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因法师简介_净因法师介绍

时间:2023-07-30

净因法师简介_净因法师介绍

净因法师

  净因法师,拥有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佛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生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学术评审局委员;香港宝莲寺方丈;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佛教文化产业名誉顾问。曾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博士生导师等。

  净因法师定期为《信报月刊》撰文,曾主编《敦煌心灵之旅》,总策划《三合一十全人格教育系列儿童绘本》。已出版的著作有:《逆境中的从容》、《安忍精进》、《佛智今用》、《随缘自在》、《愚子心耕》等。净因法师经常应邀于香港、澳门、英国、美国等地讲学、弘法,深受各界欢迎。

中文名 净因法师 信仰 佛教
毕业院校 敦大学亚非学院佛学博士学位 代表作品 《敦煌心灵之旅》、《安忍精进》等

香港《明报》刊登文章

  苦难教育

  古时有一屠夫,中年得子,满心欢喜。数年后,屠夫不幸身患绝症。他望著尚未成年的儿子,痛苦不已,心中反覆思索,「除了钱之外,还应该给我尚未成年的儿子留点什么呢?」苦思良久,灵光一闪,他嘴角不禁浮出一抹微笑。

  小男孩生日那天,屠夫送给儿子一个特别的礼物—一只可爱的小猪。小男孩十分喜爱,与之形影不离。看著小猪一天天地长大,小男孩心中的恐惧也与日俱增,因为他从小就明白:小猪养大了,就会被宰杀。终于有一天,屠夫告诉儿子,「你的那只小猪已经长大了,再过一段时间,我杀它时,你必须在一旁帮忙。」小男孩悲伤之馀,更加珍惜跟小猪相处的每一天。到了该杀小猪的那天,爸爸病逝了。小男孩很伤心,但没有崩溃,因为父亲对他的「苦难教育」已初见成效:勇敢地面对、接受「苦难」,包括「失去」的心爱之物和亲人。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侧重于生存之道、成功之法和快乐之门,缺少「苦难教育」。然而,在人生的旅途,无法控制的天灾人祸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甲型流感H1N1、禽流感等毁灭性传染病,正威胁著人类的生存,令人感到恐惧、不安;金融危机使得资产缩水,令人感到愤怒、委屈;海啸、地震等天灾,顷刻间夺去无数亲人的生命,令人感到绝望、无助;火灾、飞机失事等突发性事件,使人措手不及,令人活在伤心和煎熬的折磨中……当人们身处无法控制的灾难之中时,由于平时缺少「苦难教育」,灾难来临之时心理准备不足,自然没有面对灾难的勇气,很容易产生「灰心与迷茫」、「逃避与放弃」、「责问和怨恨」、「痛斥与咀咒」等负面情绪。这不但与事无补,反而会加剧矛盾与冲突,成为家庭、社团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后果十分严重。

  5月12日是四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我们理应利用这个特殊的日子,呼吁人们重视「苦难教育」,正确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勇敢并积极面对「苦难」的挑战,减低灾难带来的损害,能更能从当中学习、成长,增强生命的抗逆力和承受力,进而超越「苦难」本身,开始人生的新起点,赋予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的绘画师

  阿里士多德把人的心灵比作蜡块,把外界的事物比作金指环,而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就如同金指环印在蜡块上的痕迹一样,在心灵上留下印记。

  他的「蜡块说」认识论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譬如说,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J. Locke)继承和发展了阿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灵如同白纸或白板一样,后来通过读书学习,积累经验,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

  无独有偶,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者也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如同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正如《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其意为,一块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它就永远只是一块璞玉而已;同样,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如同璞玉中的美玉,只有通过读书学习,通古博今、明白事理、了知真理,才能让一个人的潜能充分展现出来。

  以蜡块、白纸与璞玉来比喻人出生时的心灵,这多少反映出东、西方对人本质的认识有所不同。然而,东、西方的哲人有一点是相通的,即读书学习是人生的绘画师,而读书的内容与目的决定人生的「图案」,读书的技巧决定「绘画」的速度,而准确领悟书本中的深意,决定人生「图案」的质量。

  香港今年以「全城阅读十分钟」大行动回应世界阅读日,推广香港的阅读风气,令人鼓舞。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各种书籍、文章浩如烟海,我们不仅要鼓励人「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还要清醒地意识到,读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鼓励港人学以致用,在求学中获得技能,在求知中获得智慧,在服务人群中感悟人生,命运的「图案」才能在读书过程中得到改变,灿烂的人生「图景」将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正如《法句经》云:「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

  入不二法门

  一日,舍利弗与维摩诘辩论 「不二法门」,天女撒下鲜花,为他们助兴。舍利弗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抖落黏在他袈裟上的鲜花。天女趁机戏弄舍利弗,「你连这麽美的鲜花都害怕?!」 舍利弗窘困地答道, 「出家人身上沾花,不合律法埃」天女反问,「鲜花与律法何干?更何况为什麽鲜花总喜欢沾在你身上,而不是诸位菩萨呢?」 舍利弗一时无言以对,突然灵机一动,反问天女,「你修行的时间好像也不短啊,为何至今还修不出男人之相?」天女微笑间用神通将舍利弗变成天女,以同样的口吻问,「舍利弗,现在身为女身的你,与刚才男身的你,在思维上有何不同吗?」「好像没有什麽变化,我也觉得很奇怪。」舍利弗一脸困惑地望著天女……

