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简介_云栖祩宏介绍
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又名云栖袾宏(1535-1615),明朝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沉,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中文名 | 莲池大师 | 职业 | 明代四大高僧 |
别名 | 云栖袾宏、云栖大师 | 信仰 | 佛教 |
出生地 | 杭州仁和人氏 | 代表作品 | 《阿弥陀经疏钞》4卷、《往生集》3卷、 |
出生日期 | 535-1615 | 《净土疑辩》1卷 |
莲池大师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祩宏三十二岁,投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并于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主持云栖道场四十余年,言传身教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七月某日安详念佛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
莲池大师因弘扬净土宗贡献颇大,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人物简述
生平
大师杭州仁和人氏,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于望族世家。父名德监,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初习儒业,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居俗家时,邻家有一老妪,日课佛号数千,大师问其所以,老妪答言:“先夫持佛名,临终时无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宿根深厚,闻语深为感动,信佛法之不可思议,遂寄心净土。曾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策。后来因为父母相继去世,悲痛无比,由此对于佛家生死无常之理体会更深。于是与妻子汤氏诀别,决志出家修行,言之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1并作七笔勾词(表示世间名闻利养、儿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词分为七节故名之),遂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投西山无门寺性天和尚落发,在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处得受三坛具足大戒,此后便杖策游方,遍参四处贤善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入京师参访笑岩德宝禅师,亦有所省悟,在向东昌的归途上,忽闻樵楼之鼓声而大悟,并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大师功德
隆庆五年(公元1571),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清幽,易于安居修行,逐往山中结茅舍居之,常去山脚村落乞食以资养命。山中时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师慈悲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便绝。时岁又逢亢旱,村民恳请大师祈雨以解灾情,大师手击木鱼,率众绕田埂念佛,一时顷,所及之处,雨下如注。村中民众欢喜踊跃,对佛法生大诚信,并自发组织力量,为大师建造禅院。自此之后,师于道场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闻风而至,海众云集,共修净业,逐渐成为一大丛林。
大师主持道场后,注重真修实行,以戒律为基石,以净土为皈依。禅与净土兼提并重,弘宗演教常年不衰,此时南北戒坛久废,为使戒法不绝,便令受戒者自备衣钵,于佛前为作证明而受具戒。并著述有关律制,轨范文例,如《沙弥要略》、《具戒便蒙》、与《菩萨戒发隐》等,以便信众学习戒法。提倡戒杀放生,于寺中开设放生池和放生所,所著《戒杀放生文》风行于世。同时又修订《瑜伽焰口》、《水陆仪规》、和《朝暮二时课诵》等佛门法事仪规行文。这些仪规,一直沿用至今。
在生活上,莲池大师简朴清淡,始终以麻布素衣蔽身,一麻布帏用几十年,日常行作都自力亲为。著有三十二条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心怀慈悲,外显威仪而不失温和,为道场与大众不辞劳苦,以大悲心平等摄化一切有情。
圆寂
