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传奇:小徒弟怜生还俗了

时间:2023-07-22

地藏菩萨传奇:小徒弟怜生还俗了

释地藏在山洞之中静修,几乎不再出山。可是,小怜生往山外跑得却越来越勤了。

他或到闵公家找闵清玩耍,或回池州爷爷家长住,连师父特地教给他的诵经功课,也完成得浮皮潦草。他实在不明白,同一部经文,看一两遍就是了,为什么还要一遍遍地反复念诵呢?

释地藏明白,每一个人历生历劫积累的业习不同,机缘不同,心思也就不同,道法也各异。所以,他并不强求怜生,让他自由去留。

的确,入山十多年来,怜生已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了,正是活力旺盛的时候,在荒无人迹的山中,他倍感寂寞,就常常择时下山。最主要的是,自从找到了爷爷奶奶,他这个孤儿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爷爷、奶奶、姑姑、姑夫为了弥补他失去的父母之爱,对他格外娇惯、分外爱怜,使得他的少年心性悄然改变,向道之心越来越淡薄。

入冬之前,怜生又回了池州一趟。这次回山之后,他愈发显得心事重重,夜里也翻来覆去睡不着。

地藏菩萨传奇:小徒弟怜生还俗了

当山里下了第一场小雪之后,马上就要大雪封山了,他终于向师父道出了埋藏已久的心事:思念爷爷奶奶,想还俗回家。

怜生磕磕绊绊、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爷爷奶奶说,我是我们李家仅存的一根独苗,若是我不回去,我们李家的血脉就断了,今后,祖坟荒芜,爷爷奶奶死后,连个上坟烧纸的人都没有……”

两行泪水从怜生眼中流了出来,怜生哽咽着说:“所以、所以他们让我还俗,将来成家立业,也好延续李家香火。”

按照中国的世俗习惯,老人们的想法有他们的道理,释地藏平静地说。

“可是”,怜生又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担心,“可是,师父,我半路还俗,是不是有很大的罪过?”

释地藏说:“当初,我受你母亲临终前托付,答应将你送到爷爷家,后来因一时未能找到你爷爷,你才长期跟随在我身边。因为不曾得到你家大人的同意,所以我一直没有正式收你为徒。也就是说,你尚未剃度为沙弥,更没有受戒,只是个童行、少年行者,不存在还俗不还俗的问题。”

怜生长长吐了一口气,悬在他心里最大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地藏菩萨传奇:小徒弟怜生还俗了

释地藏又补充说:“再说,佛教出家人归俗,古来有之,且原因是多方面的。”

佛陀的教诫甚深、甚难,学佛修行更是难上加难。《宝积经》记载:有几个比丘说,我们不能精进修行,白白浪费信众的布施,请求还俗,文殊菩萨称赞说,出家人若不修行,就没有资格享用信众布施的财物,不如还俗自食其力。

所以,依据佛教戒律,僧尼可以自由舍戒还俗。而且,男子一生可以七次出家。当然,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尼,自愿还俗后,则不得再度出家。

释地藏一边为怜生收拾行李,一边说:“怜生,你就算回了家,也不要忘记所有施主的恩情,要从事正当的职业,不要违反五戒,你能记住五戒的内容吗?”

“能。”怜生说,“师父,您放心,我毕竟是您养活大的,我就算不能随您修学佛法,也一定会做一个合格的在家居士。”

“那就好。”释地藏想了想,又说,“你千万别忘了经常为你的父母诵经。”

地藏菩萨传奇:小徒弟怜生还俗了

怜生的东西很简单,不一会就收拾完了,释地藏要亲自送他下山。可是,临出山洞,怜生却又不想走了。

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扑通跪下,抱住师父的腿哭喊道:“师父,我若是走了,山里就剩下您一个人啦!师父,我不忍心扔下您一个人。师父,您越来越老了,万一要是有个病病灾灾,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连一口凉水都喝不上……师父,原谅我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我不走了,就是打我,我也不走啦!”

释地藏心中不禁也有一些酸楚,泪水默默流了下来。

他知道,这是怜生临别前的感情冲动,所以爱抚着他的头顶安慰说:“你这孩子,既然已经答应了爷爷奶奶,如何又变卦了呢?再说,入山这么多年来,你见我害过病吗?你放心,我能照顾好自己。”

好说歹说,怜生才抽泣着站了起来。为了不让师父劳累,他坚持不让释地藏送他到山下,就在东崖转角的地方依依惜别。

怜生一步一回头,一步一落泪,好不容易才挪到了山谷里。丛林稠密,他看不见师父的身影了。但他知道,师父一定会久久地、久久地伫立在山崖边,直到他走出山谷,走出九子山……

果然,他走出山谷的时候,听到了师父的吟诵声。那声音情真意切,字字饱含挚爱,句句催人泪下:

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地藏菩萨传奇:小徒弟怜生还俗了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