  以上故事出自《维摩诘经》,以譬喻的手法说明一个道理:人们误以为男与女、空与有、好与坏、大与孝长与短、得与失等表面的分别相为绝对、客观而真实的,因而产生种种执著,争斗与烦恼由此而生。《维摩诘经》以佛陀「空」的智慧教导人们,以男女之相而论高低贵贱,十分荒谬,因为男女之相乃因缘所生,随缘变化,根本找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男女之相来。在佛教看来,决定一个人高低贵贱的标准,不是一个人的外表与相貌,而是其言行、思想境界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现代尼圣通愿法师,一生精研华严,弘扬戒律,严净毗尼,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者甚众; 证严法师,集智慧与慈悲于一身,毕生致力于慈善救援事业,寻声救苦,享誉全球,僧俗同赞;在香港,集智慧与艺术天赋于一身的女中豪杰大有人在。她们都以自己的勤恳劳动和为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赢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这些事实再一次提醒人们,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他/她以实际行动提升自我,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敬重。

  说爱

  大陆每年因吃河豚中毒死亡的人数,仅苏南一地就有四百多人,但吃河豚的人却每年有增无减,只因河豚的肉有「海鱼之香、河鱼之鲜」,令人迷醉,以至拚死也想冒险一试。

  人们常把美色比喻为河豚,男子明知「吃」多了或 「进食」不当,都必死无疑,然而还是死得心甘情愿,拚命「争食」。佛家以「爱不重,不生娑婆」一语道出其中原由﹕「爱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和杀伤力,可以使人茶饭不思、神魂颠倒。明朝陆道威先生曾说﹕「色之迷人,如水荡舟,当牢?舵,自不迷所向。」由此观之,著名的理学家也不否认美色之迷人与可爱。不过,贤者与普通人有别,贤者能「牢?舵」,普通人却见色心动,情海波涛汹涌,不能自主。爱神邱比特,蒙住双眼,四处乱射爱情箭,一箭穿心。这也形象地描绘出爱情的难以捉摸与魔力。

  既然饮食男女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人皆为此而奔波忙碌、乐此不疲,那麽如何才能「牢?舵」,妥善处理好这人生不可避免的「大事」,获得人间真爱呢?我们可从古人造字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爱」与「情」都是以「心」为其部首,如果将「心」移除,则成了「受」与「青」。换而言之,「爱」无「心」,则令人难以忍受;「情」无「心」,带给人们的只能是青而涩的苦果。更有趣的是,泛爱便是三心二意,烂情往往薄情,两者也同样是错过真爱的致命原因。

  佛家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对想要获得真爱的人来说,也同样有帮助。换而言之,要获得真情之爱,送花是形式,用心是关键;专心是「灵丹」,多心是「毒药」。

  有了爱慕的心、承诺的心、专注的心、关爱的心、奉献的心、感恩的心、赞赏的心、尊重的心、理解的心、宽容的心、妥协的心、忍让的心、体谅的心,真情之爱就在你的身边。

  信念的力量

  佛陀怀著「人生的苦难是可以解脱的」信念,曾立下「不成正觉,誓不起座」的誓言,于世间说法四十五年,广度无数众生;地藏王菩萨亦坚信世上「没有不可教化之人」,故立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心甘情愿地到最苦的地方——地狱去救度众生。

  (jìn)观历代大德高僧,他们皆秉承「知恩报恩」的信念,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怨无悔地为芸芸众生奉献,以实践在佛前立下的「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誓言;玄奘大师(602-664年)正是因为有著「求取真经,利益华夏」的信念,才会有「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大沙漠上西行求法;鉴真大师(688-763年)也是因为其「东渡传播正法」的信念,才会立下「是为法事也,不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誓言,历经九死一生,东渡扶桑弘扬佛法…… 由此观之,坚定之信念成就非凡的人格,从而开拓伟大的志业。

  据此,《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世俗生活的人生旅程中,信念同样重要。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一个人若没有信念,便失去了人生目标,只能盲目地活著,如漂浮于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找不到驶往人生彼岸的方向,辛苦一生而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反之,信念控制生命之舟的方向,帮助迷茫者在失落中重新定位。因此,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将产生强大的行为动力,即使身处逆境仍可以扭转厄运,焕发出生命的潜能,从而迈向成功之路。

  说斋

  从我记事时起,全家人在大年初一都必须吃素。我曾问过年长者这样做的理由,上年纪的人都说,这是我们的习俗;也有人基于健康的原因,作出看似合理的解说﹕除夕吃了太多的鸡鸭鱼肉,初一吃素,有清理肠胃之功效。

  出家后方知,原来正月初一恰好是弥勒佛圣诞。自古以来,佛教徒便在每月的十斋日(初一、初八、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廿三日、廿四日、廿八日、廿九日、三十日)和诸佛菩萨圣诞、成道日持斋守戒。此时,我似乎又有点「恍然大悟」。原来家乡老人心目中的习俗,是受佛教节日的影响,「吃素」其实就是「吃斋」。

  偶翻古书,方才明白,「斋」字的含意并不仅仅是「吃素」这麽简单。对「斋」字的解释,《说文解字》中为「洁」,《洪武正韵》中为「庄」、「恭」,《广雅》中为「敬」。譬如说,据《汉书·淮阴侯列传》记载,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后,刘邦问萧何,如何才能留住韩信,与项羽争霸天下。萧何建议:「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由本段文字可见,自古以来,斋戒沐浴,是对人最尊敬的表现形式。

