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佛教思考: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影帝冯小刚的佛教思考
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终揭晓,冯小刚凭借在《老炮儿》中扮演的一个老混混,打败了邓超、郭富城等强劲对手,以57岁高龄问鼎金马影帝。一时间,很多人在发问反问追问——冯小刚当影帝凭什么?其实,有什么值得吃惊的呢,对佛法有独到思考与深入理解的冯小刚,他的生命里本来就充满了更多难以定义的可能性。“活着,就是一种修行。”这样的电影语言,张艺谋没有、陈凯歌没有,但冯小刚借《非2》中李香山的嘴,说出来了。
冯小刚这人骨子里有佛缘,或说有某种和佛结缘的契合,虽然他没给自己贴上佛教徒的标签,但他的电影中,处处不乏经过冯小刚严肃思考、体验印证、艺术化转述而出的佛学印迹。
《大腕》的个别地方已经点了题,《手机》虽然转向浮世绘,但若细看其实也有隐隐的因果轮回,到了《天下无贼》,这个意图突然变得非常明显了,因为它通篇讲的主题非常鲜明:度化。
这部戏捧红了王宝强,而王宝强因此一直对冯导感恩戴德。王宝强能演傻根,冥冥中还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王宝强说:“我本人是信佛的,傻根因为一直生活在拉卜楞寺,生活环境很纯净,他也是信佛的人,我们之间好像就是有缘分,注定我要演这个角色。”
冯小刚的佛学化思考,在后来的作品中愈演愈烈——到《唐山大地震》放映时,有人说,这部电影,很可能会是冯小刚执导生涯上一部里程碑之作。当他不再强调娱乐化和市场,而是展开对无常命运的思考、对人性的刻画、对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和情感困境的描摹,他就不再是一个一流的导演,而是向电影大师的方向迈进。
电影片尾曲干脆直接用了王菲的《心经》,据说,拍《唐山大地震》时,冯小刚好长一段时间都睡不好,每晚辗转反侧。在一个和往常一样的失眠夜,他偶然听到一首朋友推荐的歌,这首歌像一剂镇定剂,让他在凌晨3点(píng)静下来。他当即决定:把这首歌作为影片的片尾曲,用这悲悯的歌声来超度地震中的亡灵。这首歌,就是王菲演唱的《心经》。
“我要是再晚一两天听到这首歌,就没用了,棚都退了,恰恰这晚上听到了。” 冯小刚说,“这一切都是一种天意。”一贯自信的他在拍完《唐山大地震》后,似乎变得有点宿命。
总结影片拍摄的两年,冯小刚只用了一个字:累。至于如何顺利渡过个中艰难,他说是因为有“天意”。“这事一定是能做成的,我不做别人也会做。谁做,老天爷都会帮你。其实我愿意相信有我们不知道的力量,是这种力量一步步推动我走进唐山、走进大地震,把这部电影拍出来。”
如果说《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佛学思考的开启,那么《非诚勿扰2》则更明晰地透露出佛家的思维方式,更深刻地展现出佛教的终级人文关怀。特别是片中直接引用了两首(据说是)仓央嘉措的“情诗”——“见与不见”和“最好不相见”(片尾曲),更是直白地透露出了冯小刚内心深处想要告诉给大家的话语,那就是人生的态度!
用冯小刚自己的话语来说(也是片中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是一种修行”。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从《非2》来看,虽然表层是以当代城市青年男女婚恋为题材,但骨子里的佛学思考、人生追问却贯彻始终。
“谁在前世约了你?”
“生活就是修行。”
“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一辈子很短,我愿意和你将错就错。”
“这不是病,这是命,我的命找我来了,我只能从命。”
“死是另一种存在,相对于生。”
冯小刚是懂佛的,所以他能拍喜剧片、文艺片、爱情片、灾难片……样样电影模式到了他手里,总能化为己用,最后托出带有冯氏黑色幽默与思考深度的“冯小刚作品”。而对于他自己的生命,他也总是在不断地突破、变化,如同佛家思想对于无常的看法:一切都在变化,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所以,他能中一个影帝,实在不值得奇怪。
因为冯小刚拥有一种其他名导演身上难以见到的(píng)常心,他没想过自己会得影帝,他只是专注于表演本身,甚至连金马奖影帝的领奖,他都缺席了。然而不妨这样说,也正是这样的(píng)常心,才让冯小刚最终获得了在艺术上极端苛刻的金马奖的认可。
两年前,他在自己的散文中写烧香、写自己对生命终结的一种坦然:
“烧香的事信不信由你,您也不必认真。烧香求个晴天您可以碰碰运气,概率起码有百分之五十。您要是为贪财好色到银行夜总会门口去烧香,别说是烧香,您就是举着奥运火炬跪一年,我保证天上也不会掉下人民币,小姐也不会哭着喊着扑您。
佛有一个手势,一手掌心朝上托在胸前,一手扬起掌心向外亮给朝拜众生。有点像交警截车,那手势分明是叫停。我斗胆替佛代一次言,对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佛亮起掌心的意思是:废话少说!
还记得迈过50岁这道门槛时觉得时间太快,恐惧冬去春来季节交替。现而今55岁了,对于可预见的未来,那些抱负那些承诺突然变得像镣铐一样的沉重。我居然盼着一觉醒来年华已逝,像快进的录像带,略过剧情,直接到尘埃落定。没戏了也彻底省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