解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世界是因缘的和合。心是制造一切的根源。追求物质财富的时候,别把精神财富丢了。而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无常的,贪婪势必造成欲望的膨胀。于是,人类对地球的掠夺超过了对它的贡献,当地球被伤害得满目疮痍时,人类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幸好,有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也唯有佛法才能指引我们从迷惑走向觉醒。
学完第16课,对叔本华那句“人生是一场欲望之旅,不满足时空虚,满足时无聊”的话也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学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后,则不得不承认,原来佛法并不是玄虚的迷信,佛教徒的出离心也不是消极避世;原来,我们真的误解了这个世界。当看到经历了又一次突然倒下,从濒死状态被抢救过来的朋友,在微信上发出“似乎有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摆在我面前,我今后该怎么活”的感慨时,我第一反应下的留言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启白佛菩萨加持
通过对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学习,无论之前的我们曾多么小资、多么文艺、多么时尚,或者多么喜欢进寺庙、多么热衷于参禅礼佛,我们渐渐领悟到,学佛的过程其实是生命品质的提升过程,它不是简单的长知识,也不是为自己贴个流行标签,更不是叩叩拜拜,或者通个天眼,装个大仙。佛陀原本是与我们一样的人,他的成道经历印证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真理。佛陀不是神,他是觉悟的圣人。
佛传的学习对我安住在三级修学中的助力作用太大了。在此之前,我还专门买了英国人和日本人写的关于佛传和禅修的书,却仍然是读小说的感觉。所以,要由衷地感恩济群导师,他的修学经历决定了他所著作的法义非常应和当今大众的希求;感恩导师“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宏愿,才有了三级修学这样的(píng)台。感恩辅导员慧宇师兄!感恩各位辅助员师兄!随喜相伴修学的所有师兄!菩提路上,我们且行且珍惜。
“人生无常”这几个字最能表达观莘此刻的心境。学完“导师在鹿野苑的开示”之后,个人对佛陀、对佛法有了进一步的信心,然而,在学习进入第八单元“皈依篇”时,工作的繁忙让我无法保证每天的自修时间,而对法义不能完成三遍学习的结果是,在小组共修和班级共修时总有“言不尽意”的遗憾。
完成这份学佛一年的心得,也就意味着我即将从同喜班升入同修班。虔诚地启白佛菩萨加持,在佛子观莘三级修学的道路上,克服所有违缘,尽早告别迷乱人生,成就生命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