  更有趣的是,《易·系辞》中指出了「斋」的核心是「洗心」。《列子·黄帝》云,「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很显然,本段文字中的「斋心」不可能是「吃素」,而是「洗心」、「净心」。

  在以上中国文化背景之下,佛家把「斋」字发扬光大。大年第一天为弥勒佛圣诞,以此来提倡人们吃斋,培养慈悲心,正合「慈氏菩萨」的称号;以清净、恭敬、慈爱的心度过新年第一天,期盼为全年帯来好运,与人们对未来佛——弥勒的敬仰遥相呼应;正月初九以恭敬、虔诚的心举行斋天法会,培养感恩的心。一个人若具有了恭敬、虔诚、感恩和慈悲的心,便能洗心革面。若人人都能以此净化自己的心,又何愁人心不齐?!这也许是《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把「齐」与「斋」看成是相通字的原因之一吧。

  杯子与水

  分别了多年的同学,在老师家聚会,大家无所不谈:从生活烦恼到工作压力、从金融风暴到投资失利……愈谈愈觉得今不如昔,前景黯淡。老师听后笑而不语,只是忙?把家中的陶瓷杯、玻璃杯、塑胶杯找出来,放在茶几上,然后对大家说﹕「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

  大家早就说得口乾舌燥了,纷纷拿起自己看中的杯子倒水喝。等到每人都拿了一只杯在手中时,老师指?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每一个人手里的杯子都是既好看又别致的,而剩下的塑胶杯,因样子普通而没有人选中它。」

  这样的结果本来并不出奇,因为谁都希望自己拿?自己喜爱的杯子喝水。然而,老师却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口喝了,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杯子只是盛水的工具,其形状与材枓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品质。然而,大多数人却把更多的心思与精力花在杯子上,而非我们所需要的水上面。这样一来,哪还有心情去品尝水的甘甜?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在现实生活中,如此自寻烦恼的人还真不少。譬如说,活跃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现代女性,有几套体面的衣服,穿戴整齐,这是工作需要,无可厚非。然而,有些女性痴迷于新款时装,衣服买了一件又一件;贪图圣诞节大减价的便宜,鞋子买了一双又一双;崇尚名牌,手袋、配饰更是买了一款又一款……几年下来,积累下来的衣饰多到连家里都放不下,最后只能做「善事」送人,然后又「心安理得」地继续见一件买一件新款时装!胡涂的世人就是这样,在无知、贪婪心的驱使下,把心思、精力与钱财浪费在表面的虚荣上,到头来自己不但没有获得多少实际的利益,反而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习惯性浪费的坏毛病,不仅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而且大量消耗社会宝贵的资源,是一种彻底的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值得人们去反思。我深信﹕就地球现有的资源而言,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然而却永远无法满足人心的贪婪、人性的虚荣与习惯性的浪费。

  做本分事

  一天,农夫心爱的驴掉进一口枯井里,他尝试了各种营救的方法,忙碌了几个小时,都没有结果,最后不得不放弃营救工作。然而,井里传来驴子断断续续的凄惨哀嚎声,令农夫伤心不已。于是他请来左邻右舍帮忙,决定尽快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便减少它垂死挣扎的痛苦,早早解脱。一铲铲泥土落入枯井中,打在驴子背上,痛苦万分。出于求生的本能,每次泥土打到驴背上,它就用力抖掉这些泥土,然后踏到泥土上面……大家忙碌了半天,枯井终于被填平,伤痕纍纍的驴子也轻松地跳出枯井,获得新生。

  故事中的枯井,犹如目前人们不愿面对的金融危机;落入枯井中受伤的驴,犹如这次金融海啸中受害的「苦主」;农夫请左邻右舍帮忙,犹如布殊总统请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到华盛顿开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希望早日了结这埸危机;打在枯井中驴背上的泥土,犹如金融海啸后人们必须面对的各种考验。落入深井中受伤的驴,想一下子跳出枯井,比登天还难;同理,这次金融风暴影响既深且广,苦主们想很快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不比这只驴从深井中跳出来得容易。即使人们尽力往井中填土,深井中的驴若失去求生的勇气,只知伤心流泪,而不作任何努力,势必早就葬身深井之中;同理,即使二十国峰会体现「罕见团结」,会后各国政府也花最大的力量去振兴本国经济,深陷金融危机泥淖中的苦主们,若整天只知怨天尤人、悔恨悲愤、唉声叹气,放弃努力,就实实在在地成为了金融风暴的牺牲品。

  其实,身陷绝境的驴,只要不放弃求生的意志,不断地动动脚,坚持不懈地抖落打在身上的泥土,便能走出困境;同理,尽管我们正面临金融危机的煎熬,若人人都能正确看待所处的环境和局势,以平常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勤恳而踏实地工作,专注于当下这一刻能做的事,便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也会逐渐好转起来。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舍去的是执著,得到的是自在

  机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受损的零件若能得到及时的更换,机器便能完好如初,正常运转;反之,若受损的零件得不到及时更换,整个机器便会成为一堆废铁,造成极大的浪费。人体就像一部机器,随著时间之流逝,心、肝、肺、肾等器官出现问题时,若能及时移植新的器官,便能使濒临死亡的患者获得新生。

  问题的关键是,虽然生物科技在嚐试复制人体某种器官的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像批量生产机器零件那样成熟地复制人体需要的器官,再把它移植到人类身上,这仍然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器官捐赠成为器官移植唯一的选择。