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主持云栖道场四十余年,言传身教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别诸弟子及故旧等,后归寺中具茶汤设供话别众僧。七月初一,上堂对众曰“明日吾行矣1。晚上,大师示微疾,瞑目静坐于丈室。次日夕,诸弟子等请留遗训,大师睁眼开示:“大众老实念佛,莫捏怪,莫坏我规矩。”言毕向西念佛而逝。师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弟子奉其舍利入塔于五云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师生西,至莲池大师行化于世,其中间隔五百五十余年。此时间内教法式微,净宗不振,虽有高僧大德出现,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以救道法之衰落,然收效匪著。证诸史册,自身行持谨严,度众不遗余力,莲池大师当为最为出色者之一。
传记
明莲池、佛慧、袾宏大师,莲宗八祖也。仁和沈氏子,年十七,补诸生,以学行称。闻邻人持佛名,无疾病而终,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即栖心净土,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策。三十二出家,访遍融、笑岩诸大老,参念佛是谁有剩旋居云栖,山故多虎,为诵经施食,虎患遂宁。岁旱,居民乞祷雨,循田念佛,雨随足至。众悦,相与造屋,僧日归附,遂成丛林。乃提倡净土,痛斥狂禅,广修众善,以资净业。时戒坛久禁,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为作证明。定水陆仪文,及瑜伽焰口,开放生池,著戒杀文,以拯冥阳之苦。著阿弥陀经疏钞,及云栖法汇,融会事理,统摄三根,从化者甚众。忽别道俗,曰:“吾将他往。”至期,示诸弟子,老实念佛,向西念佛而逝。年八十一。
生平轶事
杭州云栖祩宏禅师,字佛慧,号莲池,俗姓沈,杭州仁和人。祩宏禅师十七补诸生(明清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之学者),以学识德行而名重一方。其邻居有一位老婆婆,每日坚持念佛号数千声,常年不担祩宏禅师问其故,老婆婆回答道:“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与人一拱而别,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祩宏禅师深受启发,从此便栖心净土。为了警策自己精进用功,祩宏禅师特于案头上书“生死事大”四字。一日,祩宏禅师阅读《慧灯录》,失手打破茶杯,若有所剩
从二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祩宏禅师连遭丧父、失儿、亡妻、丧母之打击,深感人命无常,生死事大,遂决意出家。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祩宏禅师三十二岁,投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并于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不久,祩宏禅师便孤锡游方,曾北游五台,感得文殊菩萨放光,后入京师,参礼真圆遍融禅师及笑岩德宝禅师。
初礼德宝禅师于柳巷,祩宏禅师便请求开示修行法要。
德宝禅师道:“阿你三千里外求开示我,我有甚么开示你?”
祩宏禅师一听,恍然有省,于是辞归。
一日,祩宏禅师途经山东东昌府的时候,听到谯楼鼓声响起,忽觉身心脱落,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可奇。
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祩宏禅师沿途乞化,回到浙江,于古云栖寺旧址,结茅默坐,悬铛煮糜。在这期间,祩宏禅师曾绝粮七日,终日惟倚壁危坐,胸前挂一块铁牌,上书云:“铁若开花,方与人说。”
后来,随着前来归附的衲子日渐增多,云栖寺很快修复一新,成为一个十方丛林。
祩宏禅师一生弘化,主张禅净双修,以净为主。他认为禅与净、禅与教都是一体不二的,殊途同归。
关于禅与净,祩宏禅师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
关于禅与教,祩宏禅师道:“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除此之外,祩宏禅师对戒律也非常重视。他认为读经、参禅、持戒,都与念佛是一体不二的:“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由于祩宏禅师本身是从禅入净的,又主张禅净不二、以净为归,所以他的开示,在朝野中影响很大。一时士庶都争相前来礼敬问法。
侍郎王公宗沫曾告诉祩宏禅师:“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
祩宏禅师道:“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公被问得哑口无言。
祩宏禅师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并作偈云:
“老鼠唧唧,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另有侍御左宗郢问:“念佛得悟否?”
祩宏禅师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七月的一天晚上,祩宏禅师上堂辞众云:“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干矣。”
第二天,他便示疾,瞑目无语。众弟子围绕着他,心怀悲泣。
祩宏禅师忽然张开眼睛劝告大众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
当时有一僧人问:“谁可主丛林?”
