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后一世:圆寂于公元前 543 年的维塞节,月圆日
阿难陀尊者希望知道,怎样来安放如来的舍利。
佛陀说:“你不要过问供奉如来舍利之事,关心你自己的善业(阿罗汉)。全心为你的善业精进努力,作有益之事,追求自利。许多有智见的刹帝利、婆罗门和在家居士,他们对佛陀有虔诚的信仰,他们将来安置如来的舍利。”
听到此意味深长的一席话后,阿难陀走到一边,站在那里,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他想:天哪!我仍然还是有学之人,但是,我的导师将离我而去,他是我的悲悯者。
佛陀见他不在身边,喊他过来,开导他说: “好了,阿难陀,不要悲伤,不要哭泣,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我们必定要同喜爱和怡人的一切分离?”
“阿难陀,你功德无量,不久将从烦恼中解脱。”接着,佛陀赞美了阿难陀,对他圆满的善德给予高度的评价。
在对阿难陀大加赞褒一番后,佛陀叫他进拘尸那罗城,告诉摩拉人如来即将人证涅槃,“人们得到这一消息后,马上携老扶幼,男女老少,一路大哭而来,做最后的拜别。”
佛陀接着说:“阿难陀,你也许会说:无上圣法没有了导师,我们失去了导师。阿难陀,你不应如此想,我涅槃之后,我所教之法和所制之律将是你们的导师。”
“阿难陀,如果希望的话,我圆寂后,小小戒可舍。”
在此,佛陀没有使用强制的口吻,而是用了虚设的口气。如果他希望小小戒应该被舍弃,那么他会用肯定的口吻讲出。佛陀预见到,主持第一次结集的迦叶尊者,在得到僧团的准许之后,不会去除任何戒律。因此一些论师说,这是因为佛陀用了假设语气。
因为佛陀没有具体地说哪些是小小戒,众阿罗汉也无法得出任何结论,所以,他们对戒律没有作任何改动,而是全部保留下来。
佛陀又一次对众弟子说:
“众弟子,如果你们对佛法僧三宝,修习之道,方式方法,还有什么疑问,现在就问吧。不要以后这么想:我们面对着老师,但我们还是没能当面询问世尊。因此面生懊悔。”
但是众弟子还是沉默不语。
佛陀如是询问了三次,大众中还是无人作声。
然后,佛陀对大众说:“也许是由于你们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不愿提出问题。诸弟子,那么就让一个人转告另一个人。”
大众仍然一声不吭。
因此阿难陀对佛陀说:“妙哉,妙哉,世尊,同这样的弟子们为伍真是高兴,没有一位弟子对佛法僧三宝修习之道,方式方法还有任何疑惑。”
佛陀说:“阿难陀,你出于虔诚而如此说,如来明了此事,于此大众,没有一人对佛法僧三宝,修习之道,方式方法持有怀疑和迷惑。阿难陀,此五百弟子中,最低品仍是预流之果,水不退转,注定觉悟。”
接着,佛陀给弟子作了最后教化:
“众弟子,谛听,我告诫大家,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精进努力。”
这就是世尊最后的教诲。
然后,佛陀入初禅静虑。
从此起,入第二、第三、第四静虑。
从第四静虑起,入空无边处地。
从此地起,入识无边处地。
从此地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地。
从此起,入无受想地。
阿难陀尊者还没有证得天眼通,对阿那律陀尊者说:“阿那律陀尊者,世尊圆寂了。”
“没有,阿难陀兄弟,世尊还没有圆寂,但已到了无受想地。”
随即,佛陀从无受想地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地。
由此地起,入无所有处。
由此起,入识无边处地。
由此地起,入空无边处地。
由此地起,依次入第四、第三、第二和第一静虑。
然后又从第一静虑起,依次入证第二,第三乃至第四静虑。
从第四静虑起,当下即证无余涅槃。
佛陀圆寂于公元前 543 年的维塞节,那一天是月圆日。