  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绝大多数港人对器官捐赠仍持保留态度。以肝病患者为例,目前香港每年约有200人等候换肝,而香港愿意捐肝的人数每年还不到40人。尸肝严重短缺,造成不少肝病患者在轮候肝脏移植手术期间死亡,给患者及家属留下无限的遗憾。

  为什麽器官捐赠如此举步难艰?在错综复杂的诸多原因中,人们与生俱来对「自我」的执著,则是问题成因之关键。佛教认为,死亡与其说是生命的终止,不如说是生命相续转化的新起点。当医学界判定一个人死亡之时,无论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神识)尚未离肉体,还是第八阿赖耶识已离身而成中阴身,在摘取器官的过程中,亡者的神识都会对失去「我」的身体、「我」的所有产生「心痛的感觉」。

  在佛教看来,对「自我」的执著是生命痛苦的根源,理应去除。捐赠器官,可以帮助一个人从深层次观照自己的身体,其实是由各种因缘和合所成,根本找不出一个永恒不变的「我」供人们来执著。当死亡来临之时,虚幻的肉体,如同落地的树叶一样,几个小时内就会开始腐败。与其使肉体火化成灰,不如及时捐出器官,遗爱人间。这不仅可以使更多人获得新生,而且是修习菩萨慈悲利他精神的最佳方法,成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更重要的是,捐赠器官之善举,可以帮助捐赠者加深对「无常」、「无我」等教义之理解,去除我执,成就自己的慧命。因此说,在捐赠器官的过程中,捐赠者舍去的是执著,得到的是自在;舍去的是有限的器官,得到的是无上的智慧。

  人生如油画

  在《生存空虚说》中,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认为,「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jìn)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要站远一点不可。」

  油画,远看确实很美,但到了(jìn)处一看,只看得见涂抹得乱七八糟的油彩;正如从宣传短片和照片里看到的风景美得令人陶醉,但置身风景区中之时,才发觉现实与想像完全是两回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乍看起来,窈窕淑女,令人倾心;美满家庭,令人羡慕;位高权重,令人敬畏……但当我们走(jìn)他们的生活时才发现,玫瑰花般的美女有令人难以忍受的脾气,幸福家庭的背后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成功人士的肩上更有无穷的压力……

  人生如油画,是完美与不完美的有机组合。(jìn)观人生,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应该相互体谅、相互包容。更重要的是,当我们(jìn)观自己的人生时,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在香港这样繁忙的都市,工作、学习、家庭等各方面的需求往往也令人透不过气来,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不难听到「很累」、「很辛苦」、「压力很大」、「不开心」等字句。

  内观禅(Vipassana)就是教导人们用旁观者的视角,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观察自己的心智,摒除对人事的盲目反应,从而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瞭解,培养自己以如实观来观照自己心灵深处所隐含的好恶、恐惧或期盼。不需逃避,而应勇敢地面对,如实的了知,进而努力自我修正长期以来养成的错误观念及行为。这样,身心的痛楚或压力便随之缓解,快乐自在的人生亦会随之而来。

  小孩和小鱼

  暴风雨后的清晨,一位老人来到海边散步。他走著走著,就发现沙滩上的浅水洼里困了许多被风浪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千条。虽然大海(jìn)在咫尺,但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那里的水就正在被沙粒吸乾,被太阳蒸乾……老人惋惜的想,这些小鱼不久都会死吧。

  老人继续前行,忽然看见不远处一个小男孩在水洼旁边不停地弯下腰去,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然后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老人停了下来,注视著满头大汗的小孩,最后他终于忍不住,走过去劝说小孩:「孩子,这水洼里有数以千计的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男孩头也不回地说。

  「哦?那还要救?有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

  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另一条鱼抛向大海。

  「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这位可爱的小孩只是拯救了几条小鱼吗?当然不是,他竭尽全力帮助的是正在遭受苦难的生灵!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小鱼」无处不在。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上66亿人中,有(jìn)28亿人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每天的收入不到两美元,而其中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的人有12亿,其中中国内地,约2.12亿人日均收入不到一美元。据世界银行预计,直到2015年,日均收入不到两美元的人口仍有2.23亿人。

  每一条小鱼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当我们看到浅水洼中苦苦挣扎的小鱼时,彷佛看到了这个残酷的世界中,每天上演的无数不幸,那无数孤苦无依的生命正在呻吟著、挣扎著,急需人们的救助……虽然我们无法帮助所有不幸的人,但若能尽一己之力帮助有缘之人,不仅使自己心安,而且也承担了社会中应尽的责任。

  鼓励的力量

  有一位母亲,儿子上幼稚园的时候,老师说她的儿子有多动症,连三分钟都坐不住,在全班30位小朋友中表现得最差。伤心的母亲鼓励儿子:「老师表扬你有了进步,原来你在板凳上坐不到一分钟,现在可以坐三分钟了。」那个晚上,儿子开心得破天荒的吃了两碗米饭。

  上小学的时候,全班50个同学,儿子在考试中排名40。老师质疑儿子的智力有障碍时,忧心忡忡的母亲鼓励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细心些,下次会考得更好。」说这话时,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芒,沮丧的面容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对母亲说,以她儿子现在的考试成绩来看,可能考不上重点高中。愁眉不展的母亲鼓励儿子道:「老师对你非常满意,只要你努力,会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的」。就这样,天资欠佳的儿子,在母亲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声中,最后终于考取了重点大学,并学有所成。由此可见,鼓励与赞赏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自古以来,有道高僧皆能随机教化众生,鼓励后学上进。觉光长老就是这样一位慈祥的长者。至今还记得在2001年毕业后,陌生的现实社会令我迷茫,没有工作经验令我缺少信心,于是对未来的发展感到一片茫然。