祩宏禅师道:“解行双全者。”
说完便高声念佛而逝。春秋八十一岁。
莲池大师文集
西方发愿文
西方发愿文解
弥陀疏钞事义 问辩
弥陀疏钞续问答 答问
答净土四十八问
净土疑辩
劝修净土三章
僧训日纪
皇明名僧辑略
正讹集
直道录
警策
戒杀放生文
普劝戒杀放生
年表
莲池大师
17岁举诸生,以学行见称。邻有一老妪,日日称念佛号,彼问其所以,妪对曰:“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而逝,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师为其语所感,尔后即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策。
27岁丧父,
32岁母亦永诀。
嘉靖四十五年(1566)遂决意出家,投西山性天大师落发,就昭庆无尘受具。旋即北游,谒遍融大师,谕以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后参笑岩德宝于柳庵,辞别向东昌之归途上,闻樵楼之鼓声忽大悟。乃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1571),乞食云栖,见山水幽绝而爱之,居焉。山故多虎,环山40里,岁伤不下数十人,居民苦之,师发悲愿,为诵经施食,虎患遂宁。岁亢旱,居民乞祷雨。师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众固请,乃持木鱼出,循田塍行,唱佛名。如足所及,时雨如注。众悦,相与庀材造屋。师居山修念佛三昧,教化远(jìn),衲子云集,遂成一大丛林。
万历十二年(1584),编《往生集》,记传古今往生者之事迹。二十年,开法于杭州净慈寺,又兴戒坛之制,行自誓受戒之法。于山中及城内外造放生池,作《戒杀放生文》,诫害物命。弘扬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等,融会事理,统摄三根,至于渊奥。四十三年六月杪,忽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曰:“吾将他往。”还山,设茶别众,众莫测。至七月朔晚,入堂曰:“明日吾行矣。”次夕,入丈室,示微疾,睽目坐,城中诸弟子毕至,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众留之,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面西念佛端然而逝。
世寿81岁,僧腊50夏,塔全身于寺左岭下,留世著作有《阿弥陀经疏钞》4卷、《往生集》3卷、《净土疑辩》1卷、《禅关策进》1卷、《梵网戒疏发隐》5卷、《沙弥要略》、《具戒便蒙》各1卷、《缁门崇行录》1卷、《水陆法会仪轨》6卷、《楞严摸象记》10卷、《竹窗随笔》3卷、《云栖遗稿》3卷、《山房杂录》2卷等。后由其弟子搜集师之著作30余种编成《云栖法汇》流通。参阅《云栖志·释德清撰莲池大师塔铭》、《净土圣贤录》卷5等。
八祖道唱—云栖寺
云栖
莲池大师爱云栖之环境,此地既离杭州不远,又是个山幽境胜之地,大师结茅驻锡,终使云栖寺成为历数百年而不衰的专修净土道常
山径纡徐日,溪声到处闻。
竹深阴戛日,木古势干云。
倚槛听啼鸟,攀崖采异芬。
韶华春已半,万物各欣欣。
此诗为清康熙皇帝巡幸云栖寺时所留下的五言诗,短短四十字,道出了云栖幽静深奥的特色。
上世纪三十年代,临海项氏士元编纂《云栖志》十卷,其《自序》有:“杭为浙省首区,西南一带,湖山秀美,选佛之场,栖真之宅,环列错峙,五云在诸山中尤为秀耸,江湖映带,南北两峰,均落腕中,山之西麓,云栖寺在焉。境则变喧而幽,土则去秽而净,盖五云檀有杭州山水之美,云栖尤占五云之胜也。溯兹寺自宋乾德间伏虎禅师开山以来,中经吴越王钱氏暨释裯宏发扬演播,慧光日启,逮至有清,圣祖世宗高宗辈迭次巡幸,加以褒崇,香火益盛。嘉道以还,虽火患频遭,故物多化灰烬,而寺僧凤翔、瑞真等咸克发抒愿力,锐志重兴,承钵之徒,亦能笃守老实念佛之戒,以故宗风广扇,迄今未衰,祇园绀宇,先后增辟,以视畴昔,更远驾而上之”。此文言简意周,不仅叙述了寺之环境与历史沿革,并说明距今七十年前之寺貌。从而我们可知此寺自莲池大师之后,一直是“笃守老实念佛之戒,宗风广扇,迄今未衰”的净土道常
该寺自莲池大师住持之后
截至《寺志》成书之上世纪三十年代,净土宗风历三百六十余年而不变,首应归功于大师之德化风靡远(jìn),故道俗之来受教与乞受戒者甚多。据《往生集》、《净土圣贤录》、《居士传》等所载,就有数十人之众;《云栖志·卷五禅德》所示者即有如荣、如清、广槐、大贤、广如、大冥、智瑛、圆信、广英广彰、大抡、广承、本金、鹤林、大善、方宜、成法、成杰、等圆、与明、与楷、交熙、维章、中庸、天寿等二十五人,诸师皆秉莲池大师之教,虔信净土法门,以莲池大师手订之制度为规则,导住众皆笃修净业使然。
