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后一世:第 45 个,也是最后一个安居
从那烂陀,佛陀来到波吒利弗城。当时,摩揭陀国的两位大臣输尼陀和佤沙陀罗正在那里建造防御工事,以此来抵挡跋祗人的进攻。
佛陀就在一个破旧空洞的房子里住下,以天眼见众多天人聚集在城中不同的地方,预言说:波吒利弗城将会成为其弟子居住的重要城市,经济贸易的中心但是也将受到火灾、水灾和战乱的袭击。
听说佛陀到了波吒利弗城,两位大臣马上前来邀请他和弟子们到家中用斋。
饭后,佛陀开示他们说:“无论谨慎之人身居何处,都要维护自制善德僧人,以此功德回向给附近的天人,如此受到恭敬之人必定恭敬他人,慈爱他人如同慈爱自己的独生子女,得天人宠幸之人,必定吉祥如意。”
为了纪念佛陀的到来,他们将佛陀离开的城门命名为乔达摩门,又想把他渡河的渡口改名为乔达摩渡口。
但是,正当人们忙着为他渡河作准备时,佛陀却以神通飞过了洪水泛滥的恒河。
从恒河岸,佛陀经柯堤卡,来到难提村,住进一大堂。
阿难陀来到佛前,恭敬地向佛陀询问这个村里刚刚去世村民的往生世界。佛陀耐心地说出了这几个人的归处,教授阿难陀怎样获取法镜。
从难提,佛陀来到繁华的毗舍离城,住在貌若天仙的妓女阿帕般利的树林里。预料到她会前来拜访,佛陀为了保护弟子,劝告他们要警觉醒思,教给他们正念之法。
果然,阿帕般利听说佛陀来到她的芒果园,赶忙前来拜见。
她诚心诚意地邀请佛陀及其弟子们,第二天到家里应供。佛陀接受了她的邀请,从而拒绝了后来的利车威贵族的邀请。
利车威贵族们愿出重金,只要阿帕般利让出此次供佛的机会。但是,她礼貌地谢绝了。佛陀应时来到阿帕般利的住处。饭后,未来阿罗汉阿帕般利,慷慨地把芒果园赠送给佛陀和僧团。
因此时正是雨季,佛陀劝告弟子们在毗舍城内或附近安居,他自己则决定在毗舍离不远的贝鲁瓦度过他第 45 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安居。
这一年,佛陀不得不承受重病的折磨,剧烈的疼痛使他难以忍受。但他的意志、正念、省思使他坦然地面对一切,毫无怨言。
此时,佛陀已意识到不久将入涅槃,但他又想,没有向他的随从弟子话别,没有对僧团作最后指导之前,不应圆寂。所以,他决定以意念战胜疾病,常寂于体验阿罗汉的乐趣之中。
佛陀康复后,阿难陀尊者立刻来到跟前,对他的康复表示由衷的高兴,他说,在没有对僧团作最后开导之前,佛陀是不会圆寂的。每当想到这些,他就稍微得到一点安慰。
佛陀对此做了回答,这些苦口婆心,意味深长的话语,明明白白地揭示了佛法僧独一无二的观点。
“阿难陀,僧团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讲授佛法,没有显密之分。”在真理面前,佛陀没有一般老师捏紧的拳头。
有人也许会认为:我将领导僧团,或僧团应依附于我,或我要对僧团事务有所指导,所以佛陀说:“阿难陀,如来不认为应领导僧团,或僧团应依附于他,因此,如来为什么要对所有的僧团事务加以指导呢?”
“阿难陀,我现在已经80,人老体弱,已经到了人生终点,如同一辆破车,只有在皮带的捆绑下才能移动。同样的,如来的身体也只有在搀扶下才能行走。只有当如来深入无形的意念,一心不乱,断除受念和散乱,身体才能得以安隐。”
“因此,阿难陀,自己作自己的岛屿,自己为自己的依怙,不外求皈依,以法为岛屿,以法为依止,更不外求依止。”
“阿难陀,比丘怎样才能自己作自己的岛屿,自己为自己的依怙,不外求皈依,以法为岛屿,以法为依止,更不外求依止?”
“阿难陀,于此世间,应精进、善思、警醒、无贪,恒常正念身,受,心,色之法。”
“今生乃至后生,自己作自己的岛屿,自己为自己的依怙,不外求皈依,以法为岛屿,以法为依止,更不外求依止。此人为持戒最胜者。”
佛陀在这里特别强调,个人应努力从生命之苦中解脱的重要性,祈祷或依靠他人将一事无成。
有人也许要问,佛陀清清楚楚地教诫他的弟子们不要依止于他人,佛教徒为什么还要皈依佛法僧呢?
佛教徒皈依三宝,仅仅把佛陀看成是指明解脱之道的导师,佛法为解脱方法,僧伽是生活之道的现实榜样。佛教徒认为,形式上的皈依三宝,不能使人由此而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