  此时觉光长老笑咪咪的鼓励我说:「好啊,能够在世界著名学府——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任教,一定要加油,为出家人争口气。」长老语重心长的话给了我无限的鼓励和力量。随著时间的推移,我要面对的问题愈来愈多,工作压力愈来愈大,勇气却愈来愈少。

  此时,觉光长老却在不同的场合高度评价佛学研究中心的发展。长老的赞叹与欣赏,成为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最(jìn)因工作压力太大,一直想找个藉口推掉为《明觉》撰文的 「烦恼」。可是在一次聚会上,觉光长老一见面就问:「最(jìn)两期的《明觉》,怎麽见不到你的文章了。」

  我感到很惊讶:「你是怎麽知道的?」长老笑呵呵地说:「小心,你写的文章,我都留意。」长老的「责备」令我十分感激。多年来,他老人家一直在默默地关心我的成长。于是我又拿起笔,继续写下去……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使我鼓足勇气,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一次次的挫折与挑战,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命运。

  佛陀的耕耘

  秋天,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在一起,庆祝丰收,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此时,一位农夫看到佛陀正托钵远远走来,故意难为佛陀,说: 「佛陀!我们默默耕耘了一年,才有今天的收获。你若是和我们一样耕地播种,今天也就有资格得到食物呀!」

  佛陀听后安详地说: 「我也是靠耕田下种来得到我的饮食呀!」这位农夫听后十分惊讶地问, 「你也是农夫?同样下田耕作?那麽,你的田在哪儿?你的牛和犁在哪里?你又是播什麽种子呢?」佛陀为他们说了如下偈颂:

  「信心是我播的种子,苦行是灌溉的雨水;

  智慧是我所耕的犁,惭愧心是我的车辕。

  我以正念守护自身,如同驾御我的耕牛;

  抑制身口意的恶业,就像在我田里除草。

  我用真实做为车乘,乐住其中而不懈怠;

  精进耕作而不荒废,并且安稳快速前进;

  我一直前进不退转,到达了无忧的所在。

  这才是真正的耕田,能耕植出甘露果实;

  这才是真正的耕田,不再受轮回的痛苦。」

  这位农夫听完佛陀所说的偈颂,内心十分惭愧,终于领悟到佛陀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播种者,于是盛满了最香美的食物供养佛陀。

  这个故事出自《杂阿含经》,是佛陀所说的「耕心田之法」。佛教大雄中学的师生们,效佛所行,几十年如一日,在莘莘学子们的心田上,撒下信心的种子,以智慧之犁拔除他们心田上愚寲、懈耽不求上进等烦恼之杂草,最终收获到学生健康、幸福成长之果食。

  辛苦与痛苦

  陶侃为东晋名臣,立下赫赫战功,后因遭人陷害而被降职调往偏僻的广东。陶侃清闲无事,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甓)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再把砖搬回屋内。邻居看到陶侃这样持之以恒地每天搬砖,好奇地问:「你本可以过一种非常安逸的生活,为何要每天这样辛苦地搬砖呢?」

  在一般人看来,每天搬砖,消耗体力,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然而人的体力犹如一口井,每天不断汲水,新渗透出来的井水会更纯净、清凉,这口井里的水便成为活水;反之,若一口井长期不使用,井水反而变得很不新鲜,最终成为死水一潭,无法食用!人的体力又何尝不是如此。

  陶侃立下战功后,居功自傲,过起养尊处优的生活,在醉生梦死中消磨时光,荒废了身体,一旦国家有战事,因体力不济而无法驰骋战场,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反之,正因为陶侃在无战事时仍能利用「搬砖」来锻炼体力,国家一有战事,他就被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封爵长沙郡公,声名显赫。

  同样,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每一个成功都是用辛苦和汗水换来的。辛苦并不可怕,因为年轻、具有活力的生命,犹如一口井,辛苦工作一天犹如从井中取水,一觉醒来,体力自然恢复,更具活力,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反之,时下一些年轻人,眼高手低,期望高但又不愿辛苦付出,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内心的痛苦也由此而生。

  佛陀讲人生是苦,主要是指心灵上的痛苦。这种痛苦与辛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辛苦主要是指体力上的消耗,而痛苦则是心灵上的折磨;辛苦不一定会痛苦,痛苦也不一定会辛苦;通过辛苦的工作可以减轻或避免痛苦,对痛苦的反思可以激发起一个人去努力工作,即使辛苦也毫无怨言。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运甓翁」,以自己的勤苦来磨炼意志,总比日后无奈慨叹、痛苦不堪要好的多。