其二,则由莲池大师手订云栖寺之规制,使后人有法可依。大师所制之规约周而备,计有:1.大堂规约;2.西堂规约;3.律堂规约;4.法堂规约;5.老堂规约;6.病堂规约;7. 各房规约;8.下院规约;9.直院事宜;10.定额人数;11.节省财费;12.出应期会;13.暂到客众;14.外住法眷;15.十方云水;16.众事杂式;17.僧约;18.修身十事;19.各执事约;20.僧值凡例;21.赴请三约;22.善罚例;23.免例;24.摈例;25.求住式;26.学经号次;27.受戒式;28.过犯忏悔式;29.津送式;30.上方善会约;31.流通藏本法宝约;32.藏经堂事宜;33.水陆道场规约;34.诵经礼忏不诚敬罚例。可谓堂堂有规约,事事有所依,执事明其职,修学各有式,误事罚银钱,赏罚甚分明。
明代中后期的佛教寺院,多飞檐翘角宏伟壮丽,云栖寺虽是当时的佛教中心,住僧千余,但大师无意宽宏寺宇。僧舍欠缺,即于房外支阁以居,寺院却依制管理得整整有条。寺僧礼佛诵经或静坐修持设有专房;僧职分明,执事僧有办公处所,每间房舍都安锁钥,定时启闭;院内老堂、病堂、浴室、客房一应俱全;一日夜中由直板僧鸣板巡行,闻板随声念佛者举善,晚间有直夜僧巡视察单,并由直院总管此事;戒为三学之本,严格执行半月一次的“诵戒”和“羯磨”,按规定对寺僧赏功罚过,如有严重犯戒者,立即迁单。规制中尚有《直院诫言》、《库铭》、《堂铭》、《厨房铭》、《浴堂铭》、《斋堂条示》、《受食偈》、《定香铭并式》等,张贴当处以警示众僧。
大师为寺院住众和谐清净,以精进于道业,更订《僧约》十条,如有违犯,立即出院。所订僧约计有:1.敦尚戒德约;2.安贫乐道约;3.省缘务本约;4.奉公守正约;5.柔和忍辱约;6.威仪整肃约;7.勤修行业约; 8.直心处众约; 9.安分小心约;10.随顺规制约。
为保僧众个人的如法修持,大师订立了《修身十事》:1.不欺心;2.不贪财;3.不使奸;4.不用谋; 5.不惹祸;6.不侈费;7.不(jìn)女;8.不外骛;9.不避懒;10.不失时。
大师对出家之要求极严,凡愿于云栖寺出家者:1.必须由父母或极亲之人亲送至寺;2.经审核非是忤逆不孝、非犯罪脱逃、非势逼贫穷、非心图放逸、非曾为恶事、非身属大家、非负债不还、非家缘未了者方可;3.读诵经典方面应已粗知晨昏功课之经,如《心经》、《弥陀经》之类;4.颇通书字:书不必博学,但亦曾少分读习,字不必工好,但能随分书写。另据《云栖法汇》所载,有勿纳沈氏子孙出家,当是取古人“易子而教”之义。
进寺之道友,须于剃头前依号顺序学毕规定经典,否则不能剃头。学经之号次分:
法字号:晨昏课经全堂,《佛祖遗教三经》、《沙弥要略》、《四分戒本》、《梵网戒经》、《十六观经》、《大弥陀经》、《金刚经》、《圆觉经》、《维摩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起信论》。
报字号:晨昏课经,《沙弥要略》、《遗教经》、《四分戒本》、《梵网戒本》、《十六观经》、《大弥陀经》、《金刚经》、《圆觉经》、《普门品》、《行愿品》。
化字号:晨昏课经,《弥陀经》、《梵网经》、《观经上品上生章》、《四分戒本》。
以上三号,俱依经次学完一经,再进一经,跳越学者罚银一钱。课经不完不得剃头,《要略》不知不得进具戒,《具戒》不知不得受菩萨戒,年满六十量处,晨昏课经未熟剃头者,缺一事罚银一钱。
云栖寺由于“严净毗尼,尊崇讲诵,明因果,识罪福,整饬清规,真修实行”,故能历数百年而不衰,大师所订之各项规制,今人当引以为鉴。
倡导传播戒杀放生
大师一生最重戒杀放生,曾购买万工池、上方池和长寿池作为放生池,并定期为水陆众生说法,竟至“木鱼一响、万鸟无声”。同时还撰写了《戒杀放生文》、《杀罪》、《医戒杀生》、《杀生人世大恶》等文,用许多栩栩如生的故事、事例和通俗的语言,论述了为什么要戒杀和放生,多次印行,传播极广,影响很大,声名远播。
初住云栖之因缘
莲池大师受具不久,即带着瓢钵锡杖云游四方,以遍访名师,请求教益。《云栖志·卷五禅德》中之大师传云:“师遍参诸方,得念佛三昧。师依净土一门乞食次,见云栖山水幽寂,乃结茅三楹,倚壁危坐,常粮至七日念佛不辏环山多虎,裯住后虎为远徙。值岁大旱,循田念佛,雨随足迹而注,居民德之,遂成兰若,道风大扇。四众歙集,严净毗尼,杰出诸寺,专勤念佛,远追莲社,人称云栖菩萨。”《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十三所记,则较此为详,其大意谓:
