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结缘改变了我的一生
诵经人李罕
诵经人李罕曾经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是佛缘让他走出心理疾病的困扰。如今,他全身心投入诵经事业中,希望更多的人走出心灵之哀苦。
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兵表示,佛教的思想精华早已被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种心理学。 2014年,佛教对当代社会和谐心理的影响成为湖南省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研究人员指出,在发掘多元文化与当代心理教育的同时,应让佛教的中观唯识心理学为社会发挥更大更积极的影响。
与佛结缘 抑郁症病愈不再想自杀
青少年时代,李罕是个内向、悲观的孩子。他不喜欢这个世界,周遭的一切都让他莫名伤感,是个看到学校的玻璃碎了、树上的叶子掉了心里都会难过的人。
他上小学的时候就想过要自杀,总觉得人生不快乐。他曾经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孤独、无助、自卑。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只有自己知道。”
与佛结缘,改变了他一生。如今他早已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对生命的看法变得很积极,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十分(píng)和。
李罕感悟道,他通过诵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懂得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奥义所在。
“这里的如来,即是人内心的清静性。人有了清静性,就不会痛苦,不会焦虑。”他说。
高校教授:佛教是一种心理学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佛教向来以擅长治心著称。
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兵认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佛陀是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学家,佛教之学对荣格、马斯洛等西方心理学大师很多启发,佛教的思想精华被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种心理学。
佛教的修持方法被看作心理治疗技术,其中有些与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相通,或被心理学所吸收,如双思惟法相当于心理学常用的“理情法”,观息法等属心理学的“转移法”、忏悔相当于心理学的宣泄法等。
陈兵教授认为,从深层次讲,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根源,是缘于信仰的缺失和崩溃。他举例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Dr•SHah教授的研究表明,该国近五分之一的死亡可能是缺乏信仰所致。拥有信仰的人,内心充实祥和,对名利不奢求,少有赌博、吸烟、酗酒、暴食、纵欲等不良习惯,精神压力小,身心健康;而缺乏信仰的人精神压力较大,容易罹患精神疾病。
日本著名医学家池见酉次郎也撰文指出:“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píng)安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
中医学院人员:佛教与中医防治方法诸多近似
从中医角度看,佛教与中医心理学在心理病症的防治方面有诸多近似的方法。
云南中医学院相关人员曾发表论文对佛教心理调适方法与中医心理学心理调适方法进行过比较研究,文章指出,近似性体现在节制欲望、清净内心、修养道德、怡情畅志、习见习闻、开导解惑、以情调情、气功导引、音乐疗法等方法上,这些近似的心理调适方法可获得相同的心理调适效果。 论文还指出,佛教中蕴含的以信仰基础、具有丰富义理而深入生活的心理调适方法,对丰富中医心理疗法和临床心理治疗疗效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佛教对社会和谐心理影响 成益阳市研究课题
佛教对当代社会和谐心理的影响,还成为2014年湖南省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研究人员指出,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丰富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带来各种层面的身心障碍和困扰。
“我们这个物种自从走出森林之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越来越远离内心,得意忘形。我们逐渐主宰了物质世界,也主宰了其他物种的生杀大权,我们发明的‘大杀器’可以把地球上的一切毁灭N次。但是,我们心性上的烦扰并没有因为我们发明‘大杀器’而减少,相反,它们是增加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也生活在一个精神困惑的时代。我们可以征服身外的一切,却屈服于我们的自身的烦恼。可见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的生与死,人心的善与恶这个根本性的大问题。” 研究人员在文中提出观点:我们在发掘多元文化与当代心理教育的同时,应该多多地关注佛教,让佛教的中观唯识心理学为社会发挥更大更积极的影响。
李罕:通过诵经让更多人走出心灵困扰
如今,走出抑郁症困扰的李罕,已经成为一名诵经人,全身心地投入在诵经事业中。
他诵读的每部佛经,都用佛教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努力让声音达到赵朴初先生提出的“虚远淡静”的境界,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灵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