  尊严来自实力

  少年时的韩信,便已胸怀大志,只因家境贫寒,身体又柔弱,经常被人欺负。一次,他在街上行走时,满脸横肉的屠夫挡住他的去路,盛气凌人地对他说:「这儿有一把刀,你若有本事,就把我杀了;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没办法,只能俯身从屠夫胯下爬过去,毫无尊严可言。后来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夺得天下,先后被封为三齐王和楚王,位极人臣,尊贵无比。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尊严又何尝不是如此。早在19 世纪初叶,为了平衡进口中国茶叶等货物带来的贸易逆差,英国等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林则徐广州禁烟,本是中国内部事务,然而只因当时国穷民弱,英国人竟以四千人的军队挑战大清兵力。结果是林则徐被罢官,充军到新疆伊犁,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还索要赔款。从此之后,中国土地被各国列强瓜分得七零八落,中国人也沦陷为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毫无尊严可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陆刚刚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阴影中走出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百废待兴,有些人对香港的前景忧虑,选择移民到外地,香港人的尊严受到考验。然而,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年均增长9.67%,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最大奇迹。随著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愈来愈大,也使人们不再怀疑港人治港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回归以来,通过港人的努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及资讯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港人亦因此更有自信,以身为香港人自豪。香港回归十年的历程再一次说明,尊严来自实力。

  禅修猫

  在古代日本深山中,隐藏著一座古寺。颂经、禅修,年复一年,僧人们一直过著平静的生活。一天,寺院内来了一只流浪的小黑猫,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寺院生活。方丈心地慈善,用剩馀的食物喂养它,从此他便烦恼无尽﹕坐禅时小猫会侧身擦擦方丈的腿,有时又卧在方丈盘坐的双膝上,或嗅嗅方丈的脸,不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令方丈无法入定。无论用什麽方法,小猫都能钻进禅堂捣乱。

  百般无奈之下,方丈只能在坐禅前,用一条链子将小猫拴在远离禅堂的一根木柱上,可它仍会发出喵呜声以示抗争。后来老方丈在每次禅修前,都会陪它玩,抚摩它的头,还给它准备好吃的食品,再将小猫栓祝几次之后,小猫仿佛养成了习惯,再不会在坐禅期间吵扰了,老方丈也深感欣慰。从此以后,徒弟们总会在坐禅前用同样的方法安抚小猫。

  几年后,老方丈去世了,年轻又自负的新方丈刚到任,对寺内僧人在禅修前安抚猫的作为感到困惑,但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求教他人,苦思冥想数日,总算找到一种解释,也许这是本寺坐禅的独特传统吧!数年后,这只黑猫也死了,新方丈又买了一只新的黑猫填补其位。随著时间的流逝,方丈换了一任又一任,黑猫换了一只又一只,该寺坐禅前安抚黑猫的程式却一直未变,得以延续下来,最后成为该寺坐禅的最大特色。

  几百年后,当初绑黑猫的木柱成为圣物而被信众朝拜,人们深信该寺坐禅前安抚黑猫的程式具有治疗心灵的神奇功能,来该寺朝拜、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日本该寺也因而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寺院之一。人们也深信带有黑猫图案的纪念品具有加持作用而得到广泛流传。更为有趣的是,大学教授们对此现象甚为关注,纷纷发表论文,论说该寺坐禅前安抚黑猫的程式对禅修的特殊功用,并指导学生写了数篇博士论文,深入探讨禅修猫的起源与发展,从理论上进一步强化了坐禅前安抚黑猫程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指出此方法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光大。

  一只流浪的小黑猫,只因方丈的一念仁慈而得到很好的照顾,年轻自负的新方丈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误以为「安抚黑猫」是该寺的传统而加以「继承」,这才造成了几百年来「以盲导盲」,师徒相承的独特禅修方式。佛教界中争论了两千多年的「小小戒」又何尝不是如此?佛陀当初依据印度的风俗习惯,因事制戒,随犯随制,对症而制,戒条也因此逐渐增加。然而,随著时空的变化,对「小小戒」作适当之修订和调整,更似确保僧团适应当今社会、健康发展的明智之举。如果我们不寻根溯源,而仅仅墨守成规,恐怕早已错失当年佛陀制戒之本怀。

  拼搏与搏命

  我们有幸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机会与压力共存,竞争(jìn)乎于残酷。这使得我们的人生犹如在赛场上的跑车,唯有「拼搏」,勇往直前,才有获胜的希望。同样,为了给自己积累生活的财富,维持体面的生活,获得社会的认同,证明自身的价值,使自己拥有一片天空,我们必须「拼搏」。

  然而,「拼搏」过度,便成了「搏命」。短暂的人生中经历了从贫乏到丰盛,从迷茫到自信的创业考验期,初尝成功的甜头,往往会使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产生自信与执著,然后便很容易落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事业愈成功,机会就愈多;机会愈多,人愈忙碌……一句「能者多劳」,害得无数「能者」心甘情愿地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没有真正的周末和假期,三餐不定、睡眠不足,甚至还「通宵达旦」地赶写报告、计划……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早已透支出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在自已精心打造的事业王国中耗尽生命的最后一点火焰,在事业最高峰不得不撒手而去……类似的报道随处可见﹕「在(jìn)5年内,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有135位教授死亡,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3.3岁。」(《北京晨报》,2005/11/17);「全国每年至少有百万人『过劳死』」(《瞭望东方周刊》,2006/07);70%的知识分子濒临「过劳死」(《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2006);「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年龄为58.5岁,而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到调查时的53-54岁」(《中国法制晚报》,2006/07/14)……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都在「拼搏」中成功,又在「搏命」中失去宝贵的生命。

  如何才能把握好「拼搏」与「搏命」的界限呢?「傻子吃盐」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些许启示。傻子作客,因饭菜中少盐,吃起来便淡而无味。主人在食物中加入少量的盐后,傻子立即觉得食物变得美味很多了。他想,一点点盐便能使饭菜变得如此美味,那多放一些,岂不更好。