大师受具足戒之后,即携一瓢一杖遍游诸方,曾北诣五台,夜礼文殊菩萨感见异光。又入京师参访遍融、笑岩,过东昌闻鼓声而开悟。隆庆辛未(1571),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遂生终焉之志,有护法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屋三楹,供师安居。大师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精进修习。五云山多虎,环山四十里,每年死于虎口者,达数十名,当地居民为此伤透脑筋。大师即发悲心,为诵经千卷,并设瑜伽施食津济之,虎患遂止。不久,当地又发生了旱灾,土地干涸,庄稼大片枯死。村民们又来山请大师祷雨。师笑对村民说:“我只会念佛,别无其他法术”。在村民们的再三恳求下,大师只得答应。遂下山至田间,师手击木鱼,沿着田埂边走边念佛,村民随后跟念佛号,时雨随足迹而注,居民大悦。为报大师之恩,村民们即相与庀材木鼎新寺宇,以永一境之香火。众檀信遵大师之意,不日兰若成,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僧众所居不求舒适,以可蔽风雨为足,自此法道大振。
万历戊子岁(1588),一场特大瘟疫在杭州蔓延,每日死于病者达千余人。太守余良枢想起了曾以佛法驯服猛虎和求得大雨的莲池大师,即请师至灵芝寺祈祷消灾,疫病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常因钱塘江大水倒灌而冲塌,给人们的行走带来极大的不便,大师见此即提议重建,师要求当地居民,不论贫富贵贱,每人捐银八分。有人认为造桥工程量大,怕事难成,劝师多征银两,但大师拒绝加重人们的负担。为时不久,修桥必需的资金齐集。于是大师鸠工筑基,每下一椿师为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也就顺利地造成了。
除虎患、祷雨、禳疫、造桥等等都体现了大师慈悲为怀、利济民众的精神。除此之外,大师更著《放生文》,造放生池,组织专事放生的会社,提倡戒杀放生。大师还说明对于放生的人,可增福禄,或延寿命,或免危急,,或愈重病,或升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行善不应以得福报为目的,然因善行所召,福报自至,欲拒不能。在师之感召下,戒杀放生之风在各地兴起。
大师以佛教慈悲济世精神,为民办了一系列的好事,也为他久居云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故使云栖道场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的爱戴与支持。
思想
莲池大师生于法道式微的明代末年,以自己的真修实学,重振莲风,其净土思想,别成一格,二百余年,流韵犹在,兹概述有三。
(1)单提净土,融汇各宗
大师是从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主唱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弥陀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莲池大师诠释"一心不乱"云: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乱,有事有理。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如前体究,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非有非无,离于四句,观力成就,获自本心,名理一心,属慧门摄,诸妄消亡,故兼得定。此一心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故知念佛总摄一切佛法。
有人诘难大师: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师回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作住止否?还肯就犬冢牛马同槽而饮啖否?还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年累月否?于此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仍分,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jìn)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净土疑辩》)
莲池大师以正法眼藏与净业功行,破斥邪见,开导迷茫,发人深省,于净宗的弘扬,厥功甚伟。
(2)念佛含摄一切功德
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由是,大师不主张阅藏,应一心念佛。《示阅藏要语》云:"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云栖法汇》)大师对机而施教,亦不可死执。
大师道隆德盛,当时,李太后遣内侍赍紫袈裟白金问法要,大师书偈答曰:"……修福不修慧,终非解脱因,福慧二俱修,出世世第一。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3)注重戒律,普劝念佛
大师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灭,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因而,大师整饬清规,在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的情况下,大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师为证明。已受戒者,半月诵《梵网经戒》及《比丘诸戒品》。其住持的道场,规条甚严,出《僧约十条》、《修身十事》等示众。各堂执事职责详明,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丝毫无错。大师策厉清规,严明梵行,以救末世疲弊之习。由此遂成大师净土思想一大特色。
大师深感净宗念佛法门乃至简至易,普摄诸根,仰赖佛力,圆证菩提的无上大法,故殷殷普劝念佛往生净土。
兹录一段法语为例
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jìn)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以上法语字里行间,洋溢着大师的悲心与智慧,精辟地点示各色人等诸种境遇,均是念佛求生的契机。大师的言传身教,证悟境界,不愧一代祖师的风范。憨山大师曾盛赞莲池大师说:"惟莲池大师的才具,足以经邦济世;悟性,足以传承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机;戒律,足以护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励世人;规约,足以疗救时弊;若不是法身大士来开朗末世重重昏暗,谁又能做到这些呢?"蕅益大师亦赞曰:"此是云栖老汉,肚里最多思算,谛观末世法门,百怪千奇没干。绕他梵语华言,不出威言那畔。所以旋转万流,直指西方彼岸。只图脚底著实,何必门庭好看,八十余年暗室灯,闻风犹使顽夫惮。"这些恰其如分的评语表明莲池大师的德学风范,堪称净宗八祖的称号。
思想特色
大师于净土诸经中,特重《佛说阿弥陀经》。师以《阿弥陀经》的持名念佛,为至简至易、最为要约的法门,认为依《阿弥陀经》而行,即可以念佛之心而入佛之知见。师于所著《阿弥陀经疏钞》卷一中,列出佛说此经有十义:1.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2.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3.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4.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5.勉进初心菩萨,亲(jìn)如来故;6.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7.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8.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9.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10.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由此可知《佛说阿弥陀经》,实为世尊大悲本怀的流露,是为末法苦恼众生,所开示的出离生死之唯一捷径。
大师据华严五教的教判,将《阿弥陀经》判为顿教所摄,亦兼通终教及圆教。因正摄于顿教,所以此经,虽薄地凡夫,但能持名念佛,即能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以即身成办生死大事,故迥异于渐教要以历劫修行,始能位隺不退;兼通于终教,所以念佛生于净土,然后才能逐渐成佛;分通于圆教,所以此经述说净土的水鸟树林,皆演妙法,处处尽是如来的化现,这就是华严别教一乘的事事无碍境界,《无量寿经》说,能于宝树中见十方刹,阿弥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于十方等等,亦含此意,故两经均正摄于顿教。
大师认为修净土者,必须具备信、愿、行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师以《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行持之要,念佛的功能在一心不乱,数目多少则无关宏旨。