  于是他便在食物中偷偷地放入更多的盐,结果可想而知,菜肴苦涩得难以下嚥。佛陀以此故事告诫人们,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自身修行,若明知自己要做的事情远远地超出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的限制,而依然固执地强求,便是「搏命」;反之,若能以一种「不偏不倚、不紧不松、不苦不乐」的「中道」人生观去对待,调动能善加利用的资源,依照周围环境和条件作出合理的分配和计画,并积极而努力地去实施,这才是「拼搏」。只有把握好当中的「度」,我们的事业与人生才能走得更稳、更长久,活出人生的光彩。

  饮料与宗教

  童年时代,口渴了,就喝水;来了客人,才有机会品尝茶的清香;生了病,才有喝奶粉的特权。因无比较,便无幻想,日子倒也过得满足、踏实。中学时代,出现了汽水如可口可乐和雪碧等饮料,选择的机会多了,烦恼也随之而起﹕口渴了,总是饮白开水,怕人笑;想壮一下胆,买时髦饮料,可怜囊中羞涩。到香港工作后,时常需要陪人吃饭。还没有坐稳,热情的服务生早已在一边侍候,有礼貌地寻问需要何种饮料。面对一长串的饮料名称,新的忧愁又随之而来﹕很多饮料(尤其是舶来品),尽管它们的名称十分诱人,但我真不知它们为何物,说出来怕人笑;点我熟悉的咖啡、奶茶,又怕人说我老土……

  宗教信仰又何尝不是如此。千百年来,人们各自依照自己的宗教生活,相安无事地生活。然而,随著21世纪e世代的来临,使各大宗教的教理教义呈现于同一个 「菜单」——网络上。现代人开始眼花撩乱。哪一个宗教最好呢?很多人为之而苦恼。

  为了避免误会,减少冲突,早在三、四十年前,宗教之间的对话就已开始,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以自己的宗教为主体,通过对话的形式,达到宣传自己的宗教为目的;

  (2)从宗教理论层面进行对话、沟通,以求同存异,化解冲突;

  (3)从宗教伦理层面进行对话,企图建立起所有宗教公认的伦理(如全球伦理),促进宗教的融合、会通。

  由于受到动机和方式的影响,使得现有的宗教对话形式重于内容,效果并不太理想,原因何在?印度神学家潘尼卡一针见血地指出,比较宗教是不可能的。如同菜单上千奇百怪的饮料,都是因人的口味和需要,逐渐调配出来的,根本无法通过比较而排出优劣来。

  同理,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在特定地区的人群中相对独立地传播、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根本无法也毋须判断不同宗教的高低优劣。如果把各种饮料混合在一起,能算是最好的饮料吗?同理,如果有人通过宗教对话,果真能把所有宗教都融会贯通在一起,那一定是邪教!

  饮料的多样性正是它的卖点,宗教的多样性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正如人口渴了,需要补充水分,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至于在水中加入何物,取何种名称,又有什麽重要的呢?!同理,当现代人有问题时,他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宗教对话,每一个宗教挖掘自身的资源,共同解决现实问题。我以为,这样的宗教对话才有意义,更具生命力。

  人生如打球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换上更轻便的运动鞋,B骂他糊涂:「你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人生的旅程如同一场运动比赛,踌躇满志的青年时代,事事与人比较计算,如同打羽毛球,心中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想方设法胜过对手。

  然而,随著年龄的增长,经历各种磨难后,人们才慢慢觉察到,成熟的人生犹如打高尔夫球,是自己跟自己的比赛。真正的对手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真正意义上的输赢是自己能否超越自己已有的成就,挑战自我,克服缺陷。正如乌鸦搬家的寓言中所说的那样,乌鸦若不改变自己的叫声,无论搬到哪儿,都会被人讨厌。

  同理,人的最终敌人始终是自己。事业、生意上的输赢都是暂时;能否战胜自我,才是人生成败之关键。而战胜自我的关键,就是要战胜无止禁的自私欲望。在当今物欲横流、诱惑遍地的纷繁社会中,若无法抵制名誉、权力和金钱等等的诱惑,就会一步步走上邪路,最终把自己推向不归路。因此《法句经》云: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节制。

  天神乾闼婆,魔王并梵天,皆遭于败北,不能胜彼人。」

  以玩的精神做学问

  从我记事时开始,父母与老师常以「头悬梁、锥刺股」、「警枕催读」、「萤囊映雪」、「负薪挂角」等故事鼓励我苦读,以求学有所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其结果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也只是痴心妄想﹗出家后,师父的告诫还是二字——苦读。其结果是,斯里兰卡苦读八年后,仍无多大长进,也因此对精通多国文字、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极为崇敬。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便是我极为崇敬的师长之一。

  来香港大学任教后,在李焯芬教授的引见下,我终于见到了心中仰慕已久的饶宗颐现生,更迫不及待地向他请教学问之道。听完我一番苦读的经历后,他只淡淡地说,如果把做学问当成是一件苦差事,怎能好好做出学问呢﹖为学之道更在于兴趣。若能把「玩」游戏的兴致用到读书上,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更会付诸实践,求学的过程中所产生得愉快经历和体验,更能让人乐在其中,激励人深入地去求知,宽广地去探索,也许某天「一不小心」便会被人封为了「大家」。