一心不乱,当分“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两方面:
事的一心,在于执持名号时之忆念,即是口中称佛名号,耳中闻佛名号,心中常忆念佛的名号,字字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不间不断,除此佛念,别无二念,因此将贪、瞋、痴等烦恼杂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能达于此,即已得信力成就,即可调伏烦恼,但还不能破除烦恼。
理一心为闻佛名号之时,不唯忆念常念,更应反观审察此忆念之根源,达于极点,则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为一心。此理一心,可分二个阶段:1.能念、所念更无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别无一个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无有心能念佛,了知惟有一心。2.能念所念均为非有非无,离四句,言思路绝,无可名状。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无见尽,契合清净本然之体。此不涉事相,为纯理观,此观力成就即入见道位,可破除烦恼杂心。
望月信亨之《中国净土教理史》谓:“此理一心正是《文殊般若经》之一行三昧,《华严经》之一行念佛、一时念佛,《起信论》中观佛之真如法身,毕竟得住正定所说,均有此理一心之意。又《观经》之至诚等三心,《起信论》之直心等三心,《往生论》之清净等三心,乃至华严十心、宝积十心,此一心中无不具足。《净名》之八法,德云之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亦不离此。此名菩萨念佛三昧,又名达磨直指禅,亦说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实指此理一心而言。”
由此可见念佛虽然容易,其理实深不可测。莲池大师所见之念佛法门,是极其简易而又极其精深,在简易的实践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jìn)人有以念佛法门为接引初机的浅薄之教,则是一种未能深入净土教理的蠡测之论。
莲池大师又据宗密大师之《普贤行愿品疏》,分念佛有称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此四种念佛后后胜于前前,以称名念佛最浅(jìn),实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实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顾,并非别出方便。
莲池大师之净土思想特色,亦即在于此。关于一心不乱可分事、理二种一心来解释,虽从净觉仁岳以来即有此说,但仁岳及以后之天如、性澄等大师,均是以天台教之立场,说出理一心,以释一心三观之义,是以此义作为倡导台净融合的立论根据。莲池大师体究理之一心,即是体究审察获自本心之意,此亦即达磨所传的当下直指的禅,大师即以此为禅净合一之理论根据。但此说不同于永明延寿等诸师,永明等师为救一般浅薄禅徒的空腹高心而不事实修者,故劝以兼修念佛,仍以禅宗、净宗为两门。而到莲池大师,则倡导禅净不二的同归之说,而不是兼带或双修了,此可为其特色。
主要著作
祩宏禅师生前著作很多,著名者当推《阿弥陀经疏钞》、《沙弥律仪要略》、《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往生集》、《竹窗随笔》等。
袾宏一生勤于笔耕,著述丰富,共30余种,由其弟子僧人大贤、居士李守一等人汇集成为《云栖法汇》,共3函,34册。据《云栖法汇目录》,分列如下:
释经类共3种
《戒疏发隐》5卷(附《戒疏事义》、《戒疏问辨》),《弥陀疏钞》4卷(附《疏钞事义》、《疏钞间辨》、《四十八问答》、《净土疑辨》),《遗教节要》。
辑古类共16种
《诸经日诵》、《具戒便蒙》、《沙弥要略》、《尼戒录要》、《禅关策进》、《僧训日记》、《缁门崇行录》、《华严感应略记》、《往生集》(附《劝修净土三章》)、《皇明名僧辑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自知录》、《水陆仪文》、《施食仪轨》、《诵戒式》、《放生仪》。
手著类共11种
《楞严模象记》、《西方愿文略释》、《戒杀放生文》、《竹窗随笔》、《竹窗二笔》、《竹窗三笔》、《正讹集》、《直道集》、《山房杂录》、《遗稿》、《云栖共住规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