  饶公的当头捧喝,直指人心,令我猛然醒悟﹕学习绝非轻松简单之事,不经过艰辛的努力,很难成功,然而苦读也并不一定能确保你学有所成。成败的关键还在心态。若能培养兴趣,转变心态,才能以轻松、喜悦的心情面对繁重的学习和研究,也会学有所成。所以,奉劝天下父母教导子女时,时刻牢记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换过活法

  我原以为学校有很多假期,所以选择了教书。然而正式工作后才发现,一年只有二十二天的年假﹗真有点后悔。可随著时间的流逝,逐渐地,有了做不完的工作、写不完的文章、开不完的会,再加上没完没了的应酬,就算周末利用起来,时间也还是不够,就算有假期,也没有心情度假。时间久了,感觉只剩一个字──累。

  正当我力不从心之时,政府开始大力推动五天工作周,这确实是提升香港市民身心健康的有益之举。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周中员工心情最好的一天是星期五,办起事来也比较容易成功,也许有周末休假之美好企盼吧。而星期六虽说只半天的工作时间,但因工作人员比平日少,气氛比较轻松,很难让人完全进入状态,所以工作效率也不理想。五天工作周的实施,可以让员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拚命工作五天,然后换个活法,再拚命「玩」两天,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星期一到星期五工作起来效率定会有明显的提高。毕竟现代社会中,提高工作效率比盲目地延长工作时间更重要。

  然而,在快节奏生活的香港,即使实施五天工作周,所有的员工真的会拚命「玩」两天吗﹖我对此持有怀疑态度。因此年假倒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换个活法的有效方法。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踏著柔软的细沙,任凭海风拂面,倾听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回归到大自然之中,能让人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与休息。

  问题的关键是,身体的压力固然可以通过旅游而得到减轻,但伴随著工作而产生的困扰和烦恼时常让我们的心灵疲倦不堪。心累了,又当如何解决﹖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若能利用年假,在畅游之馀,到寺院中小住,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下传统文化。若有条件甚至可以考虑加入禅修中心,彻底地换个活法,让身心都处在一片宁静和祥和的气氛当中,留心忙碌生活中从未注意过的细节,无论是清风明月,还是绿树莲花,都让人细心品味……想通了从未明白的问题,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还有什麽放不下的呢﹖因此,换个活法不仅是外在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内在思维模式的升华。

  迷与悟

  有个失恋的人在公园里头,因为不甘而哭泣。一位路过的哲人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笑道:你不过是丢弃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却损失了一位爱他的人,他的损失要比你大得多,你还有什麽可恨的呢?不甘心的人应该是他才对。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念迷,万念俱灰,凄凄惨惨,苦海无边;一念悟,海阔天空,快快乐乐,欢喜自在。

  禅门的大智慧就是让人们了知,世间的爱与恨、苦与乐、得与失、是与非、正与邪、好与坏、烦恼与菩提、地狱与天堂、凡夫与圣贤都在一念之间。一念迷,贪心起,被世间名利、财物、美色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累,终日奔波,永无休止,从此烦恼不断;一念悟,了知世间万物皆缘生缘灭,绝非永恒不变,由此而领悟到佛陀「空」的智慧,看透放下的心态自然升起,对身外之物便不会过于执著而又能善加利用,于人于己皆有益。因此,《六祖坛经》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由此可见,禅宗修行的关键即是转迷为悟,而转化的方法之一则是禅修。通过禅修,暂时放下平日的琐事,于清净的环境之下专注于生命中那些本质而又深层的问题,也许就在那一念之间,能悟出一些常态下难以想通的问题。因此,转迷为悟的过程便是转苦为乐、转恨为爱、转恶为善、转烦恼为菩提、转凡为圣的过程。因此《六祖坛经》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同样,在人生的旅程中,常常会有很多考验与抉择,善恶是非,爱恨情仇,全在自己的一念思维,务必要好好把握。

  更多净因法师相关文章(请点击)

RECENT POSTS

一日禅:学会包容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一定要记住,恨别人,痛苦的永远是自己!...
2024-11-22
一日禅:学会包容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讲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实际上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
2024-11-20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一日禅:解脱内心

放下世间诸相,解脱自己的心。缘起性空,不必执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心更珍贵。...
2024-11-18
一日禅:解脱内心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4-11-17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4-11-15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龙门石窟,这一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旅人驻足。然而,在赞叹其巧夺天工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龙门石窟...
2024-11-14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一日禅:何为幸福

口渴的人,有口水喝就是幸福;饥饿的人,有个馒头就是幸福。赤脚的人,有双鞋穿就是幸福;瘫痪的人,能够走路就是幸福。我们常常觉得不快乐,是因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而一个...
2024-11-14
一日禅:何为幸福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在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众经撰杂譬喻》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初,波罗奈国中有五百位盲人,他们到处乞食度日。正好有一年闹饥荒,他们乞讨很久都一无所获。他们就聚在一起讨论道...
2024-11-13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生活是一面镜子,微笑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样子。生活总是有苦有乐。爱笑的人并不是生活上万事如意,而是他们明白,能够战胜困难的永远不会是沮丧忧愁,而是乐观和微笑,因为笑容,总是能带...
2024-11-11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只有具足四对治力, 在佛菩萨面前 勇敢地发露自己的过失, 在悔恨的基础上, 下决心永不再犯。 并实际采取行动, 有针对性地以良善的言行 去对治自己身上的烦恼习气, 才能最有效地清...
2024-11-08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